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晨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論斷,高度凝練的新道路和新形態有著深刻的理論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從文明的發展規律和發展動態上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與人類文明形態內在關系的揭示指導著中國人民正在進行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也指引著人類命運與共的現代化文明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以人民為中心;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圖分類號:D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8-0004-04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激人奮進的重要宣言,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提煉和實踐總結,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新境界。在這次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民族的千秋偉業,以世界的眼光、人類的視野提出了事關中華民族和人類未來的新觀點和新論斷等重要思想。他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新論斷具有獨到深刻的理論內涵和影響深遠的實踐意義,挖掘和闡釋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新論斷的理論內涵有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 和領會其中的重要精神,更重要的是將其中的精神落實到現代化的實踐中,發揮這一重要思想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開創人類美好未來實踐中的指導作用。
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新之所在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黨領導人民在百年奮斗史中不斷探索而形成的現代化道路,是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人民創造歷史的群眾史觀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結晶,是在中華民族百年探索富強的歷史中被黨和人民的歷史實踐檢驗了的正確之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相結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中國社會的實際出發探求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真理性規律。
(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是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傳統社會歷時數千年,有著超穩定的社會結構, 其內部沒有足夠向現代社會變革的因素與力量。完成傳統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變革的西方強國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閉關的國門,開始大肆殖民,中國被脅迫地裹進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盡管客觀上外來殖民勢力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誘發了社會變局和思想革新,但殖民的后果是中國社會更加破敗。中國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變革過程中不是朝著現代化發展,而是社會動蕩、政治混亂、經濟崩潰、人民痛苦,成為西方現代化發展的犧牲品。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立足國情實際,制定了建設獨立、民主、富強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首先是領導中國
人民消除阻礙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中外反動勢力,推翻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為中國現代化發展創造根本的社會條件。面對國內千瘡百孔、一窮二白和西方勢力的孤立和封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獨立 自主、自力更生。迫于國內外形勢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中國借鑒了蘇聯社會主義現代化模式,在探索過 程中出現了冒進等不切實際的錯誤,但黨勇于糾錯,在不 斷探索、糾錯和學習中發展現代化,探索中國式道路。為了
發展現代化,建設好現代化國家,中國共產黨沖破各種阻 力,對內改革,掃除不利于生產力發展的因素;對外開放,融 入世界發展的潮流,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在現代化發展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深化政治體制、經濟體制和文化體 制改革,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建設實際相結合,探 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現代化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習
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 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1]。所以,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同于世界其他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能夠保持常新的深層原因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持續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實際相結合,能夠勇于糾錯,不斷學習,將中國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新的階段。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現代化發展的奇跡。一是在經歷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軍閥混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百年瘡痍的中國,用短時間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二是在一窮二白、人口眾多的情況下依靠自力更生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且是人人共享的現代化。三是中國成功規避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造成的社會問題,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用幾百年時間走過的工業 化歷程。中國現代化發展所創造的奇跡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刻的必然性,因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堅持以“人民為中 心”的新式現代化道路。
以歐美為代表的現代化道路遵循的是以“資本為中 心”,把資本增值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因,現代化就是運 用科技手段,提高資本增值效率,擴大市場占有,其目標是資本的無限制擴張。現代化發展以物為中心,忽略了人的價值。現代化發展成果受益者是少數資本持有者,而創造價值的廣大勞動者成為被剝削者。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主張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根本因素,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力量,是歷史的創造者,創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 富。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人民觀自覺運用到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為民,發展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人民至上”[3]等馬克思主義人民觀新成果。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根植于深厚的中華文明土壤,中國共產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民思想”和“民本思想”,又超越了這些思想,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的“以人民為中心”既是對西方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的超越,避免了西方現代化進程中 的問題,克服了西方現代社會內在的弊病;也是對蘇聯等社會主義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揚棄,堅持社會主義制 度,堅持黨的領導,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條道路發揮了黨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人民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滿足了人民群眾共同享受現代化建設成果 的愿望,切實做到了民建民享,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群眾在 社會發展中的創造力和創新力,所以取得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奇跡。
