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溧
摘要: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中提出,畢業生需“一踐行三學會”,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育人、學會發展。在現行師范生人才培養方案中,教育實踐大部分為“觀摩、見習、實習研習、頂崗實習”的模式,缺少過程性培養,師范生缺乏情境學習的機會。在“U-S”雙導師的培養模式下,高校教師提供理論支持,小學教師分享實踐經驗,這可以讓師范生提前體驗小學校園文化、構建教育理論基礎,并獲得實踐機會。
關鍵詞:師范生;實踐課程體系;語文教育
教育實踐是職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范類專業思想教育、文化知識的綜合實踐課,高校要通過改革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來培養師范生的教育水平和實踐能力,讓師范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引導師范生在實踐中掌握教育方法,緊跟時代發展趨勢,提高思想覺悟,更新教學理念。
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實習、見習被認為是師范生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式,師范生的教師身份構建、教學能力提升、專業知識獲取更多的是在實踐中得到鞏固和升華的。相較于高校教師,小學在崗教師有更多的實踐教學經驗,能更好地指導師范生的教學活動,提升師范生的實踐技能。
一、實踐教學模式概述
針對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高校和教師首先要明確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并結合高校師范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認知基礎、學習能力,制訂實踐教學計劃,培養師范生的教育素養和實踐能力。從當前的調查研究中可以發現,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表面上是相對的,但其實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分離,而是通過理論教學助力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檢測理論教學。在高校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中,教師要帶領師范生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將反思結果進行整理,不斷形成新的實踐知識,為高校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積累經驗、提供方法。
實踐教學一般是指在師范生入職前,高校和教師有計劃地安排教育實踐活動。常見的實踐教學包括教育見習、教育實習等,這能鍛煉師范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師范生的教育水平和實踐能力。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師范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操技術,幫助師范生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在實踐中發現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針對性的改正和提升,確保在進入教育行業后能以認真嚴謹的態度和專業的能力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
二、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
高校教師要提高思想覺悟,更新教育理念,通過豐富多樣的方式推動高校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師范生的成長提供指導。
(一)有利于改革課程結構
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利于形成全新的課程結構,無論是綜合院校師范教育還是獨立院校師范教育,在培養和教育師范生的過程中都要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明確教育領域對教師的基本要求,并結合基本要求設置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變以往“重專業、輕職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維。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能夠提升師范教育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從多個角度提升師范生的綜合能力,讓師范生在今后進入教育領域時能夠將在校內學習的知識貫徹于實踐中。
(二)有利于滿足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要求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對小學語文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師范生全面發展,為其成為一名專業教師提供保障。許多師范畢業生在入職第一年就要承擔起公開課講解或代表學校參加教學比賽的責任,如果在大學時沒有得到良好的實踐訓練,他們很難適應工作節奏,不僅會給今后的工作帶來困難,甚至會失去自信心,導致工作時沒有熱情。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高校要加快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速度。
(三)有利于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
在當前教育的發展形勢下,推動文化教學和素質教育的同步發展是教師需要完成的重要目標,而在高校教學中改革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能夠推動素質教育的實施。師范生必須認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價值,通過參加實踐教學活動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提高思想覺悟,以思想指引行為,在實踐中積累教學經驗,學習育人方法,為今后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奠定基礎。
三、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策略
在明確師范生實踐教學改革模式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之后,教師要針對高校師范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興趣特長、學習能力等設計教學方案,尋找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方法,從多個角度推動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探索師范生實踐教學新機制
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要從探究實踐教學新機制出發,高校要在新機制中尋求突破,將成功的經驗與現代化的手段相結合,完善實踐教育體系,促進師范生教育水平和實踐能力的進步。
