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張雨晨
摘? 要:文章以西安某外語專業高校的某思想政治類社團的運行發展為線索,引入“課程思政”視角,從“課程思政”中延展出“社團思政”概念,探討“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的融合與發展。通過分析此社團6年來的運作規律及建設經驗,把學生主體對社團的認同機制與在社團組織的組織育人功能內涵置入于同一個具體的組織育人工作情境中,聚焦學生“個體需求”和學生社團“組織建設”兩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社團以及社團活動的全過程、各環節,系統闡釋外語高校思想政治類社團組織育人的實踐途徑,研究出一套關系嵌套、路徑匹配、成果融通的組織育人理論框架,其研究成果可推廣至其他外語類高校思想政治類社團的組織育人體系構建,為各類學生組織組織育人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和比較依據。
關鍵詞:組織育人;思政社團;社團思政;黨建帶團建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2)24-0136-04
思想政治類社團也可稱為“思政社團”,它作為新形勢下社團組織形式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把組織建設與教育引領結合起來,是高校開展組織育人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
一、思想政治類社團組織育人研究的現狀
國內目前針對思想政治類社團組織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視角:一是問題解決視角。針對學生社團建設面臨的價值引領有效性不足、社團行為與育人目標不匹配、全面育人意識不強、社團育人資源有待拓展等問題,現有研究指出需要從社團文化與學生特點出發強化價值引領,加強社團管理體系建設,推動社團內部管理制度規范性建設,加強資源供給提升社團建設質量[1]。二是實踐創新視角。提出應從育人理念、育人保障、育人主體、育人力量、育人空間等方面對學生社團建設進行優化,并從頂層設計、治理體系、隊伍建設、活動質量、陣地管理等方面推動高校學生社團建設的實踐創新[2]。
然而,以上探討主要集中在社團建設的問題解決和實踐創新層面,在“實踐論”的層面上由于具體實施的學校情況各不相同,沒有考慮學生主體的特點、落實學校的校情以及該校專業建設情況,所以在根本上缺少一定程度的實踐創新。在“系統論”的層面上由于學界對于相關課題的研究依然相對較少,各實施學校或學生組織依然是在初始摸索階段,各行其政,沒有形成一套較完整、可執行、能推廣的學生社團組織育人機制和體系。
本研究以西安某外語專業高校某理論社團的運行發展為線索,引入“課程思政”視角,從“課程思政”中延展出“社團思政”概念,探討“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的融合與發展。通過分析此理論社團6年來的運作規律及建設經驗,把學生主體對社團的認同機制與在社團組織的組織育人功能內涵放入在一個具體的組織育人工作情境中,聚焦學生“個體需求”和學生社團“組織建設”兩方面,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社團以及社團活動的全過程、各環節,系統闡釋外語高校思想政治類社團組織育人的實踐途徑,研究出一套關系嵌套、路徑匹配、成果融通的組織育人理論框架。
二、外語專業思想政治類社團組織育人的重要性
(一)國家層面:響應國家號召,回應時代需求,有利于培育時代新人
思想政治類社團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青年工作思想的重要途徑。在思政社團內建設以“外語專業+微團課”為核心的理論學習框架模式,有利于加強高校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基層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更有利于在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同時,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良性互動。
(二)學校層面:豐富思政模式,優化實踐載體,有利于增強專業和思政教育聯系
高校社團是第二課堂的重要部分,是一個具有創造性、綜合性的實操空間。通過思政社團,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課外思想政治類社團的開展,讓教育深入青年,讓思政緊隨青年。借助外語院校的優勢,開拓與專業結合的理論學習模式,同時通過社團活動擴大專業知識面,反哺專業深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政治覺悟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實現1+1>2的高效運轉。創新的模式提供了專業創新拓展的新型學習方式,將組織育人融入日常生活,為學生的理論實踐和專業拓展搭建互通延伸平臺。
(三)社團層面:革新社團功能,創新活動形式,有利于發揮社團組織育人作用
對于外語院校來說,在各級黨團組織的指導下開展以極具首創性與實驗性的“外語專業+思政教育”理論研習模式為主的文化功能與實踐功能,集專業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體,可以突破原有思政教育的形式化、表面化、單一化的局限與不足,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動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引導新時代青年在自我參與、自主思考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形成良性循環,最終達到提高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的目的。
(四)個人層面: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合格青年,有利于提升政治素養與凝聚力
高校社團作為傳遞思想價值的重要載體,承擔了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補充、自我教育等功能,是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可或缺的環節。對于思想政治類社團而言,堅持深挖價值引領內涵,明確價值引領要求,深悟新時代思想,有利于提升新時代青年大學生政治素養與思想凝聚力,有利于促進新時代青年學子的全面發展。
