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企業是制造強市戰略的關鍵參與主體,共同構建城市制造業的生態與競爭力。本刊記者實地探訪,國家“專精特新”企業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諾普),如何在成都煉成“小巨人”,面對當前制造強市戰略目標,如何搶抓機遇,實現行業產業能級的又一次躍升。
自動化需求提升
“孵化”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
“我們今年6月搬進了新基地,原來場地已經無法支撐企業的發展需要。”公司副總經理鄧世海說。8月15日,記者來到卡諾普位于成華區華月路龍潭工業園的“新家”,占地面積20畝,建筑面積達3.5萬平方米,是西南地區首個超3萬平方米的國產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基地。
卡諾普的“新家”被設置為測試、庫房、組裝等不同的功能區間。每天,產品測試區總會呈現這樣的場景:工業機器人被分別固定在一個個四方形的小隔間內,它們紛紛舞動“手臂”,這種狀態會持續24小時。據了解,卡諾普每一臺機器人都要通過實時量化的24小時測試,嚴格把控合格關口,只有最終符合標準的機器人才能“放行”,被運往客戶手中。鄧世海介紹到,未來,通過更加智能化、數字化、信息化的機器人研發制造產線,實現批量化“機器人造機器人”的國際前沿智能制造模式。
回顧十年來公司的快速發展,鄧世海感慨地說,“國產工業機器人行業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契機,我們是在行業整體快速發展的大勢下,取得了現在的成績。”據此前工信部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機器人產業實現快速增長,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制造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主要路徑。在2021年,國內工業機器人產量達到36.6萬臺,同比增長67.9%;營收超過800億元,同比增長近三成。卡諾普始終與行業“同頻共振”,近5年來,年產值平均增速達70%左右。
鄧世海向記者介紹,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中央到地方陸續出臺各項政策規范、扶持機器人行業發展,助推高端制造轉型升級,人口老齡化加劇帶來的勞動力短缺,“機器代人”大勢所趨。
成立于2012年的卡諾普,最初團隊成員只有5人,靠著50萬元初創資本開啟創業之路,立志做“中國機器人先鋒”。從聚焦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起步,到如今發展成為一家專業從事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系統、伺服系統、智能傳感器等)及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整機研發、生產、銷售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是國內少數擁有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的企業之一,作為國內自主化工業機器人控制器供應商,其控制器在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據半壁江山;在焊接細分領域,卡諾普焊接機器人整機是目前國產自主化機器人市場的隱形冠軍。
自主研發打造核心優勢
實現從零部件商到整機廠商轉變
成立之初,卡諾普專注于智能制造板塊的工業機器人開發,瞄準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控制器”起步。“控制器”決定了機器人的性能,它是機器人的“大腦”,決定了機器人的智力。“從工業機器人發展歷史來看,機器人控制器技術幾乎是每一個工業機器人制造商必然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利器。”鄧世海表示。當時中國雖然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國產廠商滲透率尚不高,長期以來市場都由外資品牌占據主導地位。在這樣的背景下,卡諾普團隊從一開始就利用技術優勢,走上了一條國產化替代的路,完全做自主研發。
2018年以前,卡諾普的重心是通過向客戶提供性能優異的控制器,助力工業機器人達到更穩定的可靠性和更高的控制精度,其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
在高速發展勢頭下,卡諾普卻嗅到了“危險”的氣息,只做單一控制器業務,未來道路勢必會越走越窄,“在與客戶緊密對接的過程中,了解到很多在現場出現的故障,除了機器人零部件出現問題之外,機器人產品批量制造的一致性與壽命問題,導致終端客戶在應用機器人上產生較大困擾。我們做控制器對機器人的理解是非常透徹的,也促使我們對終端客戶需求的理解更為精準。我們意識到,光做好機器人的大腦并不能完全實現公司讓客戶用好機器人的使命。”2019年起,卡諾普拓展產業鏈,將主營業務延伸到機器人整機,轉型當年,公司就售出千余臺機器人,2020年整機銷售實現翻倍增長。
在技術上卡諾普有自己的獨特技術優勢,鄧世海說到一項公司攻克的“卡脖子”技術,因為焊接工藝對機器人的軌跡精度要求很高,機器人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零部件加工、裝配過程的偏差,導致剛完成裝配的新機器人精度并不高,需要進行“標定”。機器人所謂的“標定”,有點類似鐘表、秤的“校準”。對于機器人的標定,這項技術是由國外壟斷的,國外常規的做法是采用專門的標定設備,這種專用設備比較昂貴,投入往往需要上百萬元。上百萬元的標定設備意味著高成本,像生產焊接機器人的一道門檻,大多數國產機器人生產企業被擋在門外。對此,卡諾普通過在軟件算法上的大膽創新,只用軟件就能使機器人恢復精度,讓客戶實現“零成本”的標定。
據介紹,目前卡諾普擁有專利技術近200項,建有四川省技術中心1個。截至2021年,該公司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已近13%,研發費用可以占到運營成本的一半,也就意味著10塊錢有5塊錢是花給研發的。如今卡諾普擁有技術研發人員160余名,占總人數超過1/3,未來技術人員還會繼續增長。
借力制造強市
提升本地產業鏈配套
“疫情來的時候,供應鏈也受到影響,面臨了一定的挑戰,政府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同時自身也做出了相應的對策。比如國產替代化、供應鏈本地化。”一方面,卡諾普成立專門項目組做芯片研發替代方案,通過對國產芯片的改造和設計來替代進口芯片;另一方面,積極在本地拓展一批供應商,穩住供應鏈。
成都提出制造強市戰略,把特色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主攻方向,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同時,堅持項目支撐、建圈強鏈,持續構建產業鏈生態圈。作為在成都本地孵化成功的小微科技企業,在建圈強鏈行動中,卡諾普是本地鏈主企業,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較長,制造一臺工業機器人需要上千個零部件,也就意味著需要向數量眾多的供應商發出訂單,“鏈主”即產業鏈的核心企業,要從計劃、訂單、庫存、采購、制造、質量和物流,與供應商緊密協作,才能維持供應鏈的正常運轉,即便已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企業,在一些關鍵環節,卡諾普團隊仍舊希望實現補鏈強鏈。
“在供應鏈環節,雖然大多數零部件來自浙江、江蘇等長三角地區,但我們已經在成都本地拓展了一些供應商,希望實現供應鏈就近配套。”在鄧世海看來,本地供應鏈配套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隨著產業能級的不斷提升,卡諾普團隊希望將本地供應鏈配套率占比提升到60%左右。“同時,期待通過我們的成長壯大,對上游供應商形成更大的需求刺激,吸引沿海供應商在成都設立分公司,和我們實現就近配套。”
鄧世海表示,在戰略機遇下,勢必會讓產業鏈上下游配套更為順暢,加快上游核心零部件本地化配套,企業制造成本更節約,研發效率也會提高,同時,也會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產業鏈下游工業機器人會有更多的應用場景。
“我們立足國內市場,同時向全球市場覆蓋,通過技術的突破、工藝的提升更進一步深耕市場,力爭成為世界一流的中國工業機器人公司。”鄧世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