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2021年7月正式施行的《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將紅色資源的概念擴展到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在四個歷史時期中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價值、紀念意義、教育意義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內涵更加完整,承載更加豐富。成都是擁有紅色基因、光榮傳統的城市,也是勇于創新創造、奮進圖強的城市,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承紅色資源?
成都紅色資源總體特征
成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文化是重要組成部分。成都建黨領先全國眾多城市,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戰爭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的核心區域,是宣告國民黨蔣介石在大陸統治的徹底結束之地,是三線建設西南地區的指揮中心,農村改革走在全國前列,最早開始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改革試點,先后被確定為全國改革試點城市、試驗區,建立全國第一個農工商聯合體、第一家民間股份制銀行、第一家農村產權交易所、發行新中國第一張股票。進入新時代,成都以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在積極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建設道路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尤其是黨領導成都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史凝結而成的長征精神、抗戰精神、“兩路”精神、抗震救災精神和脫貧攻堅精神等革命精神更是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2021年6月,根據全省紅色資源普查和保護利用實施方案要求部署,成都緊密結合實際,主要聚焦紅色遺址、紅色文物、紅色資源村鎮和街區及建筑、烈士紀念設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區、抗震救災與災后恢復重建遺址群等類別對全市紅色資源進行了系統普查,數據截至2022年4月。總體來看,成都紅色資源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數量大幅增加。過去主要是把紅色資源的形成界定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范疇,“紅”的底蘊雖然非常厚重,但不能完整反映黨的接續奮斗歷程。《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適應了黨的百年奮斗四個歷史時期的最新劃分,大大延展了紅色資源形成的時空跨度,因此,成都紅色資源的存量、增量都有顯著增加。在370處紅色資源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形成的紅色資源有132處。
二是類型較為豐富。如果說上海、井岡山、延安、西柏坡、沂蒙等地紅色資源的主要特征是厚重,成都紅色資源的主要特征則是多樣;如果說其他革命老區的紅色資源主要集中在武裝斗爭、農村根據地建設方面,成都的紅色資源則主要聚集于城市斗爭、后方基地建設、城鄉統籌發展、鄉村振興等方面,不僅能夠多維度、全景式地展示黨領導成都革命、建設、改革的壯闊歷程,而且可以有效填補其他地區紅色資源類型的空白。
三是時代特征明顯。紅色資源是歷史記憶的承載。除了過去傳統的重要歷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革命領導人故居、烈士墓、紀念設施等,還有紅色文物、紅色資源村鎮和街區及建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景區、抗震救災與災后恢復重建遺址群等,這些都與黨領導成都發展的時代特征緊密相連。特別是新時代以來形成的紅色資源,數目眾多、呈現繽紛、內容鮮活,生動反映了成都改革發展的成果。
挖掘、保護、利用現狀分析
總的來看,成都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色資源豐富且保存良好,特別是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推動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實踐案例和重要場景等新興資源十分鮮活生動,在同質性紅色資源中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性。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基礎較好而提升不夠、資源較多而整合不夠、優勢明顯而挖掘不夠、精神可嘉而提煉不夠等問題。
一方面,成都紅色資源保護、管理的規范化和精細化不足。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很多重要的紅色遺址得到了有效保護、利用和開發,一些新的緬懷歷史的紀念設施也陸續建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但這些紅色資源的基礎信息存在填報不完整、界定不清晰、歸屬不明確、管理不完善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是由于過去長期以來沒有對全市紅色資源進行定期集中統一的系統性普查統計和動態管理,導致家底不清。二是在對新中國成立前的革命遺址普查中,許多重要紅色資源分屬不同部門管理,而更多的則沒有管理的責任主體,導致管理分散。三是由于缺乏保護意識,或者保護不得當、修復不及時,導致損毀較重。紅色歷史、故事、精神缺乏遺跡、舊址、故居、紀念設施等承載實體。370處紅色遺址資源中,未定保護級別的有317處。
