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巍 強偉綱 姜敏鳳

[摘要]當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面臨的關鍵問題有:質量主體間聯動難,各主體的協同合力未充分形成;質量運行控制難,各階段的流程及運行狀態不透明;持續改進施策不精準,信息化技術與教學質量管理未充分融入。基于此,本研究建議通過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圍繞“主體、流程、機制”三個維度構建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有效化解三難問題。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教學質量管理
[作者簡介]喬巍(1982- ),男,江蘇射陽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強偉綱(1973- ),男,江蘇無錫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碩士;姜敏鳳(1963- ),女,江蘇無錫人,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江蘇? 無錫? 21412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2022年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州職業教育研究課題立項一般課題“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的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YLZJ202225,項目主持人:喬巍)、2020年無錫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專項研究立項重點課題“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無錫市農村轉移人口終身職業技能培訓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0ZJZD02,項目主持人:喬巍)和2021年無錫職業技術學院校級教育教改課題“基于產教深度融合的高職實訓基地建設運行機制與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JG2101,項目主持人:喬巍)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6-0107-05
當前,高職院校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粗放式、經驗式教學管理情況,人才培養質量與社會預期存在一定差距,人才供給側矛盾依然存在。為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辦學單位和研究機構應加大對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研究,積極構建科學高效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本文擬通過闡述教學質量保證構建的動因,分析現存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存在的關鍵問題,提出三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路徑,以期為高職院校構建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構建的現實動因
1.國家職業教育相關政策文件的質量導向。近年來,教育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提高教學質量的政策文件,要求高等學校進一步確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尤其要加強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真正把教學質量當作學校發展的生命線。相關研究指出,高等學校應“切實發揮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主體作用,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2018年12月,我國新修訂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應當以培養人才為中心,開展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保證教育教學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承擔了培養一線所需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理應積極探索與實踐凸顯高職院校特色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這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學校內部教育教學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期,因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儲備不足而導致的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困難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高職院校辦學立足地方、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是培養社會急需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為提升社會參與度和認可度,保證培養的人才規格符合社會需求,往往采用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產業學院等多種形式的辦學模式。為保證人才培養目標順利達成,持續輸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構建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尤為重要。
