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彥
先進制造業代表著制造業發展的方向和未來,決定著國家綜合競爭力水平,是實現我國經濟現代化的產業支撐。“十四五”時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施全面提速、整體成勢的關鍵時期,成都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對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四川、實現“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的戰略目標意義重大。當前,四川省、成都市在正式發布的《“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中,對先進制造業未來發展已進行了全面系統謀劃。成都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要通過做強做優做大先進制造業新集群,構建分工協作、激勵有效的新機制,為四川制造業整體攀升、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的新引擎。
厘清對先進制造業的認識
國家統計局在2018年《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中,將先進制造業分為14大類,即新一代信息技術設備制造、高端裝備制造、先進鋼鐵材料制造、先進有色金屬材料制造、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制造、先進無機非金屬材料制造、高性能纖維及制品和復合材料制造、前沿新材料制造、生物產品制造、生物質燃料制造、生物制造相關設備制造、新能源汽車及相關設備制造、新能源設備制造、節能環保設備和產品制造。相對于傳統制造業來講,先進制造業集中體現了高新技術在制造業領域的深度應用,通過實現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態化生產,滿足消費規模和結構的不斷拓展和升級,是具有良好經濟收益和市場競爭力的制造業。
發展先進制造業需要厘清三個認識:一是先進制造業定位于制造業產業鏈的高價值環節,且價值實現依賴于產業鏈供應鏈的完整性,對產業體系的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有較高要求。二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依托于消費結構升級和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應用,需要強大的產業組織系統和市場資源配置能力支撐其從“制造”發展轉向“創造”發展。三是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重塑了全球產業分工格局,是全球產業競爭和技術競爭的主要領域。這也使發展先進制造業成為了推動經濟強市實現城市能級提升、推動區域制造業主動轉型升級的首選產業,先進制造業的競爭與合作已演變為區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
打造四川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制造業是四川經濟命脈、是強省之基。近年來,四川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穩增長、優結構、促轉型、增效益,制造業保持穩定健康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結構不斷優化、效益不斷提升。但我們也看到,相對于發達省份,四川制造業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
據《四川省情》刊發文章《從前十行業看六省制造業發展》顯示,2010年到2020年間,廣東、江蘇、山東等地的工業增加值一直居于我國各省前列。在全國經濟大省中,2015年湖北、福建的工業增加值超過了四川并持續保持領先,2020年四川工業增加值僅排名全國第8,低于GDP總量排名兩個位次。
從發展規模來看,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制造業營業收入分別是四川的3.5倍、3.0倍、1.8倍、1.3倍,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量分別是四川的4.4倍、3.7倍、3.6倍、1.4倍。從發展質量來看,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制造業利潤總額分別是四川的3.3倍、2.7倍、2.1倍、1.4倍。在四川制造業前十大行業中,沒有營業收入上萬億元的行業,廣東、江蘇都有2個行業的營收過萬億元;在五千億元到一萬億元之間,四川僅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而廣東、江蘇、浙江分別有5個、6個、5個行業位列其中。并且,廣東、江蘇前十大行業均在三千億元以上,浙江、福建均在兩千億元以上,而四川有6個行業集中在兩千億元到四千億元之間,還有3個行業低于兩千億元。
尋找差距緣由,可以發現四川制造業中傳統低價值產業比重過大,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先進制造業市場競爭力不夠、發展不充分,產業鏈供應鏈中關鍵技術、零部件、軟件、基礎服務能力不足等是其主要問題。
“十四五”時期,要推動四川制造業整體攀升,必須構建強勁的先進制造業新引擎,推動四川資源優勢和產業體系優勢有效轉化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優勢,這正是成都制造業發展的責任,也是使命。當前,成都已率先成為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汽車生產基地和飛機研制基地;全國醫藥百強企業,成都獨占三席;全國21家世界燈塔工廠,成都攬收2家;全球一半的iPad和筆記本電腦CPU“成都造”;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等五大先進制造業已體現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工信部直屬的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2021)榜單中,深圳、廣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武漢、成都8個城市進入榜單前十名。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在四川“5+1”工業體系中,充分發揮成都的產業體系、消費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市場環境及開放能力的競爭優勢,打造新產業生態圈和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著力建設成為國內先進制造業領軍城市和全球先進制造業戰略基地,這是成都城市能級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四川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做強做優做大先進制造業“新集群”
產業集群能夠加快專業化分工、價值鏈重塑和創新資源匯集,是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路徑。2021年工信部對全國遴選的25個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進行了公示,成都表現突出,其軟件和信息服務、高端能源裝備產業集群進入了國家隊序列。但對標深圳、上海、廣州、蘇州等先進制造業強市來講,產業集群發展尚有較大空間。
