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勇 宋穎
城市發展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當前,成都正按照市第十四次黨代會重大決策部署,堅持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以建設巴蜀文旅走廊極核城市、全省文旅經濟發展核心區為目標,深入實施城市文脈傳承、文藝“再攀高峰”、文化惠民、文旅品牌塑造、文旅建圈強鏈“五大工程”,加快打造傳承悠久巴蜀文明、彰顯公園城市獨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找準建設公園城市的“根”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文化,是成都最厚重的發展底色。作為一座具有4500年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超大城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是成都肩負的新時代歷史使命,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從神秘古蜀到天府之國,千百年來,成都在傳承輝煌的中華文化延續燦爛的巴蜀文脈中,孕育出特質鮮明、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這是建設公園城市的沃土和根基。
第一,從天府文化的現代表達和當代價值來看。公園城市是一種全新的城市形態,是一項開創性的偉大事業,需要以文化的繁榮和引領為條件。天府文化根源于中華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與時代同發展、與城市共成長,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時代表達,天府文化是公園城市建設的“發動機”、“助推器”。“開明開放”是成都思想開通、明智寬容、與時俱進的文化表達。成都以開明的姿態和開放的胸懷,匯聚英杰人才,成就繁榮昌盛。“創新創造”是成都革故鼎新、善謀圖強、開物成務的文化基因。謳歌光明的太陽神鳥和潤澤千年的都江堰,以非凡藝術制作、系統工程創造,呈現出成都獨具東方美學、天人合一的偉大創造。“奮斗幸福”是成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氣質。成都以奮斗之筆繪就了勇攀高峰、善作善成的城市底色。“達觀友善”是成都樂觀曠達、淡定從容、超逸散淡的獨特個性。這正是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面向未來、走向世界的人文基礎。
第二,從蓉城兒女對天府文化的需求來看。建設公園城市,根本在于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成都市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天府文化歷經千年的淘洗、實踐的萃取,生動展現了天府兒女崇德向善的精神品格、自強不息的風骨氣度、愛國憂國的家國情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精髓高度契合。天府文化的核心是鑄造時代精神價值,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牢牢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把天府文化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天府文化的關鍵是浸潤市民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地域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從文化角度看,休閑不是一種落后的生活習慣,而是一種先進生活理念的體現和對美好生活價值的追求。天府文化的重點是重塑城市集體人格,天府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思維習慣、價值追求和生活習性。“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4500年的文明史形成了成都人尊時守位、知常達變的思維方式,崇德向善、孝悌自信的社會風尚,文以載道、簡約自守的精神素養。
第三,從建設公園城市文化維度來看。作為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發展高級形態,公園城市遵循“一尊重五統籌”城市工作總要求,著眼于“園”、魅力在“文”。文化是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內驅力,多類型多形態疊加融合的文化場域和文化符號,為公園城市建設奠定了雄厚堅實的文明基礎,構成了公園城市示范區獨特的文化氣場和標識。在思想文化方面,強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增強文化創造活力。在歷史文化方面,強調推進成都歷史文化資源的原動力挖掘與創造性轉化,著重提煉巴蜀文化和天府文化的豐富內涵和表達形式,打造彰顯中華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在現代文化方面,強調推進富有世界視野、國家立場、人民情懷、巴蜀風格的天府文化繁榮發展,注重增強為人民群眾提供均等化、優質化、特色化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培根鑄魂提升公園城市文化品質
一寺繁華,書寫千年歷史。興于魏晉,盛于唐宋,誕生于1600多年前的大慈寺,如今已憑借厚重的歷史文化、繁華的現代商業,成為成都網紅“打卡地”。城市文化,承載著一座城市的靈魂。從寶墩文化到金沙遺址,從寬窄巷子到交子雙塔,一個個文化地標盡情顯示著公園城市的獨特魅力。而《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則全面刻畫出公園城市的文化肌理,“建設彰顯天府文化和蜀風雅韻的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中,以凝聚城市精神力量、創造高品質文化生活、打造天府文化獨特魅力為重要抓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詩意棲居與蜀風雅韻在公園城市完美融合。
第一,以文化鑄魂凝聚城市發展精神力量。成都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巴蜀文明,深度挖掘天府文化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促進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成立專門從事天府文化研究的學術機構——天府文化研究院,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府文化的研究闡釋、保護傳承、教育普及、傳播交流、創新發展等工作,不斷擴大天府文化影響力。堅持文化賦能城市更新,著力場景營造和文脈傳承,實現文化煥新、商業煥新、人口煥新、服務煥新,推動城市更新升級。起于成都蜀都大道十二橋,止于二環路清水河大橋,沿河兩岸綠道約十公里,詩人陸游所見之景,再現于成都城市更新的文化場景。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四大行動”,打造市民尊德有禮、人際關系和諧、公共秩序良好、社會風尚文明的城市軟環境,目前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3323個,連續5屆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第二,以高品質文化生活增強人民獲得感。成都著力將示范區建設成果轉化為市民可感可及的現實體驗,全面彰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鮮明主題和價值追求。文體硬件設施不斷提檔升級,2021年,成都市、縣兩級22個文化館和22個圖書館全部為國家一級館;深入實施“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工程”,加快構建高質量的15分鐘公共文化圈;堅持文藝服務人民群眾,2021年,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10萬余場,“走基層”文化惠民演出超過1000場;連續13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成為城市名片。
