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玥 瞿才新
[摘要]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雙高計劃”的核心和關鍵,也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面對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與產業鏈對接不夠緊密、雙主體育人機制不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不健全等困境,建議以產教深度融合作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主線,從“聚焦區域主導產業,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創新利益內循環運行模式,打造現代產業學院”“校企協同重構結構化課程體系,完善產教融合育人過程”“校企協同深化‘雙師雙能建設,共建產業教授工作站”四個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專業群建設;產業學院;利益內循環;課程學徒;產業教授
[作者簡介]鄭玥(1986- ),女,江蘇鹽城人,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助理研究員,碩士;瞿才新(1964- ),男,江蘇興化人,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教授。(江蘇? 鹽城? 224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江蘇省高職院校實施產業教授制度的影響因素、成效評價及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0SJA1932,項目主持人:鄭玥)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6-0051-05
高水平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是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關鍵。《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指出,打造高水平專業群,要“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依托優勢特色專業,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群發展機制,促進專業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發揮專業群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實現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要素全方位融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強調,要“促進產教融合,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經驗,堅持工學結合,推動校企全面加強深度合作”。因此,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主線必然是產教深度融合。那么,如何激發行業企業重要主體作用,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成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要解決的關鍵問題。然而,在推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未能很好地抓住產教深度融合的主基調,對如何將企業最新標準、技術和人才等融入專業群建設缺乏有效的破解招數,導致專業群建設水平不高。所以,高職院校只有找準制約專業群產教深度融合的瓶頸,才能找到并創新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實施路徑。
一、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意義
1.專業群建設是產業變革與技術創新的現實需要。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與推廣,產業技術密集與關聯程度越來越高的同時,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日漸迫切。基于此,高職院校需要以專業集群化的方式來推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滿足產業變革和技術創新的需要。
2.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作為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的地位日益重要,但當前部分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不高,通過實施專業集群化可整合多方面教學資源,形成集聚效應,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滿足形成辦學品牌與效應,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實現高職院校的高質量發展。
3.專業群建設是高職院校產教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校企協同育人已成為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和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動能。如何深化產教融合,實現專業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高效銜接,成為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新課題。高職院校通過專業群建設,實施“以群建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可有效整合校企雙方資源,提升企業參與辦學的內生動力,實現共建共享,實現產教深度融合。
二、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現實困境
1.專業群與產業鏈對接不夠緊密。一是群內專業關聯度不高,僅僅是根據國家專業目錄“就地取材”,將相近專業簡單拼湊和組合,不能形成專業群的集聚效應,難以支撐區域重點產業發展和應對信息技術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挑戰;二是群內專業特色不明顯,未針對學生職業特質差異和新業態下的新崗位需求,多方向培養和開設特色、個性化課程,難以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人才培養質量與產業實際需求矛盾突出;三是專業群運行管理機制不完善,群內專業未共建共享,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實驗實訓設備或基地、專兼職教師等重復建設,同質化明顯,難以實現群內建設資源集約化發展。
