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光輝
摘 要:兩大法系的侵權法領域,均確立了可預見性規則,用于確定并限制侵權人的責任。我國侵權法中引入可預見性規則,在認定侵權人過失、限縮侵權人責任邊界、保障行為人行為自由、克服訴訟閘洪現象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我國已有的立法及司法實踐經驗,決定了我國侵權法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具有現實可行性;我國侵權法體系中,應結合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明確適用可預見性規則須滿足的基本要素,并探尋適用該規則的例外情形,不斷豐富和發展該規則的內容。
關鍵詞:可預見性規則;價值及可行性;具體適用
中圖分類號:D91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2)08-0067-05
我國《民法典》合同編第584條繼受了原《合同法》第113條規定,明確肯定違約損害賠償中可預見性規則,即違 約損害的賠償,“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 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薄睹穹ǖ洹非謾?責任編未有類似的規定。侵權責任中的損害賠償,能否借 鑒違約損害賠償責任中的規定,引入可預見性規則?對此 學者們見仁見智。在考察可預見性規則的源流基礎上,結 合國內外的理論研究成果及司法實踐經驗,對我國侵權責 任法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的價值及可行性進行探討,進一 步探尋我國侵權責任法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的具體路徑。
一、可預見性規則的源流考察
侵權責任法上的“可預見性規則”,其基本內涵為,侵權人只為其侵權行為造成的可合理預見的損害承擔責任。它是一個“防止間接損害擴展得過遠,對被告附加不合理負擔的規則。”[1]據考證,該規則最早萌芽于古羅馬法時期,如身為古羅馬五大法學家之一的保羅在《論問題》一書中便提及:在買賣奴隸的貿易中,如果發生奴隸被追奪的狀況,賣方應賠償買方因奴隸被追奪而喪失的一切利益。但如果買方主張的數額巨大以致超過了賣方(在訂立合同時)可預見的程度,則判決賣方承擔如此大的賠償顯然是有失公平的[2]。
對可預見性規則做開創性規定的是首部資產階級民 法典即《法國民法典》。該法典第1150條規定,“債務人僅 對訂立契約時預見到的或者可以預見到的損害與利益負 賠償責任”?!斗▏穹ǖ洹返倪@一規定被后世立法及司法 實踐所繼受。如,英國合同法中設有限制賠償的遠隔性或 間接性規則,美國《合同法重述(第一次)》第330條也間接接受了此項規則,此后,《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4條、《歐洲合同法原則》第9.503條、《國際商事合同通則》 第7.4.4條均規定了違約賠償的可預見性規則。隨著兩大法系的不斷相互融合,可預見性規則逐漸成為各國合同法普遍接受的賠償限定規則,我國亦不例外。
最先將可預見性規則從合同責任擴展到侵權責任的 是英國侵權法。英國法起初只將可預見性規則作為認定侵權人過失的要素,認為損害的可預見性與被告是否有過失 有關,而與他承擔的責任的范圍無關,這即所謂狹義的可 預見性規則。1831年的 Illidgev.Goodwin案[3]中,法官認為一個人選擇將馬車留在街上,那么他應當預見到對此不加照 看、留意可能造成的損害,并因此承擔責任。20世紀初,英 國法學家古德哈特(Goodhart)與美國法學家弗萊明·詹姆 斯(Fleming James)將被告是否有過失的可預見性標準推廣 到決定其行為應當承擔的責任范圍,這即所謂廣義的可預 見性規則。在廣義的可預見性規則下,損害的可預見性不 僅與被告的過失相關,也被作為判定被告行為與損害結果 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的標準,行為人對且只對其行為依常識 因果原則判斷下構成必要條件的損害承擔責任[4]。
自此,可預見性規則遂成為侵權法理論中被廣泛提及 的一個重要概念,被視為英美侵權法因果關系的權威理 論。以至于埃德格頓(Edgerton)曾言:“除非被告有故意導致損害結果之外,沒有哪一個理由像可預見性規則那樣影響 我們對讓被告為損害結果承擔責任做出公正的判決?!盵5]
