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靈 姜江 韓祺
生物經濟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為動力,以保護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為基礎,正加快成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之后,推動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新經濟形態。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生物經濟發展與全球生物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形成重大歷史性交匯,生物經濟將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科技經濟戰略的重要內容。作為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的出臺恰逢其時、正當其勢。必須深刻認識生物經濟發展的時代意義,有力推動我國生物經濟做大做強和高質量發展。
一、生物經濟勾勒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美好藍圖
生物技術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生命科學逐漸成為繼信息科學之后世界科學研究最為活躍的領域。過去十年全球生物和醫學領域發表論文數量接近自然科學論文總數一半,《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一半與生物技術有關。全球研發百強企業中,生物醫藥行業占近三分之一、排位第一。近年來,基因測序、基因編輯等生命科學通用目的技術快速發展,成本正以超過摩爾定律的速度下降,現代生物技術逐漸走進千家萬戶,帶動生物產業快速發展壯大,生物經濟美好藍圖躍然在目。特別是現代生物技術不斷向醫藥、農業、化工、材料、能源等領域滲透應用,為人類解決疾病、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危機等重大挑戰提供了嶄新的解決方案,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重要引領作用。再生醫學、細胞治療等前沿新興生物技術加快應用,心腦血管、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將被相繼攻克,極大限度提升人類健康水平、延長人類預期壽命。育種技術與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高通量測序、表型組學等跨領域技術加快融合,將有效保障糧食供給,改善生態環境。生物合成法、生物基材料等技術廣泛應用,生物制造產品在未來十年很可能將逐漸替代三分之一的石油化工、煤化工產品,將為人類綠色生產和生態環境修復創造更好條件。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人口總量、第一大糧食總產量和第三大國土面積國家,生物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具備條件和潛能成為生物技術革命浪潮的領航者,必將在生物經濟時代大有作為。加快發展生物經濟,將極大程度助推健康中國、美麗中國等重大戰略實現,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人類社會永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二、生物經濟成為未來大國科技經濟戰略核心內容
伴隨生物經濟時代加速演進,美國、德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紛紛研究、頒布并實施國家層面的生物經濟發展戰略。德國繼《2030年德國生物經濟戰略研究:通往生物經濟之路》(2011年11月)之后又發布新版《國家生物經濟戰略》(2020年1月),歐盟先后發布《持續增長的創新:歐洲生物經濟》(2012年2月)、《歐洲可持續發展生物經濟:加強經濟、社會和環境之間的聯系》(2018年10月),美國繼《國家生物經濟藍圖》(2012年4月)之后陸續發布工程生物學、醫療創新政策等專項法案以及《為未來生物技術產品做好準備》(2017年3月)、《美國生物經濟發展建議:最大限度支撐經濟增長和國家安全》(2019年7月)、《保護生物經濟》(2020年2月)等。正如德國生物經濟理事會發布《生物經濟政策:七國集團戰略概覽與分析》(2017年11月)所描述的,“近年來,生物經濟的實用性和巨大發展潛力在全球得到廣泛認可。生物經濟政策已成為全球發達經濟體經濟政策的核心內容。”各國依據本國資源、技術和產業儲備等,實施了生物經濟發展的不同路徑和政策手段。比如,法國、加拿大、意大利、英國等,主要結合本國生物資源稟賦、能源供給特征和工業轉型需求等,確立了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點領域生物經濟發展策略,美國2017年用于生物醫藥領域研發預算已占非國防研發投入近一半。隨著生物經濟加快發展,生物資源將上升為各國核心戰略資源,生物技術將與信息技術一并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底層技術。可以預見,未來各國圍繞生物資源、技術、人才、資本的爭奪將愈演愈烈,生物經濟將成為大國科技經濟競爭的主戰場:信息經濟時代,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效率和效益,體現為“數字鴻溝”;生物經濟時代,這種差距將表現為食品資源能源的供給、生存質量的高低、生命權利的歸屬乃至物種的優劣,影響到“物競天擇”等自然規律。中國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面對撲面而來的生物經濟發展大潮,面對主要國家競相布局的全球態勢,必須迎頭趕上,主動融入,加快搶占生物經濟發展制高點。
三、生物經濟賦予國家安全新的內涵和使命
伴隨合成生物、基因編輯、神經科學等前沿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安全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國家安全已突破陸、海、空、天、電等疆界,生物安全成為維系民族昌盛、國家富強的生命線。國際生物安全形勢嚴峻,生物武器研發屢禁不止,針對特定種族群體的人種武器、基因武器具有很強致命性和傳染性,殺傷面積大、危害時間長且難以被發現。據統計,全球已有20—30種可作為現代生物戰劑的病原體微生物、毒素。進入21世紀以來,禽流感、埃博拉、寨卡病毒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層出不窮,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危害。外來物種入侵事態多發,新技術被濫用、生物恐怖風險增加,實驗室生物安全漏洞頗多,基因資源流失現象時有發生,圍繞生物資源跨境流動、生物技術跨境開發及應用的爭端日益增多,維護國家生物安全已刻不容緩。2018年9月,美國首次發布全面解決各種生物威脅的系統性戰略《國家生物防御戰略》,提出增強生物防御風險意識、提高生物防御單位防風險能力、做好生物防御準備工作等五大目標。當前,人類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國家安全、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系統規劃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并把強化生物安全保護納入國家安全戰略。新的時代背景下,只有加快發展生物經濟,不斷提高防范生物安全風險的能力,構建適應生物經濟時代的國家安全體系,才能有效防范生物威脅、管控生物風險,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實現全球安全治理現代化和人類長治久安。◆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