(五)“互聯網+教育”:打造線上學習、對外宣傳平臺,有利于線上線下高效有機聯動
與傳統的教育方式相比,在社團建設中增加“互聯網+思政教育”的模式,為個性化、智能化的多媒體學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過基于互聯網這一靈動載體,有效地把網絡信息資源和線下傳統教育內容融合到高校學生社團組織育人當中,以特定的價值載體、傳播方式與審美標準做有針對性的價值觀教育。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互聯網+思政”新模式可以彰顯其育人的便捷性、資源開放性、教育靈活性等優勢,也憑借其方式新穎和內容豐富的特點,有效調動學生主體的能動性,增加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三、高校 “思政社團” 的創新機制
(一)“三維六元”培養體系
“三維六元”培養體系指,將學院全體入黨積極分子納入理論社團,在一年的積極分子培養周期內,通過引導性主體、參與性主體、實踐性主體的“三維”主體培養,搭建起校院兩級共建的社團管理體系、保障體系、監督體系,完成師生兩方同參與的外語研習、外語實踐、社會服務工作,旨在讓全院積極分子在“六元”的教育體系中,通過規范的社團運作模式,提升理論素養;通過與黨支部同步的培育環境,為黨支部輸送大量優秀考察對象,助推社團與黨支部建設。
(二)“黨團班”三級聯動評估機制
優化社團組織環境的建設路徑,建設“黨支部—團支部—班級”三平臺聯動的育人機制。由班級積極分子承擔“黨支部—團支部—班級”三平臺聯動機制的中樞神經作用,班級黨員承擔“黨支部—團支部—班級”三平臺聯動機制的指揮作用,全程指導、參與積極分子為全體團支部成員開展指定題目的主題班會、團日活動,班級全體團員青年承擔“黨支部—團支部—班級”三平臺聯動機制的監察作用,從理論水平、服務意識、奉獻精神、學習能力四大方面及時向黨員反饋積極分子的現實表現,從而落實對積極分子的回環評估體系,立體多元化考察積極分子表現。
(三)“兩段式”推優入黨機制
“推優入黨”是高校黨建帶團建的重要工作平臺,然而目前仍存在“推優入黨”標準不明確、執行程序不規范、推優對象素質監督機制不完善、黨團組織培養銜接不緊密等問題[3]。因此,在思政社團中創新“常規+重點”的“兩段式”推優入黨機制,不僅有利于積極分子的精準培養,打破“一把抓”的積極分子培養模式,更能樹立積極分子典范,突出社團培養成果。第一階段以積極分子與黨員的雙向考察體系為依托,通過積極分子講團課、開展主題班會等一系列難度不高、容易操作并且能學有所獲的實踐形式開展全體積極分子的綜合考察,按照當年度發展對象人數的1:1.2選拔出政治覺悟高、紀律執行力強、品德合格、積極發揮作用的積極分子,進入第二階段培養。第二階段為精英化積極分子培養模式,依托社團特色活動,如微團課大賽、課程思政實踐等形式多樣的培養模式,在落實社團建設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實踐功能三管齊下的過程中,完成對積極分子的進一步考核評價,確定推優入黨名單。
(四)黨員全流程培養考察機制
現階段大學生黨員的全流程培育模式中包括“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以及“預備黨員”三個主要考察發展階段。每一階段都應具有具體的考察機制,從制度上嚴把黨員隊伍入口關,堅持黨員標準,對入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進行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考察、提高與確保黨員質量。但目前全流程培養模式中,對入黨積極分子與預備黨員的考察制度尚不完善,考察范圍不夠廣泛、考察內容不夠全面、考察形式不夠創新。基于現有發展黨員全流程培養模式中不足之處,依托思政社團搭建的“積極分子培養考核機制”與“預備黨員培養考核機制”,可在社團內部將黨員發展與入黨積極分子考察進行聯動,建立起一套可延續的培養考察機制。思政社團以“黨員帶團員”為工作重點,建立起政治合格、執行紀律合格、品德合格、發揮作用合格四個板塊對預備黨員和共青團員的雙向考察體系,以進一步提升學生黨支部組織力建設的“六元”功能(組織管理功能、資源配置功能、考核監督功能、政治引領功能、價值實現功能、改革創新功能)。
四、高校 “社團思政” 的育人路徑
(一)學生主體的認同機制下激發實踐對象參與
認同機制對于活動主體的參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認同的過程一般由感知、體驗和實踐構成,在個體利益初步滿足的同時,對所屬組織從心靈深處產生歸屬感,從而自發產生忠誠地、持續地實現知、情、行的有機統一[4]。
1. 感知層面。對于思想政治類社團而言,要從思想引領的高度上提供理論或政治資源支持,使學生對平臺形成初步的認知,進而塑造學生個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類社團行為體的認同感,才能為后續育人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社團內部將推優入黨考察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再次賦予社團全新功能,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認同感與積極性,發揮了思政社團的獨特優勢。
2. 體驗層面。基于高校組織育人的實際經驗,學生在校園中很可能同時兼具了多個角色,這些角色包括班級、黨團組織、社團等多個層面。在這三個平臺中感受到的積極情感會不斷激勵學生對平臺產生共情和認可,不僅會進一步對其所傳遞的育人目的和育人方式產生順應,還會主動自發傳播平臺中學習到的理論內容。可見,情感體驗形成的認同塑造的關鍵就在于三大平臺的協同互動,從黨團班現狀實際出發,將三者有機結合,發揮三者的協調優勢將打造出三方合理共同參與的機制,讓社團成員產生良好的組織歸屬。
3. 實踐層面。通過社團開展的一系列特色社會公益實踐,可將社團育人的理論或思想形成轉化為成果形成,以實踐行動促使學生將個體的內在價值轉化為外在行動,指引學生向組織育人理念中所傳遞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目標不斷靠近與自我檢視。
(二)組織建設的功能內涵賦予下落實教育內容
外語高校下學生社團組織育人模式主要賦予其三大功能,即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及實踐功能[5]。