無獨有偶,大陸法系侵權法學說也將可預見性規則作 為過失及相當因果關系的認定標準。如馮·巴爾教授曾言: “可預見性標準補充了蓋然性標準,雖然蓋然性很高的結 果事件,通常就是可預見事件,反之,卻不然?!盵6]
二、我國侵權法中引入可預見性規則的價值及可行性
(一)我國侵權法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的價值
1.認定行為過失及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依我 國《民法典》1165條的規定,一般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為過 錯責任原則,即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場合,行為人只對其 過錯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過錯的形態有二,一為故 意,一為過失,而過失是侵權責任法中最常見的責任形態 [7]。過失以注意義務及其違反為要件,也即行為人有無過失,“應考察行為人是否適度運用其注意能力以避免或防止可預見損害結果的發生。”[8]過失的形態有兩種,一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后果應當或者能夠預見而沒有預見,此謂之疏忽的過失;一為行為人雖然預見到其行為的后果,卻輕信此種后果可以避免卻未能避免,此謂之輕信的過失。無 論哪種過失,均以損害的可預見性為前提,不可預見,則行為人無所謂違反其應盡的注意義務,自無過失可言。
將損害結果的可預見性,作為認定行為人是否構成過 失侵權的依據,這在侵權法史上,有大量的經典判例。1928 年美國著名的 Palsgraf v.LongIsland R.R.Co.一案[9]中,卡多左 法官將帕爾斯格拉夫視為不可預見的原告的典型,駁回其訴訟請求,他在判決書中寫道:“即便是對最謹慎的人而言,本案中也沒有任何情形能讓人想到一個紙包裹會使整個車站遭難?!?961年的 Overseas Tankship(UK)Ltd v.MortsDock & Engineering Co.(Wagon Mound No.1)一案[10]中,上訴法院直接以“被告無法預見到水面的燃油可能引發火災”為由, 判定被告無須對原告碼頭的損毀承擔責任。
在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的認定上, 可預見性規則在兩大法系中都有十分廣闊的適用空間。大陸法系對加害行為與損害結果有無因果關系的認定,采用 “相當因果關系”理論,按該理論,某種加害行為是否構成 某種損害結果的原因,其判斷標準有二,即一是加害行為 必須是損害結果發生的必要條件;二是加害行為必須極大 地增加了損害結果發生的客觀蓋然性。前者謂之“條件關 系”,后者謂之“相當性”?!跋喈斝浴钡呐袛?,是建立在“可預見性規則”基礎之上的,即依通常的觀察和經驗,可以預見 到某種行為通常會造成某種損害結果,所以,Honore認為: “一般而言,對于相當因果關系說之論述,可適合于合理可 預見說?!盵11]
英美法侵權法中法律上因果關系的認定,離不開運用 可預見性規則對事實上的因果關系進行合理限縮。英美法中,凡對損害結果具有原因力的事實,都構成損害發生的 事實上原因,具有事實上的因果關系。但如果把事實上的 原因均當成法律上的原因,讓行為人對所有損害承擔責 任,則責任范圍過寬,須進行合理限制,限制的重要方法是 借助可預見性規則切斷一部分事實上的因果關系,找出符 合要求的法律上的因果關系,為法官最終裁判時所適用[12]。
2.保障行為人的行為自由。侵權責任法是救濟法,一方面要著眼于對受害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進行救濟,另一方 面也要充分保障行為人一方的行為自由,實現對兩者利益 的平衡保護,不可偏廢。具體途徑是通過規定侵權責任的 歸責原則、構成要件、賠償標準、賠償方式等來實現的。將 可預見性規則納入我國侵權責任法體系中,于保障行為人 的行為自由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F代社會,每個人都 具有獨立的人格,任何人在不侵害他人利益、社會利益前 提下均享有按照自己的意志進行一定行為的自由,他人不得非法干涉和限制,侵權法的歸責原則便體現了這一基本 理念。在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場合,行為人只要盡到自己 的注意義務,沒有過錯,其便無須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此即是過錯責任。而過錯的有無以損害結果是否可預見來衡量,如果行為人盡到合理謹慎的注意義務,仍然不能預見到損害的發生,則行為人無過失可言,無須對其損害擔責;否則,如果行為人應當預見、能夠預見其行為會造成某種損害而沒有合理預見損害或者沒有合理避免損害,則行為人有過失,要承擔責任??梢?,確立可預見性規則,能最大限度保障行為人在法律的框架內實現其行為自由。