3.高職院校實現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內在需要。黨的十九大提出“高質量發展”的新表述,表明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堅實的人才和技能支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人才質量和規格的要求必將更為嚴格。2021年,《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要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質量保證體系”。高等職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層次、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要確保向社會輸送的應屆畢業生符合企業崗位需求,必須構建高水平的教學質量保證體系,這也是高職院校實現自身不斷發展的內在需要。
二、教學質量保證現存的關鍵問題及分析
1.質量主體間聯動難。教學質量管理涉及教、學、管等多主體的參與協作,現代質量觀已明確多主體的共同作用,質量管理也追求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教學質量的保證主體涉及學校、專業團隊、課程團隊、教師、學生等方面,充分發揮各主體的協同作用是院校教學管理向治理轉變的必然要求。以往質量保證聯動困難的原因有三:一是主體的責任義務不明確,目標任務不一致,標準不清晰,方向不一致。二是各主體間缺乏信息溝通,導致各主體經常處于信息孤島,無法掌握對象及事件的全貌。三是問題解決的關聯者不明確或溝通協調不暢,無法形成質量提升的合力,最終導致管理過程中個體、組織、團體間往往處于不同層面、各自為政。特別是教師、學生,在質量保證關系網中處于邊緣地位,學校在實施教學質量保證時未賦予這些群體相應的職責與權利,導致聯動的動機與動力不足。另外,校內也缺乏連接各事務、各主體的部門,亟須挖掘聯動的連接點。
2.質量運行控制難。有序是指質量保證有對應流程,前后時間序列相扣。可控是指各階段的運行狀態可見,動態可控。以往管理過程中質量運行控制難的原因有三:一是質量運行流程不明晰,缺乏工作、行動路徑指引;二是各階段運行狀態不透明,質量控制存在隨機性;三是缺乏質量運行控制的機制保證,特別是以往質量控制的相關制度不成體系,且未覆蓋質量運行流程的各個階段。這些最終導致原有的質量運行過程中出現無明確策略、無過程展示、無具體結果的“三無”困境。
3.持續改進施策不精準。持續改進施策不精準的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監測的指標對主體行為有導向作用,因此,開發導向性、精確性、對象適用性的指標體系對揭示質量運行狀態十分必要,但過程指標采集難、分析難,導致目前各種指標重結果而輕過程,無法精確定位。同時,普遍性指標無法體現個體的特殊性,不適用內部數據治理。二是信息化程度不夠,軟硬件基礎薄弱,各質量主體數字化意識不夠,缺乏數據驅動意識。三是數據應用研究不夠,缺乏基于理論基礎和教學規律的數據模型構建能力。這些最終導致階段性抽檢只能了解到某時間點、某部分的狀態,無法看到全貌,也不深入,無法發現信息之間的關聯及因果關系。
三、三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思路
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就是要通過一定的教學管理制度、規章、方法、程序和機構等把教學活動加以系統化、標準化及制度化。高職院校可以依據教學質量生成的核心要素,圍繞“主體、流程、機制”三個維度,系統性、精細化設計質保體系,深度融合信息技術,構建主體聯動、流程可控、機制高效的三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見圖1)。
主體維度可以明確質量管理誰來負責的問題,要求質量管理各相關主體共同參與。通過構建上下貫通、橫向連接的目標標準體系,形成主體間與各事務的聯動銜接點。流程維度運用約瑟夫·朱蘭質量管理原理,優化質量改進螺旋,創新性地形成事前設計建標、事中質量控制、事后診斷改進“三部曲”質量保證方法,全程確保質量運行路徑清晰、過程可控。其中,三部曲對應三工具——設計建標(SWOT分析)、常態糾偏(預警推送)、階段改進(測量診斷工具),從而實現管理流程的操作與實施。機制維度按照決策、實施、監控、服務等職能,通過設立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組織機構,建立由“規劃標準、運行管理、約束激勵、研究實踐”組成的四模塊質量制度體系。重點通過機構、制度為質量管理提供保證,規范多主體行為。
(一)理論層面
該體系建設借鑒了質量協同治理理論,在主體維度上,可實現全員參與和主體間聯動;在流程維度上,可實現全程質量控制;在機制維度上,可實現全方位的質量保障,最終形成具有特色的主體聯動、流程透明、機制高效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該質量保證體系通過深度融合信息技術,將實現“決策不再拍腦袋、教學不再憑感覺、學習不再無目標、評價不再講大概”的現代化教學治理愿景,實現由個體被動到全員聯動、由階段性干預到全程可控、由零散無序到系統全面的螺旋上升。
(二)方法層面
該體系構建時,對復雜的質量生成流程化繁為簡、流程固化。利用信息化工具,形成系統的可操作的事前、事中、事后“三部曲”質量保證方法,以實現對質量生成的全程干預。事前科學制定規劃,確立目標標準、建立質量模型,利用目標管理系統分解落實于質量主體;事中實時感知質量生成過程,對出現的質量偏差多舉措進行預警推送,精準開展常態糾偏;事后周期性對標分析和預測,對發現的問題開展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提出改進措施,形成質量階段改進的螺旋。
(三)技術層面
該體系構建時,信息技術賦能質量保證體系進行全程精準的測量、評價和預測,質量保證體系亦能極大地推動信息化建設進程與水平。基于大平臺小應用的理念,運用中臺技術,完善并集成學習中心和業務系統,構建綜合服務平臺,最終形成質量全程數據源頭采集、反饋信息實時推送機制;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全量數據中心,實現數據治理和共享,為質量全程干預提供精準真實數據;根據質量指標的關聯性,運用智能分析技術,構建校情綜合分析與決策支持平臺,實現指標無感知測量、對標分析、畫像呈現和預警推送。在技術層面上,通過構建基于數據驅動的常態糾偏與階段改進相結合的閉環質量管理平臺,突出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進一步科學有效地促進學校治理能力與水平的提升。
四、三維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以“目標任務流、質量信息流”破解主體間聯動難