1. 政治功能。作為思想政治類社團首當其沖的是要保證其政治底色和政治身份的正確性,承擔起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四個自信”的使命與責任,要時刻堅持黨的領導,通過建設“積極分子思想動態研判機制”“黨團班三級聯動機制”“推優入黨考察積分機制”三大機制模式,以點帶面,旗幟鮮明地加強社團的政治性和引領作用,對學生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在每一次活動中去、深入每一位參與者的心中,建立起“以黨建帶團建、以團建促黨建”的金字塔發揮機制。
2. 文化功能。外語專業思政社團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以“外語專業+思政教育”為主的研習活動,將專業運用于思政,用思政反哺于專業。二是開展主題微團課活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達到“以講促學”的樹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 實踐功能。在社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下,創新開展以紅色筑夢主題特色為抓手的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投入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主流公益實踐活動中,形成有效的組織育人反饋閉環,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二者有機結合形成聯動機制
在學生主體的認同機制和組織建設的功能內涵的效果影響下,思政社團逐漸形成青年培養與推優入黨聯動、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聯動、知行合一與立德樹人聯動的三級聯動模式,結合組織凝聚力、育人感召力和協同革新力,實現社團組織育人途徑創新。
五、組織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的創新經驗
(一)以黨建帶團建思想指導社團建設
高校思政社團的建設必須聚焦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機制創新,將高校黨建工作與團建工作放置于一個具體的“中樞社團”——思政社團的建設情境中,使黨建與團建工作在同時作用于同一社團的過程中,系統闡釋黨建帶團建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同時,進一步研究“00后”學生黨員和團員的反饋與期待,以期檢驗黨建帶團建效用發揮的程度與評價機制。通過同一思政社團對黨組織建設、團組織建設的正向反饋實施過程的觀察,形成一套體系完備、執行力強、推廣度高的高校黨建帶團建的創新路徑,揭示出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理念導向、制度建設、評價機制三方面的運作機制與理論框架,推進學界對于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認識。
(二)落實“黨建+外語專業”建設思路
社團推廣的“理論學習+外語實踐”教育模式,組織低年級學生學習思政詞匯的外語表達,高年級學生翻譯經典馬克思列寧主義文章,將外語專業的學習實踐,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讓學生變強制“去”學為主動“趣”學。同時,社團實行“第一課堂學習全覆蓋+第二課堂實踐多模塊”聯動模式,打造“外語基礎理論研習”“雙語中級黨團課”“雙語高階社會服務”的遞進式專業實踐模式,可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參與度與認可度。
(三)樹立可推廣復制的行動指南
無論是建立“四位一體”發揮機制、創新育人開展途徑,還是匯編主題班會實踐成果,或是創立對外宣傳與線上學習平臺,都是為了實踐積累的行動素材,思政社團的建設唯有具備可復制、可推廣性,才能真正發揮組織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 韓煦. 高校學生社團育人效能的現狀分析及其提升對策[J]. 思想理論教育,2021(01):108-111.
[2] 魏星,李思杭. 高校學生社團育人的理念優化和實踐創新[J]. 思想理論教育,2020(11):107-111.
[3] 李曉婉. 高校共青團“推優入黨”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 衛生職業教育,2019,37(12):13-15.
[4] 葛暢,王麗娜,蔡豪. 新時代高校組織育人的認同建構及實踐路徑[J]. 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04):60-64+90.
[5] 王碧,李素礦. 高校學生社團組織育人探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2):73-74.
(薦稿人:白毅,西安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2021年度陜西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組織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的實踐與創新”(項目編號:2021XXM09);西安外國語大學校級科研項目“組織力提升視角下高校學生黨支部與團支部、班級協同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XWD07);2021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組織育人視域下高校‘思政社團+社團思政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S202110724014)。
作者簡介:張歡(1990—),女,碩士,西安外國語大學輔導員,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張雨晨(1999 —),男,學士在讀,西安外國語大學法語專業,研究方向為法語語言文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