3.明確責任邊界,避免責任過分擴張。過失侵權行為 中,引入可預見性規則,非但對過失的認定有著極其重大 的現實價值,在明確責任邊界、限制行為人責任范圍、避免 責任過分擴大、防止行為人因一次過失行為便陷入債務深 淵上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兩大法系中,運用可預見性規則來限縮行為人的責 任,避免侵權責任的泛化,均是通過借助可預見性規則認 定因果關系的有無來實現的。相當因果關系中,并非某種 行為造成了某種損害結果,便認定行為與損害之間具有因 果關系。能夠預見到某種行為通常會造成某種損害結果, 而該種行為又確實造成了某種損害結果,才能認定該行為 與損害之間具有相當因果關系,行為人才須承擔侵權責 任;反之,如果某種損害超出了行為人的可預見范圍,則超 出可預見范圍的損害與行為之間不具有相當因果關系,行 為人對該部分不可預見的損害不承擔責任。在運用可預見性規則認定因果關系上,英美法的做法與大陸法系異曲同 工。英美法將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劃分為事實上的因果關系與法律上的因果關系,明確了行為人實施侵權行 為時不可預見的損害,與行為人的行為之間不具有法律上 的因果關系,有效地避免因果鏈條的無限延長,將過于遙 遠的損害排除在行為人的責任范圍之外,從而達到限制責 任過分擴張的效果。在美國,“目前幾乎所有法院均在過失侵權案件中采納可預見性規則來限制責任范圍?!盵13]
4.克服訴訟閘洪現象,節約司法資源?!霸V訟閘洪”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指的是過失侵權造成的損害具有多樣性,有直接損害,也有間接損害;有可預見的損害,也有不可預見的損害;有有形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的損害,也有無形的純粹經濟利益的損害和精神利益的損害。如果對所有這些損害不加任何區分,均準許受害人提起訴訟要求行為人賠償,則勢必導致大量的案件將像洪水般涌向法院,形成訴訟閘洪效應。過多的訴訟將可能導致法院不堪重負,極大地浪費有限的司法資源。為了克服此種不良現象,有必要將侵權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嚴加區分,并非所有的損害均能得到法律的支持,只有根據法律的規定具有法律上補救性的損害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認和補救。損害是否能得到法律的補救,可適用可預見性規則,凡是行為人在行為時不可預見到的損害,雖然也客觀存在,但法律不予救濟,將這一部分損害排除在救濟之外,能有效地克服現實中的訴訟閘洪現象,減輕法院負擔,節約司法資源。另外,還有學者認為,我國侵權法中確立可預見性規則,對加強侵權法風險管控、培養行為人的風險抗辯思維、建立侵權法體系不同類型損害賠償機制等亦有著重要的意義[14]。
(二)我國侵權法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的可行性
1.我國合同法中已有成功的經驗可資借鑒。我國相關 侵權立法中雖然均未規定侵權損害賠償中的可預見性規 則,但早在 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第 113條便規定了違約 損害賠償的可預見性規則,現行《民法典》合同編第 584條 第 1款也繼受了合同法的規定。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雖然分屬于不同的民事責任,二者在歸責原則、構成要件、責任 方式、責任范圍、免責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但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均屬于民事責任,兩者在上述各方面存在諸多差異性的同時又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決定了在合同法和侵權法中適用可預見性規則的共性,如:二者都是為針對不法行為而設立的,只是前者適用于違約行為,后者適用于侵權行為;二者均是從公平角度為限制責任范圍的無限擴大而確立的賠償準則,只是前者適用于限制違約責任的范圍,而后者適用于限制侵權責任的范圍;二者在對損害后果是否可預見的判斷標準上,均堅持了客觀的合理人或理性人的判斷標準??深A見性規則在我國合同法領域中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立法和司法實踐成果,侵權法領域完全可以借鑒合同法的相關經驗,建立屬于侵權責任法體系的可預見性規則。
