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黨群工作部
今年以來,成都東部新區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統籌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主動仗,系統推進“三個做優做強”和“四大結構”優化調整,錨定成都城市副中心定位,遵循“不單純追求數的增長,更注重實現質的提升,節約集約用地資源”的發展理念,勇擔“提升人口經濟承載能力,打造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新增長極”的時代使命,助力成都提升主干極核能級。1至6月,共實施各類重大項目166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0億元,各項建設有序推進。
“五個提升”統領全局
成都東部新區以“門戶樞紐、新興極核、產業新城、東部家園”為發展定位,努力提升產業集聚功能、創新引領功能、門戶樞紐功能、宜居生活功能、區域協同功能。
一是提升產業集聚功能,圍繞開辟成都產業發展新空間、補齊產業短板和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的現實需要,聚焦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重點方向,加快未來醫學城、天府國際航空經濟區、簡州高端裝備制造新城和天府奧體公園四大產業功能區建設,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實現頭部企業引領,2022年力爭簽約重大產業化項目30個以上。
二是提升創新引領功能,力爭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在2022年底前建成投用,國家醫學中心在1季度獲批,天府錦城實驗室6月前正式掛牌,未來醫學港灣科創空間10月前建成投用,中國電信創新轉化中心上半年全面開工。
三是提升門戶樞紐功能,與雙流國際機場協同優化“兩場一體”運營模式,加快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和自貿區申報,力爭天府綜保區年底前投用。推進成渝中線高鐵、成自鐵路、成都外環鐵路建設,加快形成以簡州站為核心的東向出川鐵路網絡。
四是努力提升宜居生活功能,創新未來社區建設,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塑造獨特城市風貌,加強空間布局、城市形態和建筑色彩管控,突出新區山水丘陵特色。
五是努力提升區域協同功能,與重慶在通用航空、動力電池、無人駕駛和醫療器械制造等領域深度合作,與資陽共同爭取申報設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與眉山共建成眉新區產城融合發展示范點,定期召開成都東部區域協同發展聯席會議,深入推進重大項目、重大功能協作機制。
要素指標持續發力
拼經濟、搞建設、推項目、抓發展作為新區主基調,在產業結構調整、“三駕馬車”帶動、功能強化等方面加力推進。
一是“三次產業結構”持續調整。一產完成6.3億元,同比增長1.8%;二產完成13.1億元,同比下降,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三產完成58.2億元,同比增長7.3%。新區三次產業結構為8.1∶16.9∶75,較2021年上半年一產下降4.5個百分點、二產下降2.4個百分點、服務業上升6.9個百分點,工業占比偏低。
二是“三架馬車”拉動加勁加力。1至6月,推動19個重點項目新開工、49個續建項目加快進度、44個項目新入庫,固定資產投資觸底回升,降幅較一季度收窄16.7個百分點,二季度增速高于全市2.5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億元,同比下降3.4%,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37.8%,拉動GDP增長4.62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6.67億元,同比增長115.2%。
三是“三個做優做強”初見成效。國際航空門戶樞紐功能增強,天府國際機場上半年完成起降5.7萬架次、旅客周轉量608.6萬人次和貨郵吞吐量3.83萬噸,占全市比重較2021年分別提高28.7、28.6和9.1個百分點。新興產業集聚功能增強,成功引進高能級先進制造業項目3個,推動蜂巢能源、中科翼能等7個重大產業項目開工;簽約落地臨空經濟高能級項目7個,推動普洛斯、智鏈社區等14個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建設。創新策源轉化特色功能增強,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等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天府錦城實驗室(未來醫學城)取得重要進展。公園城市品質宜居基本功能增強,基礎設施、民生事業、生態環保項目上半年完成投資72.6億元,同比增長17.5%;以智慧蓉城建設為抓手大力提升現代治理能力,構建“6+8+N”應用場景體系,推動15個部門108項1023條數據和15個鎮(街道)53項2884條數據上屏。
民生經濟平穩運行
新區以改善民生為基點,以政策和市場邏輯主線,緊緊抓牢人民群眾“手中的幸福”。
一是“三類要素保障”積極推進。加強土地保障,今年以來完成組卷報征3600畝,預征地8235畝,征后實施4948畝,向上爭取指標3200畝,完成土地供應38宗7270畝,積極保障項目用地需求。加強資金保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210.3%,重點項目保障預算資金同比增長428.27%,成功發行債券59億元,規模全市第一。加強水電氣保障,形成630兆伏安電力容量、日均1200萬方供氣能力、34萬噸供水能力和16.6萬噸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當前項目建設需求。
二是“三類助企為民”深入實施。大力助企紓困,制定穩經濟系列政策措施,實現增值退稅32.6億元,為680余家企業、1.56萬余名職工減免社保費1.01億元;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啟動20個未來公園社區建設,引進落地5所優質中小學、5所高校,首次高標準組織高考,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2萬套,數量居全市第一,住房安置5662人,解決4918人社保安置問題,發放各類補貼資金1.055億余元,惠及3.9萬人。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完成農業固定資產投資6.52億,同比增長724.4%,投入7219.5萬實施45個扶貧幫困項目,完成脫貧勞動力6614人就業;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加快推動三魚萌獅文化村等22個景區景點建成投運,接待游客536.38萬人次,同比增長175%。
三是“三條發展底線”扎緊固牢。筑牢疫情防線,扎實做好“入川即檢”、風險人群排查和社會面管控,建立核酸采樣和信息錄入隊伍、流調隊伍,具備4.4萬管/日核酸檢測能力,儲備隔離房間、隔離病房。嚴守生態紅線,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百日攻堅”專項行動,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加強揚塵及揮發性有機物管控,消除重度污染天氣;實施毛家河生態綠廊等一批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加快推進張老引水工程、久隆水庫工程,加強三岔湖等重點湖庫水生態保護,10個市控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100%;加強耕地保護,提前完成撂荒地整治任務619.2畝。守住安全底線,深入開展自建房排查整治行動,妥善處理12起歷史遺留問題,建立防抗救一體應急體系,上半年安全生產事故同比下降75%,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未發生因災傷亡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