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北京冬奧會是國之大事、世界盛事,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兩者任務契合、時效契合、主體契合、對象契合。充分挖掘和展現北京冬奧會體現的精神元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內容支撐,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有利于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提升思想道德素養,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體教育過程中,需要注意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教師與學生全員參與、線下與線上協同育人,以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時效性。
關鍵詞:北京冬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011-04
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北京冬奧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之時舉辦,為全世界奉獻了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也為推動全球戰勝疫情、共克時艱、團結合作發揮了重要且獨特的作用,展現了中國發展的輝煌成就和昂揚奮發的民族精神。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運用北京冬奧會相關的教育素材與思想價值,以豐富、靈活的表達方式加以呈現,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北京冬奧會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機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線”,需要與現實緊密結合,與時代同頻共振。北京冬奧會是國之大事、世界盛事,以此為切入點研究和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適合大學生特點,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規律。
(一)任務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北京冬奧會向世界集中展示了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力量和中國格局,促進了國家發展,振奮了民族精神,也向世界發出呼吁和平與團結的明確信息,增強了世界信心,為高校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正確認識”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契機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二)時效契合
一方面是傳遞的時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手段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改進;另一方面是接受的時效性,及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同大學生所看到、所經歷的社會實際相聯系,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更容易理解、認同和接受,并最終形成自己正確的信仰。北京冬奧會是我國重要歷史節點的重大標志性活動,高校必須及時把握這一重要契機,因勢利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三)主體契合
本屆冬奧會有近3000名運動員參賽,各代表團平均年齡多為20幾歲,中國代表團運動員平均25.2歲;開閉幕式演員95%以上是青少年,兩名“00后”擔任最后一棒火炬手;1.8萬余名賽事志愿者中35歲以下青年占94%;為冬奧保駕護航的“航天青年突擊隊”平均年齡32歲……北京冬奧會閃耀著青春朝氣,洋溢著青春力量。充分挖掘北京冬奧的教育素材,結合時代責任與青年使命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用青年人的故事教育青年人,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
(四)對象契合
北京冬奧會是高水平體育盛會,冰雪運動特有的速度與激情,對青年大學生具有強烈吸引力;北京冬奧會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等特色,各種智能黑科技、綠色新創意、運營新理念,引起求知欲旺盛的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北京冬奧會是一場文化盛宴,中國文化與奧運文化和合共生,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美美與共,賽場內外的國風元素成為青年學生喜愛的潮流時尚。從學生喜聞樂見的生動實例入手,找準契合點、燃爆興奮點、升華結合點,有利于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二、北京冬奧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
充分展現北京冬奧體現的精神元素,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與時俱進、貼近學生的內容支撐,研究其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意蘊,有利于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提升思想道德素養,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一)“史無前例”的北京冬奧,為教育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生動詮釋
北京冬奧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在中國如期舉辦的全球綜合性體育盛會,在冬奧史上設項和產生金牌最多、觀眾最多、數字媒體平臺參與度最高、節能與清潔能源車輛比例最高,奧運史上首次100%使用綠色清潔電能、首次大規模使用當今最環保的二氧化碳制冰技術、首次實現5G全覆蓋、全球首次規模化應用8K技術進行直播報道……北京冬奧會取得圓滿成功,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充分體現了我國黨的領導、舉國體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將這種優勢通過具體數據和事實,完整、翔實、客觀地傳達給學生,有利于教育引導學生進一步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一盤大棋”的北京冬奧,為教育引導大學生厚植愛黨情懷提供了載體抓手