2.我國侵權立法及相關法律中暗含了可預見性規則理論。從法律條文看,現行的《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及原《侵權責任法》均未明確規定可預見性規則,但從侵權法的相關條文分析,我國的侵權法中是暗含了這一規則的,最起碼是暗含了狹義的可預見性規則的。如原《侵權責任法》第 6條和現行《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1165條均規定了過錯侵權責任,而過失是過錯中最常見的形態。何謂過失?一般認為,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侵害他 人權益的后果,但卻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 而輕信能夠避免的主觀狀態[15]。在我國,無論在學界還是司法實踐中,對過失的認定,都離不開損害結果的預見義務 和損害結果的避免義務,行為人應當預見、能夠預見而沒 有預見損害結果,此種過失為疏忽大意的過失,行為人雖 然預見到損害結果但因輕信未能有效避免損害結果的發 生,此為輕信的過失。無論疏忽大意的過失還是輕信的過 失,都建立在損害的可預見性基礎之上,行為人只能對其 可預見性的損害盡注意義務,對其無法預見到的損害,我 們不能苛求其盡注意義務。因此,對那些行為人無論怎樣謹慎都無法預見的損害,行為人自然無過失可言,無須承 擔侵權責任??梢?,我國侵權法理論及實務中,對過失的認定,均暗含了可預見性規則這一傳統理念。
另外,我國其他相關法律中,也暗含了侵權損害賠償 的可預見性規則。如《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 12條規 定以下三種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是無過錯的,無法律責任: (1)來自學校外部的突發性、偶發性侵害造成的;(2)學生有 特殊體質、特定疾病或者異常心理狀態,學校不知道或者 難于知道的;(3)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這些規定,實質上 和可預見性規則的旨意是高度契合的,該三種情形下的學 生傷害事故發生,學校即使盡到通常的謹慎的注意義務, 也是難預見的,對種種此類不能預見到的損害,學校無過 失,自不應承擔責任。
3.我國司法實踐中已有大量成功的判例可供支持。隨 著我國侵權法理論及司法實務的不斷發展,可預見性規則 在我國的適用已不只是體現在過失的判定上,借助可預見 性規則來認定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無因果關 系并從而判斷損害賠償范圍的案例亦大量涌現。
(1)以意外事件為由,間接適用可預見性規則,免除或 者減輕侵權人責任。意外事件是外在于當事人的意志和行為的事件,是偶發的事件。意外事件的發生,是行為人已經盡到了他在當時應當盡到和能夠盡到的注意,或者行為人 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我國侵權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意外事件為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但司法實踐中是認可 的。在一起車胎爆裂,崩起石子傷人案中,法院認為,新車 胎在正常情況下突然爆裂是被告無法預見的,屬于意外事 件,應根據雙方的實際情況,合理分擔經濟損失[16]。這一判 決實質上是間接適用可預見性標準,減輕了被告的責任。