創新優勢不明顯,人才要素支撐弱。據《四川省情》刊發文章《投資視野下,高技術制造業的“立”和“破”》(以下簡稱刊發文章)顯示,2020年11月,成都市高技術制造業規模前10位的企業共計擁有國內授權專利4343件,僅相當于華為的1/20左右,國際授權專利數量相當于華為的1/40左右;2020年成都市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從業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的占比只有15.5%,數量僅相當于同期華為研發人員數的52.1%。
鏈主企業少、市場規模小。據刊發文章顯示,2020年,成都高技術制造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240億元,僅相當于蘇州、深圳的29.5%、18.8%;成都醫藥企業營業收入合計僅相當于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期營業收入的1/7;成都醫療器械企業營業收入僅40億元左右,僅相當于行業龍頭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同期營業收入的1/5。
行業差異大、不均衡現象突出。成都電子及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的“一業獨大”特征明顯。據刊發文章顯示,2020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企業收入分別是醫藥行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的5.5倍、34.7倍。2020年,成都醫藥企業營業收入合計不及電子信息行業營業收入排名第一的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有限公司;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營業收入合計僅相當于電子信息行業收入排名第七的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為此,可借鑒先進地區,瞄準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兩大方向,搭好創新平臺、進一步強鏈補鏈、補齊要素短板,加快高效整合,做強做優做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如,在搭好創新平臺方面,廣東東莞注重發揮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大學的引領賦能作用,依托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建設材料實驗室,依托香港科技大學成立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這些創新平臺不僅促進了高端制造能力的拓展,更帶動了科技人才、技術成果、創業資本等優質要素集聚,實現了“制造+研發”的一體化協同發展。深圳市將不低于30%的市級科技研發資金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探索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轉化”機制,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在強鏈補鏈方面,深圳對集成電路、5G、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實施了“鏈長制”,重點協調解決產業鏈上下游對接、產業生態主導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協同配套,暢通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培育了一批鏈主企業和生態主導型企業,聯通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集成服務等產業鏈條,構建起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全產業鏈生態。在補齊要素短板方面,深圳創建“矩陣式”產業扶持體系,從企業招引、項目培育、空間落地、人才支撐等全方位給予政策支持。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其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由政府給予財政補貼。
構建分工協作、激勵有效的“新機制”
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考驗著區域吸引要素、匯聚要素、使用要素的能力與水平,特別是科技創新、人力資源、現代金融等關鍵要素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程度。推進市場化改革、推動供給與需求的深度對接,構建分工協作、激勵有效的新機制,才能形成系統集成發展新格局,才能讓成都先進制造業始終挺立潮頭,持續健康發展。
要形成分工協同的經濟空間新格局。在推進成都都市圈、省域經濟副中心建設中,著力拆除要素和資源自由流動的壁壘,清理妨礙公平競爭的各種土政策,統一成都都市圈與省域經濟副中心的國家優惠政策(如自貿區政策),實現省級經濟中心之間的協調、協作和協同,再進一步協同其他區域中心和重點節點城市。要以優化區域價值鏈為目標,立足于城市的功能定位和資源定位,引導先進制造業“鏈主”企業在成渝地區合理布局;以區域合作平臺為載體,推動新型電子信息產業、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等先進制造業在“一軸兩翼三帶”中形成新的分工協作體系。
要形成市場的有效激勵。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必須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盡快打破區域市場分割和非一體化市場運行,推動成渝地區市場一體化建設,探索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的新路徑,優化內生增長環境,打好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持久戰”。通過“政府公司化”集中資源打一場“突擊戰”、“攻堅戰”已難以滿足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各級政府的工作重心要轉向培育市場動力,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增強市場激勵的有效性,解決關鍵堵點。如,根據數字經濟發展的進展,解決企業和政府間數據散亂、數據孤島、數據封閉、數據流動性差等問題,設立首席數據官,以推動數據市場化配置。要以強化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規范不當市場競爭和市場干預行為來糾正“競爭失靈”,全面提升產業治理能力,形成引導、規范、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形成有序競爭;要以推進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將要素優化配置的權利更多的讓渡給市場,發現和培育更多的優秀企業和優秀企業家。(作者系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