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創森

隨著一張張苫蓋綠網被揭開,一處處荒地也開啟了“美顏模式”。今年以來,為貫徹落實市、區兩級“揭網見綠”工作精神,大興區多措并舉開展“揭網見綠”專項整治工作,創新工作方法,全面提升區域生態環境水平,營造“干凈、整潔、文明、有序”的發展環境。截至目前,大興區揭網見綠2022年總體任務指標865公頃,已完成872.63公頃,完成比率100.88%,同時實施賬外動態揭網見綠65.5公頃,主要集中在大興國際機場及重要聯絡線周邊,超額完成年度工作任務。
創新工作法 “4+”措施,推動揭網工作走深走實
高位推動+迅速行動。大興區自開展“揭網見綠”專項整治工作以來,強化組織領導,壓實主體責任。在實際工作中,市、區、鎮街和功能區三級聯動,市、區領導多次現場調研,了解情況,解決問題,高位推動大興區“揭網見綠”專項整治工作。
完善機制+多點增效。合理運用“街鄉吹哨,部門報到”等工作機制,形成閉環工作管理模式,各部門聯動配合,組織開展“快速綠化生態草種選擇與應用”“野生花卉組合配置與應用技術”“噴播快速綠化技術”等主題專項講解,提高見綠和管護工作質效。
生態優先+分類施策。注重原生植物的保護與利用,以應用鄉土地被植物為主,兼顧防火。根據土地區域位置、閑置時間、土壤條件等,對每個難點地塊建立專項工作臺賬,逐個分析,因地制宜進行分類綠化,宜綠則綠,宜荒則荒,適地適草。
統籌考量+經濟節儉。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確保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避免成本過高。優選快速見綠實用技術,確保20日內快速、規模化見綠。適當采取園林綠化廢棄物(木質纖維產品)覆蓋,提高全區園林廢棄物利用率。
聯動實施提升品質,城鄉環境再上新臺階2萬平米綠網變身網紅打卡地
榆垡鎮作為揭網見綠重點區域之一,積極通過多種方式,著力推動疏解整治類與完善提升類工作的連動實施,結合鎮域實際,有序推進“揭網見綠”專項工作。按照分類分期治理的工作思路,涉及整改的優先治理、能利用的盡快利用、有規劃的按開發計劃有序實施、能“搭車”的做好對接。統籌考慮生態合理性和經濟可行性,確保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避免成本過高。
位于榆垡鎮京開路以東、永興河北路南側的地塊,苫蓋面積達23380.73平方米。這里曾是一片長期被綠網苫蓋的荒地,在榆垡鎮“揭網見綠”工作中,通過對該地塊種樹進行永久綠化,全力打造綠色連廊。如今已是綠意盎然、花草成叢,為城鎮增添了一抹新綠,成為通往新機場的一處靚麗景觀,不僅起到了美化環境作用,更提升了屬地大氣污染防治精細治理水平。
簡易綠化,分類治理顯成效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大興區為裸露土地穿上“綠衣裳”,歸還群眾一片“整潔、有序、衛生、文明”的生活環境。位于清源街道的大興區協和制藥二廠內,有一塊面積為2230.71平米的工礦倉儲用地。自揭網見綠工作開展以來,街道協調權屬單位通過揭除綠網、播撒草籽、適時澆灌,逐步見綠工作。通過簡易綠化,既防止了揚塵,又能實現在低維護條件下的區域生態功能,具有一定的觀賞效果。
園林廢棄物再利用,顏值功能實現雙升級
注重原生植物的保護與利用,以應用鄉土地被植物為主,兼顧防火。根據土地區域位置、閑置時間、土壤條件等,對每個難點地塊建立專項工作臺賬,逐個分析,因地制宜進行分類綠化,宜綠則綠,宜荒則荒,適地適草。位于天宮院街道的原中華轎車廠地塊屬于司法用地,經拆除騰退之后,該地塊被綠網覆蓋。該地塊面積7149.47平方米,現場屬于沙質土壤,植被覆蓋率低,土地裸露,大風天氣容易造成揚塵污染。天宮院街道辦事處通過園林綠化廢棄物覆蓋的方式代替綠網,即減少土地裸露,增強水分涵養,又具有可降解、保暖、保濕、吸塵的功效,降低管理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在園林綠化廢棄物覆蓋過程中,用“同心圓”造型展示,體現出同心協力、團結一致,踐行黨中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環保理念。
條塊結合,分步治理顯成效
觀音寺街道揭網見綠工作堅持生態優先,因地制宜,首先對地塊現狀、權屬關系、規劃用途、項目建設時序等情況進行摸排,按照“開發利用、權屬管理、屬地主導”原則,明確目標與責任人,各地塊同步進行治理。采取“永久綠化+臨時綠化+多種形式簡易綠化”的方式,條塊結合逐步分類治理,完成揭網見綠34.45公頃,銷賬比率101.20%。同時,街道結合林長制、田長制,發揮各級林長、田長、護林員巡查優勢,建立長效聯動機制,加強各地塊巡護管養力度。如今,放眼望去,觀音寺街道滿眼盡綠,整體綠化效果初顯。
接下來,大興區將繼續抓好“揭網見綠”工作,提早謀劃下一步重點工作,有序推動綠網清除,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加強巡查檢查,鞏固見綠成果,展現大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