冬奧籌辦是“一盤大棋”,落子不只在競技場,這項系統工程在籌辦之初即列出了一份涵蓋51個業務領域、分解為3000余項里程碑任務的工作總清單。從2017年到2022年,5年之內習近平總書記5次考察指導北京冬奧籌辦工作,按照總書記“集各方之智,聚各界之力,形成做好籌辦工作強大合力”的要求,在各地方、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12個競賽場館全部提前完工,3個冬奧村如期交付使用,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全線通車,京津冀協同發展取得全面進展,賽時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萬無一失……北京冬奧會再一次用事實證明,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就能把全黨牢固凝聚起來,進而把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形成萬眾一心、無堅不摧的磅礴力量。
2015年申辦冬奧成功時,109個冬奧小項中的1/3在我國尚屬空白,而本次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完成“全項目參賽”;中國提前實現“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改變了世界冰雪運動版圖。習近平總書記感慨:“通過籌辦冬奧,不僅把冰雪運動的競技水平追上去了,冰雪運動的普及推廣也追上去了,體育運動的質和量都提高了。從體育強國到健康中國,人民的健康、人民的體質、人民的幸福,都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全面小康、全面現代化的題中之義。它的意義,小中見大。”[1]堅持人民至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始終是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通過這些實例激發大學生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和情感認同,堅定不移跟黨走。
(三)“團結一心”的北京冬奧,為教育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多彩案例
北京冬奧有很多感人畫面:新疆溫泉縣牧民高舉國旗“策馬踏雪”,為中國國家越野滑雪隊壯行,車內冬奧健兒高唱《我和我的祖國》;開幕式上,各行各業功勛楷模和56個民族的代表手手相傳國旗,全場合唱國歌,護旗士兵熱淚滑落臉頰;中國健兒奪取獎牌時全民驕傲,全網沸騰……全國人民的支持成就了北京冬奧,北京冬奧也讓全國人民共享榮光。國際奧委會將奧林匹克杯授予全體中國人民,再一次印證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要以這些學生親身經歷、有豐富情感體驗的案例,教育引導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自覺維護祖國統一,以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四)“獨一無二”的北京冬奧,為教育引導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供了豐富資源
北京冬奧給奧林匹克打上鮮明的中國印記:創作靈感來自篆刻藝術漢印的體育圖標,以寓示吉祥的祥云紋樣打底的火炬“飛揚”,源于西漢長信宮燈的冬奧火種燈,開幕式“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閉幕式“折柳送別”……要善用這些北京冬奧特有的中國文化元素,用學生喜歡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教育引導學生在北京冬奧這一具體情境中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和思想精華,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信心,不斷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繁榮昌盛。
(五)“精彩紛呈”的北京冬奧,為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創新意識提供了有效途徑
北京冬奧建設者靠自主創新蹚出一條條新路:“雪如意”將歷史與現代、科技與體育、人文與自然完美融合;“冰絲帶”破解高釩密閉索國產化瓶頸,填補國內首個大噸位、大面積的超大跨度單層正交索網同步張拉技術空白;一系列冰雪運動高端器材和設備通過自主科研攻關突破多項“卡脖子”技術,實現自主設計、自主制造;頜面創傷綜合防治診療車實現一站式醫療保障……要以這些富有說服力、感召力的典型材料,激勵大學生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努力學習,刻苦鉆研,勇于創新, “深刻理解把握時代潮流和國家需要,敢為人先、敢于突破,以聰明才智貢獻國家,以開拓進取服務社會”[2]。
(六)“元氣滿滿”的北京冬奧,為教育引導大學生志存高遠、勇于奮斗提供了鮮活素材
北京冬奧會成為世界各地體育健兒創造歷史、實現夢想的舞臺,共有29個國家和地區獲得獎牌,2項世界紀錄、17項奧運會紀錄先后被打破。亞歷山大·博利舒諾夫成為史上首位在單屆冬奧會上獲得5枚獎牌的男子越野滑雪選手,平昌冬奧會后不幸確診癌癥的加拿大單板滑雪選手帕羅特“王者歸來”,挑戰阿克塞爾四周跳的日本花樣滑冰傳奇人物羽生結弦無怨無悔[3]。還有一鳴驚人的蘇翊鳴,首秀爆紅的谷愛凌,為中國奪得首金的男子速滑隊……中國代表團突破中國歷史獎牌、名次紀錄,用出色表現書寫了中國冰雪運動全新的奮斗故事,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國主義精神。要用這些鮮活的例子,激勵大學生不畏艱難、勇于拼搏、敢于爭先、超越自我、團結合作、志存高遠,把“青春夢”融入“中國夢”,在奮斗中激揚青春。
(七)“一起向未來”的北京冬奧,為培養大學生國際視野提供了認知平臺
北京冬奧會是奧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團結”之后舉辦的首個冬奧會,91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前來參賽,一些國家首次派團參加冬奧會,近7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約170位官方代表出席盛會。從開幕式“大雪花”圣火臺到閉幕式“天下一家”煙火,從賽事的精細組織到奧運村的暖心服務,從安全的比賽環境到高效的防疫舉措,中國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擔當,讓世界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善意和溫暖,傳達出呼吁世界各國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和共同見證的守望相助、團結合作的北京冬奧,教育引導大學生繼承、弘揚中華文明協和萬邦、和而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樹立世界眼光,開闊國際視野,向世界傳遞“一起向未來”的人類夢想。
