?楊周彝?興趣廣泛,尤好美食烹調,工余下廚近40?年,每有一得,即碼字成文,經常發表于雜志,終成集腋成裘之作《上海型男的做飯智慧》。
物產富饒的江南,百姓生活一向比較小康。江南人的餐飲中,大魚大肉吃得較少,菜肴多以河鮮、海鮮、各種菜蔬、以及精烹的雞、鴨、肉、蛋組成,尤其好一口時鮮。一年四季,大地回春,何時品嘗哪些產地、哪種時令菜蔬瓜果,以及如何搭配相應食材、如何精準烹調,在過去都有嚴格的講究。
初夏,籽蝦、刀魚、塘鱧魚上市了。主婦們專挑青黑色活河蝦中的母蝦,肚子上掛滿蝦子,?魚攤老板也頗懂主婦們的偏好,大盆里活蹦亂跳的清一色都是籽蝦,當然價格不菲,500?克要近百元。這種籽蝦洗凈后需剪去蝦須、蝦腳,倒少量白酒拌一下,鍋中加清水、鹽、姜片煮幾分鐘,一碗艷紅的籽蝦就可以上桌了。這種籽蝦,?頭部的紅色蝦黃口感直逼蟹黃,加上鮮嫩的蝦肉和滿肚子蝦子,口感是基圍蝦、小龍蝦不能望其項背的。蘇式面館適時推出的“三蝦面”,我認為是面中極品。
初夏的塘鱧魚也是江南人的最愛,這種野生河魚體長僅幾厘米,身材猶如泥鰍,顏色黝黑,?洗凈后去鱗、內臟、魚鰓,放鍋里略煎,下雪菜,?倒入適量水煮幾分鐘,江南特色雪菜塘鱧魚就上桌了。塘鱧魚雪白的魚肉呈百合瓣狀,異常鮮美的口感很難用文字描述。
經常在菜場看到的“上海青”的老祖宗是產于上海市郊的“矮腳菜”。矮腳菜的特點是整棵青菜的外形像矮胖子,菜幫肥厚雪白,菜葉碧綠生青,通常在深秋霜降節氣菜地里打霜后再上市,?熱鍋快炒,口感軟糯鮮甜,是綠葉菜中的極品。上海農科院專家以矮腳菜為母本,經過多年培育,?誕生了新品種青菜,起名“上海青”,內地許多蔬菜產區都紛紛引種,再拿到上海賣。不過,這種上海青明顯比矮腳菜個頭高,菜幫也變得瘦長,?口感又硬又老,與矮腳菜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當年插隊,我把上海塌窠菜的種子帶到江西山區栽種,結果種出來的塌窠菜根本不是貼地而生,葉片又瘦又長,筆直矗立,味道苦澀,難以下口,正應了一句古話:“生而淮南為橘,生而淮北為枳。”
老上海的家庭餐桌上鮮見燕鮑翅、白灼、燒烤,取而代之的是豐富的時令菜,現在看來,這種講究是傳承數百年的江南美食經驗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