(2)直接適用可預見性規則,排除或限制當事人責任。 在我國,直接適用可預見性規則,限制當事人賠償責任的 經典案例當屬“沈陽故宮下馬碑被毀案”[17]。該案中,原被告雙方均不服一審判決,上訴到遼寧省高院,遼寧高院于2005年做出了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遼寧省高院認為,下 馬碑距馬路中心直線距離4.6米,碑座周圍未設置保護裝 置,其作為珍貴文物的價值無從辨識,其被撞斷裂所造成 的珍貴文物價值減損的“特殊損失”不在可預見性范圍之 內,不應得到賠償。此外,在我國大量的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糾紛、豪車剮蹭責任糾紛、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等糾紛中,都不乏大量適用了可預見性規則作為過失認定和限制賠償數額的典型判例。
三、我國侵權責任法中可預見性規則的具體適用
(一)適用可預見性規則須滿足的基本要素
1.須損害可預見。何種損害是可以合理預見的,這是適用可預見性規則首要解決的問題。生活中,大多行為都具 有一定致害的風險性,但侵權法不能將那些幾乎不會發生 的、也不知何時何地發生的風險納入可預見的范疇,需要為“可以預見的損害”劃定一個相對合理的邊界,否則,可 預見性規則就無法實現其作為限縮責任范圍的這一重要 功能。對于可預見性損害,美國法院在 Miller v.Mills Ky一案中提出:“討論可預見性問題時,法律并不要求某一損害結果發生的精確形式能夠被預見到,只要損害結果是在特定過失行為可以預見的自然后果的范圍之內,就可以滿足可預見性的要求了”[18]。參照國外判例及其學說,筆者認為,以下損害,應為可預見性損害:(1)行為人只要能夠一般性地預見到損害的現實可能,無須預見到損害的完整范圍,只要實際發生的后果與其應當預見的損害屬同種類的損害,該損害便具有可預見性;(2)損害的外延必須是可預見的;但行為人無須預見到事件或行為發生的具體細節。在普通法上,損害發生的方式或細節的不可預見不能使行為人免于責任[19];(3)介入情形下的損害,宜區別對待。包括:第一,介入原因與損害結果均可預見,原行為人仍應承擔責任,所生損害未超出可預見性范圍。如被告將裝有無色無味毒藥的瓶子隨處亂放,其不明真相的孩子將該瓶毒藥給鄰居家的小孩喝,導致損害。第二,介入原因不可以預見但損害結果可以預見。此種情形下,行為人已預見到損害發生的現實可能性,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損害,行為人仍應承擔侵權責任。如被告施工時安裝的一個木柱子年久失修,木柱子底端腐爛,原告在木柱子附近。第三人駕車過失撞倒了木柱子,原告因而被木柱子砸傷遭受損害;第三,介入原因可預見但損害結果不可預見,行為人無須承擔責任。如小車司機停車后未將車鑰匙拔下,小車被小偷盜走。后小偷在使用小車過程中發生車禍致他人損害。第四,介入原因與損害結果均不可預見,原行為人原則上不承擔責任。如甲將乙打傷, 乙受傷后在醫院治療,住院期間,醫院失火,致乙被大火嚴重燒傷,乙被火傷所受損害,甲不應承擔責任。
2.可預見的主體和判斷標準。根據前述可預見性規則 的表述,侵權責任可預見性規則要件中,可預見損害的預 見主體為侵權行為人。根據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復雜性,在一因一果或一因多果的單一因果關系中,侵權 主體是單一的,預見的主體是實施侵權行為的一方;在多 因一果或多因多果的復合因果關系中,侵權主體具有復數 性,預見的主體主要是指初始侵權人。
關于損害的能否被可預見,國內外學說和判例均無例 外地認為不能以行為人的預見能力為準。原因有二:一是 不同行為人的預見能力高低不一,千差萬別,法官難以逐 一準確認定;二是行為人為了推卸責任,多會借口其不能預見損害。故是否可預見的判斷標準,并非以個案中實施侵權的行為人是否能夠預見來確定,而是以“一個相同身份的合理謹慎的人”的預見能力為標準,也即合理人標準。
3.可預見的時間。我國法律明確規定違約損害賠償可 預見的時間為訂立合同時。從各國立法與實踐的發展來 看,與違約損害賠償不同,侵權損害賠償中的可預見性規則,預見的時間更為寬松,包括侵權行為發生前以及侵權 行為實施后損害結果發生前的任何時間段。
(二)可預見性規則的例外情形
通常,行為人只須對其可預見到的損害承擔責任,對其不能預見到的損害不承擔責任,這是可預見性規則的精 髓。但該規則也不是絕對的,從國內外的學說及司法判例 來看,可預見性規則存在以下例外。
