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
我當科員的時候,很怕見領導,更不會主動去請教領導。是不敢,還是不愿?是不屑,還是沒說的?可能都有,反正是敬而遠之。一次領導讓我代表機關到系統的大會上發言,我用心寫了一個發言稿,覺得挺美,也沒有征求同事和領導的意見,甚至還不想讓領導指正,怕把我認為精彩的內容給否定了。
會后,領導找我談話,在基本肯定我發言的同時,還指出了我發言的一些問題,還是一些比較重要的遺漏。領導告訴我,如果想讓自己的發言精彩,務必在發言之前聽聽大家的意見。自我感覺是一回事,不請教還真有問題。由此,我記住了這個教訓。
孔子說“不恥下問”,我們也經常說向群眾學習,但就是沒有說向上級學習,只提“下問”不說“上問”,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遺漏。在機關里,對青年人來說,大多數人都是你的上級或長輩,他們的知識經驗包括做人之道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如果你不能經常地“上問”,那就不知要失去多少學習和提高的機會。
對一些不善于請教的青年干部,我就經常鼓勵他們向我發問。一次,一位年輕干部對我說:“您讓我見到您就要給您提一個問題,您對其他人也這么要求嗎?”我說:“我看你不太主動請教人,所以才鼓勵你提問。你問我的這個問題,是在我的要求下問我的,其他的人是主動問我的。一個被動,一個主動,能一樣嗎?”他說“我明白了,謝謝您!”就走了。
他明白了嗎?我看他沒有明白,因為以后見到我,他沒有再問我了,也沒有請教我的意思。當然我也不會再主動跟他說什么了。可另外有的青年,經常都會向我發問或者說請教領導,幾年下來,他們之間的差別就顯而易見了。
不上問是機關青年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至于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青年是不敢接近領導,恐怕有所失誤受到批評;有的青年不是不敢請教領導,而是不屑請教領導,自恃才高,恥于上問;還有的青年不求上進,也不善思考,基本提不出什么問題;也有的是看到領導板著個面孔,自然也就敬而遠之了。
我們說得最多的就是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向群眾學,這些都沒有錯。可是你想過沒有,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我們的同事、我們的領導。而他們就是一本活的教科書,就是活的實踐,他們身上積累著大量從書本和實踐中得來的東西,都是很寶貴的財富,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近在眼前的“富礦”怎么就視而不見呢?學習是時時處處的事,如果局限在幾種形式里,那可就要誤大事了。我想這恐怕就是學習型青年和非學習型青年的區別吧。
一次,司里要進行年終總結,每位干部都要述職,一位青年干部問我怎么能講好,我建議他把自己的發言稿征求他的同事和領導意見,結果反響很好。且不說各位領導和同事會提出中肯的意見,光是主動征求意見這一條,就得到大家內心深處的認同了,這比內容重要得多。在征求意見不是“規定動作”即不是必須程序的情況下,主動請教和征求意見就愈顯可貴。如果能和工作聯系起來,并把握好請教的時機,那就更好了。
我們在工作時間,都有和上級領導相處的機會,能否善于虛心地請教他們,決定了一個青年發展和進步的快慢。作為晚輩和下屬,如果能接近領導,討教一些真學問,學到一些真本事,真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這和討好奉承根本不是一回事。放著和優秀上級接近的機會而不請教不學習,豈不太可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