首先,高校要改革教育見習、實習的實踐教學環節,將師范生的實踐教學貫穿人才培養的整個環節,而不是集中在某個時間段。如在第一學年,高校可針對師范生進行鄉村教育考察與實踐,讓師范生走入鄉村進行支教,了解鄉村小學教育,培養扎根鄉村的情感、堅守鄉村的意志、發展鄉村的責任感,同時通過實地體驗,習得實踐教學的知識;在第二學年,高校可對全體師范生實行“U-S”教師互派雙導師機制,即從知名小學聘請優秀教師擔任師范生的校外導師,實行“一對一”“一對多”的實踐指導,為第三年的實習、見習打下基礎。
其次,高校要優化和完善師范生實踐教學指導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履行自身的職能和使命。高校還要做好統籌管理工作,以多種渠道聘請專業的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讓他們帶領師范生完成教育見習、研習和實習活動。
最后,高校要豐富師范生實踐教學活動的形式。以教育實習為例,以往的實習形式多為試聽課、上課、評課等,高校可再添加觀課、講課、賽課等形式,給師范生提供多種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引導師范生將理論知識貫徹于實踐活動中,提升師范生的專業技能。
(二)設置系統的實踐教學環節
在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中,高校要設置系統的實踐教學環節,圍繞明確的目標設計實踐活動,讓師范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前行,教師要給師范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建議。在改革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時,教師要開闊視野,打開思維,不要被傳統思想所束縛,而是要結合實際情況豐富師范生實踐教學環節,如教育參觀、教育調查、教育見習、聽課、講課、評課等。
為了保證師范生的實習效果,教師可給師范生布置具體的實踐任務。以小學課文《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教師可讓師范生獨自完成備課、授課和總結環節。在備課環節,師范生需要備教材、備學生;在授課環節,師范生需要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融入其中;在總結環節,師范生要反思本次教學中的不足之處。
此外,教師要多和師范生溝通,通過觀看師范生準備的教案來了解師范生的實習情況,以便為師范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同時,師范生在遇到問題時要及時尋求教師的幫助,實現師生共同進步的目標。
(三)豐富實踐教學內容
為了推動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教師要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改變單一枯燥的實踐教學形式,豐富師范生的學習體驗和實踐經歷。因此,教師要將培養師范生的教學能力作為重點,結合小學語文教育現狀和對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培養出符合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所需求的專業化、全能型教師。
此外,教師要通過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帶領師范生走向深度學習領域,推動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校內實踐教學活動主要包括課堂教學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師可將師范生帶到實踐基地,通過模擬真實場景的方式提升師范生的教育實踐水平。校外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參與技能大賽、到小學進行實習等,教師要積極鼓勵師范生參與微課制作、課件制作、說課評比等技能比賽,讓師范生在參與技能大賽時深刻了解教育行業,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覺悟。
(四)制定規范化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高校必須制定規范化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包括各項管理規定和訓練考核制度,通過明確的要求和嚴格的標準考查師范生實踐學習的效果。所有與師范生實踐教學相關的活動都要有規范的管理制度,每一名教師要明確自身的職責,認真完成師范生實踐教學指導工作,做好全程跟蹤記錄,及時發現師范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師范生攻克難點。
例如,在教育實習環節,高校可以聘請一些專業人員進行教學指導,分享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成功經驗,交流教育實習指導心得,通過這種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學術水平和綜合素養,推動高校綜合辦學質量。
(五)開展多樣化的實習形式
高校領導要認識到多元化實習形式對師范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從多個角度鍛煉師范生的教育水平,拓展師范生的思維。一方面,高校可以加強校企合作,將師范生分散到各個實習試點,增強師范生的實踐體驗,提高師范生實踐教學質量。高校教師和實習學校教師要采取綜合指導的方式,從不同角度給予師范生實習幫助。實習學校教師要帶領師范生熟悉校園環境、辦學理念、語文教育現狀等,先讓師范生參與聽課,向一些骨干教師學習教學經驗,梳理教學思路,總結教學方法。之后,師范生在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完成備課工作,進行試講,最終由指導教師和實習學校共同對師范生作出實習評定。
另一方面,師范生可以自主聯系實習單位,由學校提供聯系函,盡量滿足師范生的就業意向。這種實習方式具有開放性的特征,部分師范生在實習之后能夠留在實習學校任教,保障了今后的就業和發展。
綜上所述,實踐教學是我國師范教育改革的中心,改革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領導和教師一定要發揮自身的作用與價值,明確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的內涵和重要意義,并結合實踐教學現狀、師范生身心發展特點,從多個角度創新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師范生教育水平,為其未來的就業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伍成艷.專業建設共同體視角下師范生實踐教學模式改革[J].文教資料,2016(32).
[2]韋芳,韋曉燕,覃賢,等.“U-S”共同體下小學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調查分析——以小學教育(語文)專業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5(1).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于“U-S”教師互派機制下小學教育專業教育師范生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建構,課題編號:19C1378。
(作者單位: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