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喜歡讓臣子們篡改他國文書,以造就一種他國對自己極為崇拜的假象。早在兩宋時代,皇帝們就已經在這樣玩了。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興涂渤國(大概位于今天的中南半島)派了使節帶著國書來開封。
當時,針對外國文書,宋朝的常規處理辦法是:先找翻譯將之譯成中文,再將譯文交給朝中文學之士“潤色”,然后再正式進呈給皇帝并收入檔案。這些翻譯,大多是靠著常與外族打交道耳濡目染自學成才。他們既沒有能力翻譯出華美的詞句,也缺乏維護“天朝上國”體面的政治意識。所以,他們提供的譯文高度口語化,忠實于原意,鮮少增刪。
翻譯們提供的興涂渤國國書初始譯文,便具備了這個特征。其譯文大意是,興涂渤國信奉佛教,該國國王聽說宋朝皇帝也在禮佛修行,所以派了自己的弟弟帶著佛像、犀牛頭一類的禮物來到廣州,要送給宋朝皇帝。興涂渤國雖然尊敬宋朝,但自我定位仍是與宋朝平等的國家。
隨后,這份譯文被朝廷交給了文學之士去重新潤飾。于是,作為公開文件拿給宋仁宗看的版本就變了。
和原始譯文相比,經文學之士“修訂”后的版本里:(1)原本與宋仁宗地位平等的興涂渤國國王,變成了宋仁宗的臣子;(2)原始國書僅止于向宋朝表示尊敬之意,修訂版卻竭力渲染說:興涂渤國的國王視大宋皇帝為偶像,只恨自己身在遠方且年紀太大,沒有辦法親自來開封給大宋皇帝“頓首”(也就是叩頭);(3)原本止于表達友好的贈禮行為,變成了藩屬國對宗主國的“進獻”,變成了興涂渤國國王趴在地上懇求大宋皇帝收下貢品。
這番操作,活生生將一位外邦國王給改造成了大宋皇帝的“老迷弟”。
進入南宋后,操作升級,朝廷不再滿足于讓文學之士們“潤飾”他國文書。他們更進一步,開啟了“代寫”模式。流傳至今者,有唐士恥撰《代真里富貢方物表》、張守撰《代云南節度使大理國王謝賜歷日表》、洪適撰《代嗣大理國王修貢表》等。
真里富國送國書至杭州,其大致內容是:真里富國以前只知道有宋朝這樣一個大國存在,但不知道具體方位。直到最近才從某些渠道了解到如何前往宋朝。于是派了一名將領,帶著一批包括公象、象牙和犀角在內的禮物,前往宋朝建立友好關系。考慮到該國對南宋了解甚少,且僅稱呼南宋為“大朝”。
然而,在同時代文人唐士恥為朝廷撰寫的《代真里富貢方物表》里,真里富的國王不但成了宋寧宗的“微臣”,還成了“慕義于衣冠”的南宋文明的崇拜者,且發誓從今天開始,要永遠做宋寧宗的“陪臣”。
如果說北宋時代的“潤飾”多少還會保存一點他國文書的內容,那么南宋時代的“代寫”,便相當于近乎完全的重新創作。除了保留他國派使者前來這個基本事實,其余情節皆可向壁虛構。
而且,這種向壁虛構的能力,還一度被拿來作為科考試題。
為他國“代寫”文書,成了公開的科舉試題,可知在當時之人的心目中,并不以這種“代寫”為羞恥,反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之事。這或許已是“你不崇拜我,便由我來替你崇拜我”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