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部誘惑越來越多的情況下,許多人早已遺忘了古人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的文化精神內涵,如何樹立正確的三觀,弘揚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在當今社會中顯得格外重要。通過課外閱讀的加強,學生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還能夠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做到自覺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傳統文化在課外閱讀過程中的意義
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同樣也是幫助學生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必要課程。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一代代孕育、傳承的文化博大精深,從古到今不斷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各年級階段的語文教材中,也有著許多的名家名篇,例如:《論語》《唐詩三百首》等。這些內容都代表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僅反映著當時社會的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精神面貌也有著更深層次的影響。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累積、沉淀下來的民族傳統文化,我們做不到將其全部吸收接納,應該吸取其中的精華內容,加深對其文化價值的理解與領悟,并一代代地傳承、發揚下去。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語文課程教育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學生們從小就擁有著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在學校的教育環節中,學生們系統地學習、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其中以初中的語文教學階段最為明顯。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因其自身年齡小,理解能力差的原因,并不能理解其真正蘊含的內容,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和個性都逐漸成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漸漸地開始獨立思考,形成了一種自己的思維方式,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也逐漸不同,在這一階段,語文教師的引導作用應充分體現出來,結合語文課堂上所講述的內容,引導學生查找、閱讀課外有關讀物。
幾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能量和精神力量是無比龐大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能夠豐富自身閱歷,升華自己的心靈。學生在閱讀有關傳統文化傳承的讀物時,通過古人的智慧啟發,建立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人生觀,對當前的社會形態也有著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從而規范自身的道德要求。每個學生都要經歷這一發展階段,也只有這樣,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無價瑰寶,才能夠一代代的傳承、發揚下去。
在初中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做的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傳授,還要加入有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利用延伸閱讀的方法,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生在探索傳統文化深意的過程中,閱讀質量也得到了提升,同時,也保證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教師可以選用多種方式,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遞,初中階段的閱讀教學涵蓋了多種文化知識的要點,也是學生系統化學習語文知識的初始階段。而豐富的傳統文化內容對于學生的閱讀興趣有著提升的作用,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從此處入手,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并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這種做法不僅鞏固了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更是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并且充分地激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也因此能夠更好地發展,傳統文化也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傳統文化在課外閱讀過程中的滲透方法
加強硬件建設。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辦學規模,建立圖書角、圖書室以及走廊書吧等校內建設,將內容各式各樣的課外讀物進行科學擺放,以供學生自由閱讀,實現學生想讀書時有書讀,隨時隨地能閱讀的情況。為了保證課外讀物的種類豐富,學校可以鼓勵家長以及社會人士進行書籍捐贈活動,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書籍的籌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同時,學校也需增強課外閱讀的管理制度,可以招聘全職或是兼職的書籍管理人員,合理設置圖書室的開放時間,針對不同年級階段的學生做好圖書推薦,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閱讀與其接受能力相符的圖書。書籍管理人員也應對學生的圖書借閱量,以及借閱時間進行登記,統計學生的閱讀類型,為后續的新書補充環節提供參考依據。教師可以在班級內部建立考核機制,將課外閱讀的情況加入到學生語文課程的考核標準中,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以傳統文化為素材。當代社會的人們,多數都有著崇洋媚外的心理,學生更是為了追逐所謂的“潮流”,將許多西方的節日記得清清楚楚,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卻了解甚少,甚至是壓根不了解。語文課程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載體,教師應做到充分發揮傳統節日的教育作用,但要注意方法,如果只是單純的節日教育,并不能起到真正的傳承作用。教師應使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豐富教學形式的同時,也能夠讓學生自行對傳統文化進行探究,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內容的認知。例如:端午節到來之際,教師可以在班內開展“傳統節日走進課堂”的主題活動。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應要求學生自行閱讀課外讀物,了解端午節的由來以及風俗習慣,并自行組成討論小組,等到學生組內討論結束后,教師應該再進行系統化的概括:屈原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個歷史人物,他十分有才華,對楚國也十分忠誠,但最終被流放,最后死在汨羅江中。司馬遷十分崇拜屈原,因此創作了一篇有關于屈原的傳記,總結了屈原的一生。在傳記中,他贊頌了屈原寧死不屈的戰斗精神,而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存在的。聽完教師對端午節由來的講述,學生對于屈原帶給后世的偉大精神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自主進行了更加充分的閱讀。學生在這一閱讀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在無形之中增強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意識。
拓展課外閱讀視野。許多的傳統文化故事中,蘊含著十分寶貴的人生哲理,教師在閱讀課堂中,應充分引導學生感受古代語言文字的魅力,使得學生在閱讀傳統文化故事時,為自身塑造正確的價值理念。以名著導讀《水滸傳》一課為例,在學生開始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耳熟能詳的精彩故事,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不約而同地對《水滸傳》產生了興趣,而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全本閱讀,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也應該讓學生自行收集其他的名著故事,在課堂上相互分享傳閱,并布置課后思考作業,《水滸傳》為什么能與《紅樓夢》《西游記》《三國演義》共同稱為“中國四大名著”,這四本名著都有著什么樣的教育意義。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對傳統文化故事的講述,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了深刻的理解,做到了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
綜上所述,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學習,是確保學生充分了解我國歷史傳統文化,凸顯教育意義的有效方法,具有實際意義,在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同時,還做到了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所以,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讓學生喜歡閱讀,愛上中國傳統文化,是保證傳統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
專家點評:立德樹人是教育之本。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在提升學生文學修養的同時,提高青少年文化認同感,增強其文化自信。作者介紹了加強學校文化硬件建設、巧用傳統文化素材、拓展課外閱讀視野三種具體方法,值得廣大語文老師參考,同時還可以對如何將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路徑進行進一步挖掘。
韓正欽
甘肅省積石山縣居集初級中學教師,中學一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