2.專業群雙主體育人機制不完善。一是治理模式不成熟,未能構建校企之間的密切配合和良性互動機制,混合所有制現代產業學院的機構設置、人員配置、制度建設等不健全,雙主體育人辦學效益和育人質量不高;二是公辦高職院校試點混合所有制利益分配存在瓶頸,學校“公益性”與企業“經濟性”之間的矛盾以及投資者的資產安全和平等保護問題未能有效解決,致使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內生動力不足;三是校企協同育人培養模式不完善,校企協同開發課程體系力度不夠,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產教融合的深度不夠,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不高。
3.專業群“雙師型”師資隊伍不健全。一是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高職院校引進的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缺乏具有企業實踐與工作經驗的能工巧匠,在實踐教學和服務企業技術創新等方面能力偏弱。二是校企雙向流動的路徑不通暢。當前,校企命運共同體還未很好地形成,致使具有較好理論功底的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參加企業技術創新和具有企業一線能工巧匠走進課堂的雙向流動機制未能較好地形成。三是管理體制機制不靈活。目前,部分高職院校教師下企業實踐、職稱評聘、績效獎勵等管理制度不健全,同時缺乏對企業能工巧匠參與人才培養獎勵與考核機制,難以激勵、調動教師和企業人員的積極性。
三、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實施路徑
1.聚焦區域主導產業,建立專業群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機制。第一,對接產業鏈和崗位群架構專業群。一是對接產業技術發展,組群服務產業的轉型升級。高職院校應聚焦區域產業結構布局,并隨著產業結構變化動態設置專業,按照“專業技術領域相近、專業基礎課程相通、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就業崗位關聯度高”的原則架構專業群,發揮專業群集聚效應,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課程設置與崗位需求、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無縫對接,滿足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需要。二是針對技術交融新興崗位,組群培養企業急需人才。高職院校應關注產業出現的新興崗位,以專業群整合校企多方資源,并不斷強化群內專業合作企業、用人單位、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專兼職教師等方面共建共享,發揮專業群集聚效應,培養供需對接的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三是緊跟產業發展,適時拓展新興專業。高職院校應根據“十四五”期間區域重點戰略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布局的調整,改造傳統專業,積極創辦與職業崗位群相對應的新興專業,構建專業群動態調整機制。
第二,多元協同構建專業群可持續發展保障機制。一是雙帶頭人引領,建立多方協同共建機制。實施“校企雙帶頭人”培育工程,發揮“領頭雁”效應,由懂專業的教研室主任和了解產業發展的企業能工巧匠作為專業群帶頭人,實施骨干教師和黨員“雙培養”計劃,夯實師資發展后勁,充分發揮專業群帶頭人在專業群建設、管理與評價等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二是目標管理與過程控制,構建專業群質量保證體系。針對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專業群運行管理機制不完善,群內建設資源重復、松散等問題,創新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引入現代目標管理與過程控制理論,以專業群總體目標為統領,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實訓基地、教學團隊、社會服務等一級目標,并細分二級指標。發揮目標管理方向明確、高效有序的優勢,突出過程控制保過程、糾偏差、防應付的特點,實現目標達成中有過程控制、過程控制中有明確目標,形成特色的專業群質量保證體系。三是多元投入,建立專業群經費保障機制。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院等多渠道、多形式籌資模式,拓展服務職能,增強培訓創收能力,實現專業群建設投入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設立專業群項目建設專用賬戶,嚴格執行資金使用監管制度與審批程序,按照建設方案和任務書的資金預算規劃支付,跟蹤過程,使資金專款專用,保障專業群建設的順利進行。
2.創新利益內循環運行模式,打造現代產業學院。第一,探索“雙主體”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拓展多元辦學體制機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發揮企業重要主體作用,鼓勵高職院校聯合區域產教融合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并要求有條件的地區和高職院校探索推進產業學院混合所有制改革,從體制機制層面破解產教“兩張皮”現象。產業學院是專業群走向深度產教融合的主要載體和抓手,高職院校專業群應聯合群內產教融合企業,探索實施“以群建院”,通過政校行企共同構建理事會領導下的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實現一個產業學院與一個產業集群相對接。在此基礎上,深化校企共育培養機制、利益共享雙贏機制、過程共管監控機制、互聘共用管理機制、多元參與評價機制,形成穩定高效的產業學院管理、決策、制度保障體系,推進校企協同創新發展。制定產業學院章程,明確雙主體在資金投入和權益劃分、人才共育的內容與方式、人才培養質量的過程監管、人力互聘及基地共用等方面的責任和義務。
第二,創新產業學院利益內循環的運行模式,實現產教深度融合。高職院校應依托現代產業學院探索和混合所有制試點,瞄準產業、行業和市場需求來辦學,開展各類教學活動。針對公辦高職院校試點混合所有制利益分配存在的現實問題,創新在產業學院構建辦學盈利內循環的市場化運行模式,通過市場配置產業學院的資源,在滿足教育教學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向社會要效益。產業學院對合作企業的利益回報,主要是產業集群和企業可以優先從產業學院獲得發展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利用產業學院資源進行多層次的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科技攻關,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和技術轉讓“四技”服務收入和社會培訓收入在扣除國有資產損耗后的收益全部作為產業學院的發展資金,企業依托產業學院生產性技術服務開發新產品獲得的收益將通過校企協商拿出一定比例投入產業學院,創新性地構建利益內循環運行模式,另一部分作為外循環,納入企業的收入,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內生動力。