1.蛋殼腦袋規則。在侵權損害賠償上,普通法很早就確立了所謂蛋殼腦袋規則,它是指只要被告給原告造成了一 點兒身體上的傷害,被告就要對這個傷害所引發的一系列 后繼的連鎖損失承擔賠償責任,哪怕這些后續的損害是被 告在實施最初的過失行為時無法預見的。蛋殼腦袋規則是一種形象的比喻說法,形容受害人的頭顱像蛋殼一樣薄,只要加害人輕輕一碰就會碎。蛋殼腦袋規則要求行為人須把他人的頭顱都看成蛋殼一樣來謹慎行事,行為人不可以以預見不到受害者不同尋常的脆弱來為自己辯解。例如,某送奶人過失地將一個有缺口的奶瓶送到原告家中,該缺口劃破了家庭主婦的手。由于受害人特殊的血液體質,最終失血過多死亡[20]。對諸如此類案件,侵權人不能以受害人的特殊體質及損害不可預見為由主張不承擔責任。這樣判決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對受害人充分有效的補償。
2.某些不可預見的介入原因與損害結果:以假設因果 關系為例。侵權法上的假設因果關系理論古已有之,該理 論自產生以來,便成為侵權法領域的一個極為棘手的難 題,但在我國理論界較少論及。其基本含義為:損害已因加害行為人的加害行為而發生,但假設不存在該加害行為, 該損害也會因另一個獨立的原因事實而不可避免地發生。在假設的因果關系中,存在兩個原因事實,其中一個原因事實對損害的發生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原因力,被稱為真正原因,另一個原因事實對損害的發生尚未產生事實上的原因力,稱為假設上的原因,但如果沒有導致損害發生的真正 原因,假設原因一樣能致損害發生。如,甲給乙下了無解的致命之毒,乙被送往醫院救治途中發生車禍被丙駕駛的小車撞亡。后證明,乙即使未因發生車禍致死,也會因身中劇毒而亡。本案中,乙死亡的真正原因是車禍,假設原因是甲對乙下毒。在假設因果關系中,假設原因行為人對真正原因行為人的行為和損害后果都不能預見,但此時,其不能以介入行為(真正原因)和損害結果超出其預見范圍為由,不承擔責任。
3.救助行為。包括兩種情形:(1)第三人因實施救助行 為致受害人損害。初始侵權人的侵權行為致受害人損害或某種損害的危險中,第三人為救助受害人而實施救助行為,即使救助行為人的過失致受害人的損害加重,但只要 救助行為是正常的,救助行為人沒有重大過失,救助行為 不中斷初始侵權人和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Wag- ner v.International Rail Way Company一案中,卡多佐法官特別強調了“危險招來救助,痛苦呼喚解困”這一傳頌至今的名言[21]。我國《民法典》第 184條也肯定了這一原則。(2)第三人因實施救助行為而受損。初始侵權人因實施侵權行為將他人置于危險的境地之中,第三人對處于該危險境地的人施以援手,如果救助者在救援行動中因此而受到損害, 初始侵權人對該救助人的損害要承擔責任。我國《民法典》 第183條也做了“為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救助行為中,救助人因實施救助行為致受害人損害或自己損害,初始侵權人實施侵權行為時對該種損害也可能是不能預見的,但法律為了鼓勵人們見義勇為、扶危救困、團結互助,遂規定救助行為不阻斷初始侵權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成立。
4.特定情形下受害人自殺行為致損害加重。受害人在 遭受初始侵害后,因不堪忍受身體或精神上的痛苦而實施 自殺行為,致損害加重,此種情形,現實中并非罕見。對因 自殺而導致的加重損害,初始侵權人不能預見或難以預 見,其應否對此承擔責任?對此,世界各國有不同判例,普 通法通過判例建立起來的公共政策表現出了可以讓侵權 行為人為他人的自殺承擔法律責任的傾向。在 Fuller v. Preis一案[22]中,法院審定認為,原告的自殺行為是由于腦部受傷所導致的“不可抑制的沖動”。被告應對原告的自殺結果承擔責任。對因自殺行為而引發的加重損害,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判例和學說原則上否定侵害與自殺之 間的因果關系,主張初始侵權人對自殺后果不承擔責任, 但又例外地認為,可以根據個案(如受傷的輕重及對精神 的影響)肯定某些場合下相當因果關系的存在。如我國臺 灣地區學者曾世雄認為,如果傷病嚴重而有使受害人自殺之自然趨勢的,則侵害人須承擔全部或部分責任[23]。
四、結語
兩大法系的侵權法中,可預見性規則均是一個被廣泛 應用于認定過失及因果關系的有無并進而限制責任范圍 的一個重要規則。歷經近兩百年的不斷發展,該規則歷久彌堅,長盛不衰。在遏制客觀規則、堅持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平衡當事人權益、實現公平正義等方面具有無可比擬 的優越性。我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中雖未明確規定侵權損害賠償中的可預見性規則,但該規則已逐漸得到我國學界及司法實務界的認同。可預見性規則是一個極富原則性的概念,從來就沒有一個精確的定義,也不存在任何裁判上的統一的標準來判定可預見的范圍。我們應該立足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及價值觀念,結合我國立法及司法實踐,并借鑒兩大法系的成熟經驗,不斷探索這一規則的適用標準、適用方法,使這一規則洋為中用并光大之。
