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全

閩南漁場伏季休漁結束,一年一度開漁文化節正式拉開序幕,對于漁民來說,這是一個隆重而特殊的日子。
驕陽當空,避風港里,數百只漁船靜靜停靠,船上插著紅旗,蓄勢待發。開漁令槍響,汽笛啟鳴、禮炮連發、鞭炮聲由遠而近,由近而遠。千舟啟航,充滿憧憬,浩浩蕩蕩的壯麗景象又一次上演。承載著漁家人希望的漁船,乘風破浪奔赴漁場作業,投入新一輪的耕海牧漁征程。
“千帆爭流喧,港沸漁歌鬧”。碼頭上,鑼鼓隊、“海底反”游藝、舞獅表演,載歌載舞,激揚的鼓樂聲直沖云霄,在震撼人心的音樂襯托下,吉祥喜慶的氣氛貫穿始終。堤岸邊觀看的群眾,人頭攢動,有的從四面八方特意趕來看開漁節熱鬧場面的,有的來給出海的親人送去祝福的,期待再次見面,他們帶回滿艙豐收的喜悅,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
一年一度開漁節,山歡水笑開心舞。一聲聲煙花,一聲聲祝福,一串串希望……這場面令人回腸蕩氣,熱血沸騰。這靚麗風景,入人眼目,激動人心。
氣勢磅礴、千舟競發的開船儀式,是根據歷史上漁民出海、歸航時親人迎送的習俗演變而來。在東山島漁家世世代代相傳的習俗中,每當漁汛來臨,漁船揚帆遠航時,漁民們在出海前總要去敬媽祖拜帝祖,祭奠大海,祈求平安、祈禱豐收。這是群眾的美好愿望,也是東山漁家民俗文化。如今由政府主導的開漁節,將漁民自發性的民俗活動提升為一個海洋文化的盛大典禮。以開漁儀式展示傳承富有海島民俗特色的漁家文化,倡導“呵護藍色海洋”“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類自己”的海洋生態文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對于漁民來說,開漁就像農民開耕一樣充滿了喜悅和希望。早在一周前,漁民們就已經開始忙碌起來了,做好機器調試、漁具整理等各項準備工作以迎接開漁日的到來,期待著魚蝦滿艙的豐收。
東山地處閩南漁場的中心,近海漁場達2.6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重要的海島縣。早在清代中葉,東山居民大半業漁,漁業生產活躍,漁業生產已經相當的發達,作業區域近則內海,遠則今天的閩、浙和臺灣海峽漁場。始于明代的釣、網、流刺、竹桁等多種捕撈作業方式繼續得以延續發展,清康熙以后銅山傳統的漁業作業不斷衍生,有牽風、竹檔桁、掃蟹綾、沿仔綾、幼綾、龍蝦罾等數十種,一年四季,終年不息,在福建省海洋漁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至今在風動石景區碑廊中仍保留著這方清代官方所立的禁示《漁網碑》,說明當時的銅山已是閩省漁業重鎮。
自古以來,漁業生產一直在東山縣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開放初期,東山的漁業生產開始從公有制向私有制轉變,漁民開始有了自己的漁船。《東山縣志》記載:“ 1988年該縣有30噸-50噸的木質機動漁船1223艘,捕撈作業區域大多在沿岸和近海作業。”近幾年來相繼興建了大澳漁港、澳角漁港,南門漁業碼頭,后澳、冬古、宮前避風港等多個漁港碼頭設施,為漁業安全生產提供了保障。
東海、南海交匯的獨特海流,溫和的亞熱帶氣候,孕育了該海域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成為閩南至臺灣淺灘的中心漁場。漁船到達指定地點,千百張漁網幾乎同時撒開,如天女散花,鋪天蓋地,頗為壯觀。長年的風里來雨里去,打造了漁家人一副硬朗的身骨和堅毅的性格。
“開漁了,希望有個好收成!”這是漁民們的期冀。
銅陵真君宮,10多位從事漁業捕撈業都已數十年的老漁民,聚集在一起喝茶聊天,回憶當年打漁作業的往事,40年來他們所見證的改革開放給東山漁業發展帶來的新的活力。
“首先是漁業經營形式的改革,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大包干‘生產責任制試點開始,到‘多種經營并存,再到現在的自己造船市場化經營,東山漁業的發展風生水起、發展迅速。”當年曾是捕魚能手的陳老伯打開了話題。
一個個深邃的眼眸,見證著歲月的滄海桑田,一道道細密的皺紋里蘊藏著海的故事。