3.校企協同重構結構化課程體系,完善產教融合育人過程。第一,以企業真實項目引領專業群結構化課程改革。專業群課程體系是落實校企協同育人的關鍵,要充分發揮企業在專業群課程體系構建中的主體作用,將企業的管理、技術和文化等引入專業教學內容。針對當前部分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未能有效對接企業真實項目的現實問題,高職院校專業群課程體系應緊貼產業高端技術、高端裝備、高端產品、高端服務等對崗位人才的需求,基于專業群服務領域和各專業共異性分析,將專業教學標準和技能證書標準對接,明確核心崗位工作內容,以“真實工作情境”為核心,由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綜合能力構成結構化課程體系,同時將思政教育、文化育人、勞動教育、工匠精神、創新創業意識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課程資源共享。
第二,創新“校企輪轉、師徒對接”課程學徒育人模式。針對專業群人才供給與企業需求存在脫節、人才培養適崗率不高的現實問題,高職院校專業群應完善現代學徒制校本制度和標準。專業群應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以學生多樣化發展為目標,依托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聚焦雙主體辦學、現代學徒制、1+X證書試點,按照“人才培養目標對接產業轉型升級、專業課程體系對接典型工作崗位、專業課程資源對接職業最新標準、實踐學習環境對接職場工作環境、多元評價體系對接崗位評價標準、專業特色文化對接企業文化內涵”的要求,以崗位群為引領,因材施教,創新性地實施教學內容項目化、教學組織階段化和崗位訓練輪轉化的“校企輪轉、師徒對接”學徒育人模式,校企指導教師共同制定課程標準,組織學生在企業教師的指導下開展設備運維、運轉操作、產品開發、工藝實施等崗位訓練工作,半天在學校開展崗位認知教學,半天在企業現場進行實踐操作,學生從識崗—跟崗—頂崗,到勝任產品設計、生產管理、質量控制、現代營銷等崗位工作,形成校企“雙元主體、雙重管理、雙重評價”學徒育人模式,完成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根本任務。
第三,優化“能力遞進、雙創融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全面梳理組群專業的各項實踐技能,以崗位要求為導向,以課程體系為框架,以X證書評價為參照,重組基礎、核心和拓展技能,堅持與學生職業面向契合、與課程體系吻合、與X證書融合,校企共構“職業通用技能、專業單項技能、專業綜合技能、創新創業能力”四層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一是瞄準行業發展前沿,強化校內基地建設,升級改造校內生產實驗實訓設備,做到硬件裝備的先進性與行業企業完全同步。二是深化校外基地建設,對接產教融合型企業,校企共建深度共享型校外實訓基地。三是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實訓環境融合發展,建設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與知名教學軟件開發商合作,開發服務于專業核心課程的仿真教學軟件。四是設立技能大師(勞模)工作室,組織1+X證書認證考核,開展“認知—體驗—參賽—實戰”四級“雙創”教育,培育復合型創新創業人才。
4.校企協同深化“雙師雙能”建設,共建產業教授工作站。第一,建設產業教授工作站,實施團隊活力激發工程。高職院校專業群應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和要求,將產業發展的新技術和新工藝引入課堂教學,這就需要一批熟悉產業發展最新動向的企業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活動。開展產業教授選聘工作,不僅是推動產教融合從發展理念向制度落地的先行實踐,也是破解宏觀層面人才培養供需“兩張皮”和微觀層面高層次人才培養從知識到應用 “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舉措。通過選聘企業能工巧匠和高素質技術人員到高職院校擔任產業教授,引企入教、引企入研,可實現高職院校與企業創新資源的深度對接,促進產教深度融合。高職院校專業群應依托所在產業,以“四有”教師為標準,以產業教授和高水平專業群帶頭人為領軍、骨干教師為主力軍、青年教師為生力軍組建產業教授工作站,構建校企混編團隊,開展新產品研發、技術技能迭代更新、人才培養規格定位等各項工作,制定工作站績效考核標準,全面促進與激發教師在課程改革、資源建設、科學研究、實踐技能、社會服務等方面開展工作。
第二,拜師產業教授,提升專任教師的“雙師雙能”素質。通過校企雙向任職、雙向績效的方式,聘用產業教授擔任專業群企業帶頭人,幫助高職院校把脈專業定位,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一方面,實施專業群專業帶頭人“三提升”工程。以產業教授為領軍,借助其技術優勢,幫助專業帶頭人提升專業建設、技術研發與推廣等業務能力;借助其管理優勢,幫助專業帶頭人提升組織領導、規劃執行等管理能力;借助其敬業精神,幫助專業帶頭人提升師德師風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推進專業群專任教師“四個一”行動計劃。專任教師每人拜師一位產業教授,學習專業技術,傳承工匠精神,落實教師全員企業輪轉制度,完成“四個一”任務,即“解決一項生產問題,練熟練透一項技能,完成一項橫向課題,轉化一個產品(案例)為教學素材”,提升教師的“雙師雙能”素質。
第三,完善產業教授選聘機制,提高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一是構建不同層級產業教授選聘長效機制。通過“柔性聘、彈性用”的方式,聘請企業一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加入兼職教師行列,制定產業教授管理考核制度,將優秀者推薦、選聘為省級以上產業教授。二是進一步完善產業教授使用評價與激勵機制。研究評價指標體系與模式,探索采用混合所有制、協議工資制、績效提成制等形式,提高產業教授待遇,為產業教授工作提供平臺和條件,吸引更多的優秀企業家主動應聘產業教授崗位,增強歸屬感和責任感。三是發揮產業教授在企業的人力資源優勢。建立完善兼職教師產業教授推薦制,推薦能工巧匠作為兼職教師,建設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兼職教師庫,實施兼職教師“四項任務”,即“主持開發一個崗位,學習一個教學理論,參與實踐一個教學模式,參與改革一門課程”,不斷提升兼職教師的教學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作鵬.以產教融合為邏輯主線的高職專業群建設實施路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1(11):91-96.
[2]王紅梅.高職院校產業教授選聘及制度供給的理路分析——以江蘇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15):77-81+88.
[3]姚磊,郭哲,胡德鑫.職院校高水平專業群的形成機理、組群邏輯與構建路徑研究[J].成人教育,2022(3):74-78.
[4]周香,閆文平.“雙高計劃”實施背景下高職專業群與產業群的協同機理、價值及路徑分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2(2):216-221.
[5]陳清勝,栗圣凱,李優.職業院校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7):19-21.
[6]劉錦峰.職業教育校企命運共同體:應然追求、實然困境和必然路徑[J].當代教育論壇,2021(5):88-94.
[7]孟攀.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特征、問題與優化方略——基于141個中國特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項目的實證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2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