(三)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建設與治理同步進行的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革,按照社會演進 論,現代化社會要比傳統社會發展水平更為先進,社會狀 態更為美好。集權專政被民主政治代替,傳統農業和手工 業逐步工業化,思想文化上更為自由和個性化,人可以自 由流動,自主選擇生產和生活方式。但實際上并非如此,現代化初期,廣大農民失去土地,手工業被工廠擠垮,手工業者被迫成為受剝削和壓迫的工人,過著悲慘的生活;工業化的粗放生產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經濟危機導致極大的生產浪費,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社會動蕩。以資本增值為發展邏輯的現代化不斷生成難以根治的社會問題,如過度開發和消耗資源、先污染再治理、社會貧富差距懸殊、經濟危 機和擺脫經濟危機的戰爭、殘酷壓迫和剝削勞動者、人的異化、社會沖突、發展動力不足等。西方的現代化困境一方面源自社會制度和國家體制,另一方面是由于治理不力或缺乏治理。中國式現代化吸取西方現代化在治理上的缺陷, 走建設與治理同步的現代化道路。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4],這是對現代化國家治理的高度總結和新的要求。現代化過程中
社會發展變革具有一定的自發性,需要國家對其進行制 約,引導其向著既定的目標發展,形成國家力量與社會變 革力量的互動。黨十分重視國家在現代化發展中的治理職能。改革開放以前,黨強化了國家計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忽視了現代化發展的規律,造成一定的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在國家治理中得到了解決。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改革是在黨領導下改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現代化發展鋪平道路;對外開放有計劃、有目標,根據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需要引進來和走出去。實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與市場資源配置的雙重作用,避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導致的經濟危機、貧富分化和社會沖突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更加提高了國家治理在建設現代化強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形成了新的五個“現代化”,從現代化治理層面上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四)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不斷創新的現代化道路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條根據現代化發展需 要不斷創新,充滿活力的道路。
現代化的發展過程是不斷遇到社會新問題、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解決新矛盾的過程,既不會一帆風順,也沒有 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更沒有解決所有問題而一勞永逸的舉措,需要持續地研判新形勢,研究新問題,把握新機遇, 應對新挑戰。雖然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模式引起世界關注和研究,但是新時期處于更為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之中。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國內
改革進入深水區,需要深化改革,打破阻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各領域壁壘,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和化解困難的智慧。加快發展方式的
轉變,由高速度轉向高質量,降低消耗,提高質量和綜合效 益,以創新驅動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提高開放水平,不斷學習和吸納世界最新的發展成果,提高國際競爭力,抵御全球化競爭中的各種風險,以國際大循環的外力激發國內循環的活力和效力。緊緊抓住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 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5] 的主要矛盾,以高質量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獲得感、滿足感和幸福感。打破城鄉二元分割,協調沿海與內地、東部與西部同步發展,加快邊遠地區的現代化發展;縮小不同社會階層的差距;從政治民主、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文化高雅、生態美好等多方面、多層次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以人民的共同富裕為導向,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立足中國現代化實際需要,有規劃、分步驟地發展現代化事業。所以,中國現代化道路是中國人民充滿自信的道路,在各種干擾和風險中穩定發展的道路,是在現代化事業發展中持續創新的新道路。
二、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更高階段
中國式現代化以解決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為突破口,吸收和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于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成果,在現代化發展中保留和發展了這些文明成果, 在吸納、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讓人類文明保持活力,推進 人類文明發展到更高的階段。
(一)從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上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文明是人以自然生態為前提創造的文化成果。從發展
的內在規律上而言,文明要處理好兩大關系:一是人與自 然的關系,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提;二是人與人的關系, 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條件。對二者關系的處理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態,由此形成了不同文明形態下的價值 體系、制度體系和應對體系。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繼承了包 括中華文明在內的人類文明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傳統, 又超越了這一傳統。既不是像傳統文明中,人一味敬畏自 然,被動地遵守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也不是如工業技術文明中,人主動地、無限制地征服和索取自然,造成人與自 然關系的緊張,而是在社會發展中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 系。人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利用發展規律進行經濟建 設,發展物質文明。同時,利用人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科技成果干預自然,避免自然災害對人類文明和自然本身造成的損害。在新時期的現代化建設中,中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6], 從人類文明興衰的高度要求處理好現代化發展中人與自 然的關系。中國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現代化建設體系,堅 持現代化發展中生態優先的原則,通過轉型發展、生態立法、低碳生活、修復恢復、從嚴整治、嚴格執法等措施,保護 生態,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同時,超越文明發展中國家和民族的界限,積極推進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和各 種力量,加強全球生態治理,應對世界氣候問題。在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生態文明建設上,獨自發展難以獨善其身, 需要從全球的視野、人類文明發展的高度發展生態文明。中國現代化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突破了西方的文明沖突論, 也突破了多元并存、相互聯系的文明現代性論,而是將人類文明視為一個多元共生的整體,推進人類文明在生態美 好的發展條件下持續地向更高階段發展。