第三,以天府文化獨特魅力提升國際影響力。成都通過重大文化活動和國際賽事推廣天府文化,持續擴大城市影響力。推動大型體育場館提檔升級,服務市民運動健身,2021年,全市各區(市)縣共打造70余處“社區運動角”,打造“天府綠道健身新空間”203處,已建成的4700余公里天府綠道中累計植入體育設施1500處。深入推進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成功簽署《三星堆遺址與金沙遺址聯合申遺合作協議》,全市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二,2021年,成都排名“中國古都城市國際影響力”全國第三。持續開展全民閱讀活動,2021年,成都城市閱讀空間增加到401個,實現23個區(市)縣全覆蓋,實體書店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固本浚源涵養公園城市文化生態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公園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以“三城三都”建設為牽引,推動天府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成都要錨定戰略、把準方向,以公園為“形”,以文化為“本”,深入實施城市文脈傳承工程,讓城市留住根脈,讓市民記住鄉愁;實施文藝“再攀高峰”工程,培育更多德藝雙馨的文藝工作者,推出更多彰顯中國精神、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高標準建成一批新的文化地標;實施文旅品牌塑造工程,大力提升成都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內涵和品質;實施文旅建圈強鏈工程,構建充分彰顯公園城市示范區獨特魅力和創新活力的文化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加快打造彰顯中華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第一,創建國家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圈強鏈提升文旅產業能級。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精準引導文旅產業鏈升級。以文旅產業建圈強鏈為主線做好頂層設計,推動文旅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開展文旅產業基礎性、前瞻性、引領性研究,以文旅產業行業圖譜為藍本,梳理優勢賽道全產業鏈所包含的各個關鍵環節,完善鏈主企業、核心關聯企業清單及敏感要素信息,形成文旅產業鏈數據庫。開展全市文旅產業鏈現狀調研,梳理產業鏈存量狀況、優勢環節、缺失環節和問題所在,找準建圈強鏈關鍵環節、關鍵資源。二是落實“鏈長制”,精準服務文旅產業聚鏈成勢。制定“鏈長制”責任清單,完善動態調控機制,明確“鏈長”及不同職能部門職責,充分發揮“鏈長制”對資源和要素的組織協調作用,全力疏通堵點、連接斷點、攻克難點。準確把握文旅產業前沿趨勢,扶持鏈主企業發展,消除各種阻礙文旅產業鏈創新、多鏈融合的政策壁壘,為文旅產業“未來賽道”建鏈補鏈。提高區域一體化與全球化思維,了解掌握全球文旅產業鏈“總圖”,摸清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鏈“底圖”,描繪成都文旅產業發展“藍圖”和“路線圖”,實現區域優勢互補。三是聚焦鏈主企業,精準打造文旅產業融合生態圈。發揮鏈主企業在行業資源整合中的龍頭作用,打造高層級文旅產業鏈共性技術平臺,促進技術鏈、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金融鏈等多鏈融合,打造良性的產業鏈發展生態體系。支持文旅產業鏈主企業面向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開展交流合作,形成全國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推動文旅產業鏈的區域互動與全球對接。
第二,構建“三城三都”品牌體系,推動天府文化國際傳播。一是聚力打造天府文化超級IP。著力培育熊貓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詩歌文化、美食文化、休閑文化等核心旅游IP,圍繞核心IP培育衍生IP群,塑造“三城三都”品牌體系,培育體現成都特色的品牌識別系統。二是深化文化旅游國際交流。以舉辦第九屆國際旅游展、中日研學論壇等大型國際文化旅游活動為重點,依托大運會等重大賽事節會,強化天府文化的國際表達,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借助世界旅游與旅行理事會、世界旅游聯盟、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等國際權威旅游組織平臺,策劃實施“世界文化之城論壇·天府論壇”、“天府文化走進聯合國”等國際文旅交流活動,提升“三城三都”國際影響力。三是加強城市文旅形象推廣。以“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為整體城市形象,運用全媒體營銷矩陣以及現代技術和傳播手段,強化成都文旅原創內容在短視頻、文化社群、社交網絡等平臺的投放力度,通過美食吃播、“云端”旅游、直播帶貨等創新方式,全方位營銷熊貓、文旅美食、美景、文化等旅游要素,立體化開展城市文旅形象宣傳推廣。
第三,聚集文旅消費優質資源,持續打造文旅新業態新場景。一是構建天府文化新場景。順應城市消費升級趨勢,匯聚全球、區域、城鄉優質文商旅體資源,培育創新型領軍文旅企業,建設國際一流文商旅融合載體,加快培育鄉村休閑地、文博體驗地、文創街區(園區)綠道打卡地、美食品鑒地、特色民宿等“千處城市消費新場景”。打造夜間經濟消費空間,延伸消費新時段,形成多元體驗的夜間旅游產品。二是深化新技術場景應用。把握5G網絡、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帶來的消費場景革新風口,打造5G+VR全域旅游、沉浸式旅游體驗等多種文旅新應用場景,促進文旅產業呈現方式和體驗感受顛覆性改變。增強區塊鏈核心創新能力,實現區塊鏈在政務服務、在線預約預訂、數字版權、產品溯源等領域的創新應用,重構文旅生態。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實現智能導游導覽、智能客服等應用,培育文旅新業態和應用新場景。三是創建享譽全球的文旅消費環境。改善消費市場的體制機制痛點,激發城鄉居民消費意愿。以文化惠民消費季、消費月等為抓手,持續舉辦文商旅體融合、線上線下結合和城鄉聯動等文旅消費系列促進活動,集聚優質文旅品牌資源、商業資源,打造成都都市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旅消費中心和樞紐。積極應對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文旅消費市場的“熔斷效應”,推動新技術、新模式在文旅消費中的應用,整合網絡平臺,引導居家線上消費、自助式消費、云消費等普及發展。
(劉賢勇,成都市委政研室改革督察處處長;宋穎,成都市委政研室改革督察處三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