主體間聯動是指質量主體在意識、認知、行動層面保持一致或相互支撐。教學是教、學、管多主體參與的過程,在強調主體的同時,也要重視主體間聯動性。現代質量觀已明確多主體的共同作用,質量保證也追求從管理向治理的轉變,教學從管理向治理轉變同樣是大勢所趨。學校定目標、分任務,通過校園多主體的參與來實現既定目標。
1.以專業為載體,形成“上掛下聯”的全局性目標任務流。聚焦專業,串聯起學校“專業集群—專業群—專業—課程”的目標標準,明確主體間的權責關系,圍繞目標標準創設各層級工作任務,形成目標任務流,據此建設目標管理系統(“學校重點工作”“雙高建設專業群”“教師個人發展”“學生成長成才”等),進行任務調度,逐級分解、完成任務,通過個人發展與組織目標的貫通融合,使各級主體主動參與到組織目標的實現中,多主體協作形成合力。
2.以共享為支撐,形成“互通互聯”的質量信息流。基于質量生成流程,優化學習中心和業務系統,構建全量數據中心,實現動態感知運行狀態、數據治理及共享,形成全方位的質量信息流。針對質量測量出現的偏差,多向反饋預警,共同研討對策,實現主體間聯動。
(二)以“三部曲”破解質量運行控制難
1.融“三部曲”于質量螺旋,形成常態化質量保證方法。運用朱蘭質量管理原理,優化“8字螺旋”質量運行單元,創新性地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部曲”質量保證方法,全程、全方位確保質量運行路徑清晰、實施有效,成為學校常規工作流程。事前科學制定規劃,基于smart原則構建“上掛下聯+橫向貫通”的全局性目標與標準鏈,破解目標不落地、任務缺標準的尷尬。目標是質保體系的起點,是質量主體內生動力的源泉。以學校總發展目標為引領,量化目標任務,明確責任主體,將總規劃目標細分為各重要專項事業分規劃、拆解為各二級教學單位發展子規劃,二級分院再分解到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從而使各主體目標明確、責任明晰、標準可參、手段有引。通過確立目標標準指標、建立質量模型,利用目標管理系統分解落實于質量主體。事中實時感知質量生成過程,對出現的質量偏差預警推送,精準開展常態糾偏。以專業建設為例,事中動態監控專業建設與運行狀況,發現專業建設目標偏離時及時進行專業預警糾偏,專業建設運行狀況主要通過目標管理系統監控,如專業報到率、就業率、專業建設成效等信息。事后周期性對標分析和預測,利用大數據分析精準測量與評價,對質量結果及階段性結果進行分析、展示、對比、評價,依據評價結果進行獎勵懲罰,形成主體間既競爭又互為依存的關系,對發現的問題開展原因分析、策略研究,提出改進措施,最終形成質量階段性改進的螺旋。
以課堂教學質量保證為例闡述“三部曲”質量保證方法,事前基于課程標準,開展學情分析、確立授課方式方法和教學安排;事中動態感知教學行為與效果,感知深度從教學資源擴展到考勤、作業、考核、互動等教學活動,感知廣度從知識擴展到技能和素養,實時預警,實現常態糾偏螺旋;事后定期對課堂質量自動分析研判,實現階段改進螺旋。
2.圍繞三部曲流程,系統構建“四模塊”質量制度體系。按照決策、實施、監控、服務等職能,設立職責明確、分工協作的組織機構,建立由“規劃標準、運行管理、約束激勵、研究實踐”組成的四模塊質量制度體系,構建一套以價值引領、標準導向、制度支撐的協同聯動的質量機制,全方位保證學校目標達成。質量保證向著自覺性、系統性、智能化的目標邁進,逐步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具有校本特色的質量治理文化。
依據三部曲質量保證方法,構建系統、可測、可控的四模塊制度體系。事前構建規劃標準模塊;事中構建運行實施模塊、約束激勵模塊;事后構建研究創新模塊。規劃標準模塊指導各主體制定科學合理的計劃、相關聯的各類標準與指標、學校教育教學標準,作為邏輯起點指導確立目標標準,具體可包含規劃類制度、標準類制度等;運行實施模塊確定工作過程質量規范、方法路徑,實現過程控制機制,作為執行制度規范質量管理運行,具體可包含各類管理辦法、實施辦法等;約束激勵模塊是針對質量主體工作運行質量、目標標準達成度來設計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結果應用等,最終形成約束與激勵,形成動力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具體可包含考核制度、獎懲制度等;研究實踐模塊引導改革創新,形成創新實踐機制。以強化制度執行為抓手,優化質量生態,提升主體獲得感,推動主體協同高質量發展,具體可包含改革創新制度、各類完善制度等。
(三)以數據驅動破解持續改進施策不精準
1.系統、精細設計質量指標。圍繞教學質量核心要素,系統、精細設計質量指標,覆蓋過程與結果、定性與定量,編寫質量指標數據字典,并以此為據,開展質量測量、評價、預測、干預。其中,質量測量是對過程性的數據進行動態、源頭采集,提供實時質量數據;質量評價是通過設置標準和建立數據模型,評價主體發展水平與等級,展示各主體畫像,為動態調整和預測提供精準依據;質量預測是根據“關聯”“因果”關系,以階段性目標為基準,建立預測模型,對質量生成數據分析預判,及時推送預警,為持續改進施策提供量化參考,并探究背后的作用機制;質量干預是通過質量公開來增加改進施策隱性外力,通過數據溯源來精準定位施策點,通過質量監督與控制系統來形成聯動施策生態,通過考核激勵來生成持續施策動力,最終實現多渠道均衡干預。
2.建立教學質量保證支撐平臺。圍繞教學質量生成全過程和質量指標體系,運用大數據、智能分析等技術,構建含“感知層、數據層、決策層”的三層架構閉環教學質量保證支撐平臺。基于質量生成流程,優化學習平臺和業務系統,在運行中動態感知質量生成全過程,以數據推送促進主體間聯動;基于質量指標,以數據治理為重點,構建全量數據中心,實現數據共享;基于數據驅動,自主研發質量分析決策系統,全面分析主體質量并預判,做出精準決策。感知層和數據層之間通過接口進行數據傳遞與整合;結合數據分析,數據層驅動決策層用戶作出后續策略,實現數據驅動最高級階段,三層級平臺對質量保證可以起到較好的支撐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小軍.高職院校“五多”模式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29):65-70.
[2]周宗凱,徐靜君.高校動畫專業及學科的社會服務能力創新探索[J].傳媒,2021(5):16-18.
[3]聶文俊.高職院校教學質量保障與監控困境及應對[J].教育與職業,2019(17):41-44.
[4]魯小艷.高校在線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21(10):42-44.
[5]倪庚,陳俊生,秦宇彤,等.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本科教學質量監控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