中國“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道路在理論上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踐行人民創造文明成果、人民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主體力量的文明發展史觀。中國在現代化發展中堅持人民當家作主,以政治制度的形式確 立了文明發展中的人與人的關系是自我主體關系。這就變革了傳統社會文明發展中人統治人、人壓制人的人與人的關系。在傳統文明中,作為文明發展的動力與源泉的人民群眾,處于被奴役狀態,文明不具備主動發展的動力。在西方主導的現代社會的工業技術文明中,人成為資本的奴役和被科學技術異化的物,人創造的文明成果被歸結于資本增值和科技發展應用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超越了傳統文明和現代工業技術文明,極大地 解放了人民群眾,激發了文明發展主體力量的內在潛力和創造發明活力,既開辟了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發展的潛力空間,又激發出人類文明向更高階段發展的動力。
面對現代化造成的歷史教訓和面臨的問題,尤其是世界性難題,中國式現代化在“全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的價值觀指導下采取保護生態、共同富裕、共治共享、構建人類命 運共同體的應對措施。在以生態美好、人民至上、人類共命運的價值體系指導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造福人類的應對體系。據此,從文明發展的內在規律上而言,中國式現
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二)從文明發展動態上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
文明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革處于不斷更新的動態之中,文明發展動態有多種表現形式:
其一表現為要在繼承的基礎上持續發展。歷史悠久、 成果輝煌的中華文明走到近代處于發展隔斷、瀕臨消亡的危機狀態。在封建腐朽、列強殖民、動蕩混亂的時代,中華民族危難,中華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經過百年奮斗和探索,中國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中華文明轉危為安,持續發展,如今又以厚積薄發的姿態引發世界的矚目,古老的中華文明生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類型。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扎根于中華文明,繼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結果。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不僅汲取中華文明,而且吸納整個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這些文明成果持續發展,發展到新的形態。
其二表現為發展模式的突破。關于人類文明發展的模式有多種學術觀點。依據生產方式,傳統社會的文明發展模式有以農業生產為主體的農耕文明,以游動放牧為主體 的游牧文明和以商貿為主體的工商文明。近代發端于西方的工業化將世界文明發展卷入西方的工業技術文明發展模式中。西方以發達的物質文明和強大的軍事力量雄霸世界,以非西方即愚昧落后,落后就要西方化的思維和文明發展邏輯,征服和毀滅異于己的文明形態。在霸權支 撐下,西方將人類文明視為也試圖改變為單一的發展模式,將西方價值鼓吹為普世價值。這種霸權和征服,抹殺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個性,將人類文明發展模式同質化、同一化,帶來的是文明的衰退、地區的動蕩和文明之間的對立和沖突。中國式現代化突破了以資本主義現代化為母本、 為世界標準的模式束縛,探索出獨立自主、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中國現代化發展成就雄辯地證實人類文明發展模式不是唯一的,也不需要同質化,而是以人的現代化為旨歸。人類要根據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人類文明向更高層級發展為導向,選擇和確定適合人類文明發展的模式。
其三是多元共存、共生共榮的發展機制。工業技術文 明現代化的特征是統一化、標準化、模式化和規模化。以資本增值為發展邏輯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內在地要求資本市 場無限擴大和占有,國際化的生產、銷售和消費讓資本和 資源在全球范圍內重組和整合,形成了發展日趨加快的全 球化。基礎雄厚的西方大國主導全球化發展進程,掌握規 則制定權,把全球化變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工具,必要時奉 行霸權,在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意識形態、文化價值等多 個領域向全球滲透,把世界各地多樣化的現代文明變為單 一的一元西方文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尊重各民族、各 國人民創造的文明,主張文明互鑒,在多元并存中共同繁 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該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對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異性的認知,推 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諧共生”[7]。基于“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讓世 界文明百花園群芳競艷”[7]的文明發展原則,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多元共生的文明相互促進,推進人類文明在如今的現代化中發展到更高的階段。
其四是協調與充分發展的發展趨向。古往今來,人類文明發展都存在不協調、不充分的問題,但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向是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協調的、充分的。傳統
社會中,城鄉二元分割,城鄉文明差距較大,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同民族之間和社會階層之間文明發展存在較 大差異。近代以來西方主導的工業技術文明中,在民主、自由、法治的迷人外衣下是殘酷的剝削和野蠻的掠奪,社會階層和國家地區之間貧富差距懸殊,尤其是信息技術與高 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導致世界各地文明發展不平衡、不充 分問題更趨嚴重。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以人民共同富裕為發展主旨,致力于消除貧困,以先富帶動共富, 通過精準扶貧實現了全面小康,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以解決新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為突破口,通過東西部互相支援,沿海和內地協調發展解決發展的不協調、不充分問題。倡導“南南合作”“一帶一路”,通過減免債務,對外援助幫助落后國家和地區發展,有效緩解了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不協調、不充分問題對人類文明發展造成的阻力,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在現代化發展中弘揚中華文明中的和諧觀,突破 了西方文明國強必霸的歷史邏輯,積極推進世界各國人民和諧共處,共享發展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在解決貧困,發展成果共享,文明成果惠及深度與廣度上開創 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內容豐富,既有深謀遠慮的發展規劃,也有體系完整的發展體制,既有由宏大敘事視角 的宏偉目標,也有細致入微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 有人類命運與共的文明發展倡導。據此,這一論斷是中國新時期現代化發展的理論指引,是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實踐指導,更是指明了人類文明發展未來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 2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 民日報,2018-05-05(2).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
(7).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
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1-11-17(2).
[4]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 民日報,2013-11-16(1).
[5]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N].光明日報,2017-10-19(2).
[6]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19
(3).
[7]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N].人 民日報,2019-0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