參考文獻:
[1]Richard Stone.The Modern Law of Contract[M].5th,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ed,2002:446.
[2]丁玫.羅馬法契約責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104.
[3]潘俊.英美侵權法可預見性規則之溯源、概念與邏輯[J].法治研究,2018(5):105.
[4][英]H. L. A.哈特,[英]托尼.奧諾爾.法律中的因果關系(第二版)[M].張紹謙,等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230.
[5]Henry W.Edgerton.Legal Cause[J].University of Pennysylvania Law Review and American Law Register,1924(3):352.
[6][德]馮·巴爾.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下冊)[M].焦美華,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43.
[7]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第5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35.
[8]陳聰富.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5.
[9]徐愛國.名案中的法律智慧[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9.
[10][美]文森特·R·約翰遜.美國侵權法[M].趙秀文,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92.
[11]陳聰富.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31.
[12]張繼承,鄧杰.論可預見性規則在侵權責任法中的適用[J].時代法學,2016(4):49.
[13]潘瑋璞.構建損害賠償法中統一的可預見性規則[J].法學家,2017(4):65.
[14]陳若冰,王雪琪.英美侵權法之可預見性理論于因果關系認定的優越性[J].廣西政法干部管理學院學報,2020(3):105-106.
[15]魏振瀛.民法(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665.
[16]房紹坤.侵權行為法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2.
[17]奚曉明.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民事典型案例精選(2008-2011)[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269-277.
[18]李響.美國侵權法原理及案例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59.
[19]劉文杰.論侵權法上過失認定中的“可預見性”[J].環球法律評論,2013(3):74.
[20]韓強.法律因果關系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54.
[21]劉信平.侵權法因果關系理論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1.
[22]葛昱.可預見規則在侵權法上因果關系認定中的適用[J].公民與法,2016(11):4.
[23]李中原.論侵權法上因果關系與過錯的競合及其解決路徑[J].法律科學,201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