“以前我們下海捕魚身披油布衣,腳踏木殼漁船,出海打魚沒有像樣的港口停靠,回來交給水產收購站統一收購,幾十年練就了嗓門大、聲音高的特點。”
“漁船私有化后打的魚是自己的,人的積極性就上來了,以前出海4個小時,現在一出海就是好幾天,而且鐵殼船越造越大,海也越討越遠;從傳統的拖網和圍網發展到燈光圍(敷)網、張網、刺網、桁桿蝦拖、籠壺等作業類型。”
“改革后的富民政策讓漁民們獲得了實惠,生活條件也得到改善,逐漸跟上了電器化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們就用上了彩電、冰箱等電器,開上了摩托車,蓋上新樓房,現在有的年輕船長都有自己的小車和別墅了。”
追昔撫今,跟大海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漁民們,你一言我一語,意猶未盡,感慨萬分。
2000年以后,國家出臺一系列重要的支漁惠漁政策。東山縣抓住機遇,大力推進漁船“小改大、木改鋼”,不斷利用新技術更新建造新型鋼質漁船,拓展外海漁業,捕撈方式也開始采用更先進的燈光圍網捕撈。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年輕一代的漁民文化程度高,更懂得經濟核算和善于運用現代化生產設備,他們如同海之蛟龍,嫻熟駕馭于浩瀚無垠的大海之中。
“現在年輕的漁民會討海,有經濟意識,每艘船里都設有活水艙用于暫養名貴經濟魚,伺機賣個好價錢。”“現在的遠洋鋼船馬力大、設備好、抗風浪、油耗低,看到今天的漁業科技進步,我們老一輩漁民做夢也想不到”……
從老漁民的口中,你能了解到東山的漁業從傳統的手搖木帆船,到馬達驅動的小機帆船,到如今的大馬力鋼殼漁船,再到配備了雷達、彩探、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北斗(海上衛星導航)等終端設備的遠洋漁輪的海洋漁業發展歷程。

闖海為了生存,闖海為了發展,闖海為了夢想。2012年6月,東山建造福建省第一艘主機功率最大、捕撈機械最為先進的新型燈光圍網遠洋漁船“福遠漁285”號順利下水,有力地助推“漁”躍龍門。到現在東山現有鋼質漁船1003艘,遠洋漁業企業2家,遠洋出境作業捕撈漁船20艘,總數居全省第一。鋼質漁船為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東山縣連續多年保持產品出口創匯全國縣級首位和人均水產品產量均居全省第一。漁民們用智慧和雙手實現了由傳統落后的漁業到現代漁業的華麗蝶變,分享著改革開放給漁民們帶來的紅利。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食用海產的傳統,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路走來,從魚蝦滿倉到竭澤而漁,海洋承載了太多的壓力,為了能讓海洋可持續發展,為了我們的餐桌還能出現魚蝦的身影,限制捕撈時間及捕撈漁具使用,是必然趨勢和常態化行為。
勤勞的東山漁民謹守“不竭澤而漁”的教誨,懷著對海洋敬畏之心,對海洋友善相待。有的開始上岸、賣船、轉產轉業,在人海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漁民們試圖換一種靠海吃海的方式,與海洋重歸和諧。購置休閑漁船,經營起海上餐廳、休閑垂釣和精品民宿,投身海洋旅游產業,走出了一條更生態、更經濟的路子。
望著千船競發,百舸爭流,如巨龍一般的船只開足馬力,從東門嶼出海口駛向各自作業的海域,開始新一產季耕海牧漁的壯觀場面,老漁民們開心地笑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漁家人的生活,正如每天的潮起潮落,印記著他們的牽掛和希望。在揚帆起航的征程里,漁家人播撒希望、收獲甘甜。大海的美與豪放,激發一輩輩漁家人心如大海,熱愛生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守望著大海、聆聽大海的歌吟。大海的浪涌賦予了漁家人世代相傳、拼搏向上的精神內涵,大海的博大精深教會了漁家人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人生哲理。
祈愿祝福:
所有漁民兄弟們,一帆風順,滿載而歸!魚蝦滿倉,富貴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