三、發揮北京冬奧會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實踐路徑
高校上好北京冬奧會這堂思政大課,充分發揮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需要加快構建和有效優化多方聯動的大思政格局。
(一)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
一方面,通過北京冬奧會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其放入歷史框架中解讀。冬奧夢交匯中國夢,國運興則體育興。1932年東北大學學生劉長春只身參奧,中國人的奧運之路始于山河飄零、國破家亡之時;1980年中國首次出席冬奧會,與新中國絕大多數事業一樣,在篳路藍縷中艱難起步;1992年中國實現冬奧獎牌“零的突破”;2002年獲得冬奧第一枚金牌;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夏奧會;2022年北京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座“雙奧之城”,中國名列冬奧獎牌榜第三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將中國奧運史與中華文明史、近代奮斗史、新中國建設史、改革開放實踐史相結合,教育引導學生探尋民族基因,分析成功原因,堅定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發揮北京冬奧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需要明晰時代使命。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義就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將北京冬奧會的時代內涵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學生自覺做到“兩個維護”,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新時代是追夢者的時代,也是廣大青少年成就夢想的時代。希望你們心系祖國,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奮斗中創造精彩人生,為祖國和人民貢獻青春和力量。”[4]
(二)教師與學生全員參與
教師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充分利用自身專業背景和理論優勢,挖掘和研究北京冬奧會蘊含的寶貴精神財富,深入淺出地將其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切實做好“北京冬奧”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工作;專業課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北京冬奧對促進我國體育、經濟、科技、交通、環保、醫療、文化、外交等各方面事業發展的巨大作用,選取與專業課程知識點相結合的冬奧素材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將價值塑造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輔導員處在學生工作第一線,要根據學生特點和個性化需求,精確判定、精準供給,找準北京冬奧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銜接點,并將其融入談心談話、深度輔導、主題班會等日常工作中。
學生方面,要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的作用,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北京冬奧相關的各具特色的自我教育活動;發揮北京冬奧大學生志愿者的作用,總結其冬奧工作、先進事跡和體驗感受,通過身邊人、身邊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線下與線上協同育人
線下教育方面,一是組織座談交流、專題講座、先進事跡報告會等主題教育活動,就大學生關注的北京冬奧熱點話題、重點問題開展講座和討論,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知識普及、問題答疑解惑和思想價值引領;二是組織開展體驗式教育活動,如冬奧場館參觀、冰雪項目體驗、觀看專題紀錄片、制作北京冬奧相關文藝作品、開展征文演講比賽等,使北京冬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立體、鮮活,提高吸引力[5]。
線上教育方面,科學規劃、有效組織、積極推進線上教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依托學校新聞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網上學生社區等線上平臺開展長期、廣泛的宣傳教育,制作北京冬奧思想政治教育微課,推送北京冬奧相關宣傳報道和教育活動內容等,加強網絡輿論的思想引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動權。
參考文獻:
[1] 杜尚澤,鄭軼,張曉松. 歷史會鐫刻下這一筆——記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冬奧籌備工作[N]. 光明日報,2022-01-07(03).
[2] 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絢麗光彩——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重要論述綜述[N]. 人民日報,2021-05-04(01).
[3] 孔祥鑫,王恒志,王沁鷗,等. 非凡的冰雪盛會 精彩的中國答卷[EB/OL].(2022-02-21). https://m.gmw.cn/baijia/2022-02/21/ 35531294.html.
[4] 習近平回信勉勵中國冰雪健兒“在奮斗中創造精彩人生,為祖國和人民貢獻青春和力量”[EB/OL].(2022-02-24).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638615639876718&wfr=spider&for=pc.
[5] 王若男. 大學生思政教育與紅色文化的有效融合[J]. 遼寧高職學報,2022,24(01):99-102.
(薦稿人:鐘進文,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作者簡介:袁辰霞(1976—),女,博士,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學院黨委副書記,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