另一方面,成都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性和科學性不夠。黨領導下的成都革命、建設、改革歷史是百年黨史的組成部分,是成都人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是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承載。但也存在有的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彰顯不夠、紅色旅游面臨發展瓶頸、紅色文化資源與其他文化資源融合度不高等利用不充分的問題。一是更多注重見證重要歷史的遺址遺跡和代表性實物、重要紀念設施等物質類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較為忽視重要文件、報刊、檔案、手(文)稿、標語等文獻、聲像信息類資源的收集整理,以及“看不見”的精神資源的挖掘和提煉。二是由于缺乏統籌規劃,紅色資源的群體組合、資源整合、融合開發不夠,存在各個區(市)縣紅色資源分布不均、點位散落的問題。三是在紅色資源利用機制上,與各管理部門、紀念場館、社會機構、機關學校等共建共享、聯動開發的平臺尚未形成,成都紅色資源的展示、紀念、宣傳、教育、研究等綜合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和充分體現。
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終身必修課。成都紅色資源量多、面廣、質優,基礎良好但挖掘不夠,利用欠佳因而具有較大開發潛力。要在對本地紅色資源進行科學分析與評估的基礎上堅持系統理念、規范理念、新發展理念,不僅注重量的豐富,更要注重質的提高,特別要在充分發揮紅色資源黨性教育價值方面進行深刻思考和積極實踐。
一是統籌謀劃,推動紅色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傳承。首先,結合成都實際,制定貫徹《四川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的實施意見。從人、財、物、組織、制度等方面增加投入、創造條件、搭建平臺、營造氛圍,通過建章立制讓這項關乎中國共產黨精神血脈傳承的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其次,建立市、區(市)縣兩級紅色資源名錄,確定重點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對象。比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成都片區)文物的保護利用、辛亥革命主題的保護展示利用、川西早期黨組織及紅軍活動主題保護展示利用、抗戰及解放戰爭主題保護展示利用、成都近現代進步人士故居保護展示、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偉大成就主題保護展示利用、紅色美麗村莊片區規劃、四川省成都片區烈士紀念設施整體提升等,應確定為重點工程名錄。再次,打破資源壁壘,發揮聚合優勢。進一步加強市級相關部門之間的協作以及與區縣的上下聯動,規范管理歸屬,完善資源檔案,修好“紅色家譜”,在紅色資源的挖掘、保護、宣傳、研究和利用上形成合力。充分利用成渝兩地革命歷史與紅色文化的相似性和關聯性,構建成渝紅色遺址資源“雙城聯線”。
二是打造紅色資源代表作,生動傳播紅色文化。首先,全力建好成都標志性的歷史紀念館。成都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擁有較高代表性和典型意義的各類紅色遺址舊址115處,但尚無一處全面展示成都革命歷史的紅色文化地標。以高水平的建設標志性歷史紀念館為統領,打造集中的成都“紅色基因庫”,使之成為成都的紅色精神殿堂。其次,精心琢磨獨特而醒目的紅色名片。響亮的紅色名片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美譽度和影響力;有利于增強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黨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對城市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有利于帶動歷史人文、黨性教育、綠色生態等各類資源的協同發展,實現政治效益、思想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綜合促進。成都在挖掘紅色資源的基礎上,應該按照既有深邃歷史感又有宏闊文化魅力,既有厚重紅色底蘊又有鮮明成都特色,既嚴肅莊重又可親可敬,既高度凝練又簡明樸素的原則,提煉出成都的紅色文化宣傳口號,打造響亮的“紅色名片”。再次,集中展示,通過打造主城區、遠郊區紅色資源集群整體盤活全市域紅色資源的系統開發與高效利用。鼓勵有條件的區(市)縣探索打造紅色基因傳承示范點,把精品紅色文化資源與城市景觀、歷史遺存、自然山水等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推動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走內涵化、主題化、生活化、品牌化、融合化、合作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三是強化教育功能,鞏固拓展黨史學習教育成果。首先,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歷史意義、思想精華與時代內涵。重點圍繞中國共產黨領導成都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研究確定一批重要標識地,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成都革命斗爭的成就與經驗總結好,把老一輩革命家的貢獻與功績呈現好,把成都共產黨人和革命英烈犧牲奉獻的偉大精神講述好,把成都人民擁護黨熱愛黨、聽黨話跟黨走的深厚感情和自覺行動展示好。其次,以紅色資源為內容,打造一批黨史黨性教育精品。特別要充分發揮黨校在課程開發和教學方面的優勢,實現紅色資源更有歷史深度、更有理論厚度、更有情感溫度的高質量轉化。要建設富有特色的紅色研學與黨性教育基地,讓廣大干部群眾在感悟成都的光榮革命歷史和光輝奮斗形象中受教育受洗禮,知史愛黨、知史愛城。再次,堅持和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開發機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開發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推出紅色主題文藝精品和融媒體力作,以文創產品、文藝精品為載體,再現革命歷史場景、重溫紅色故事,讓鮮活生動的革命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模范、催人奮進的偉大精神多元展現,增強紅色文化的表現力、感染力、影響力和傳播力。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黨校黨史黨建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