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摘要:目的? 分析分級綜合護理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預防作用,驗證分級綜合護理應用的有效性。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陽谷縣李臺中心衛生院婦產科住院治療的86例婦科腫瘤患者臨床資料,將2020年1~12月給予常規護理的4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年1~12月給予分級綜合護理的43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術后DVT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DVT發生率2.33%(1/43)明顯低于對照組18.60%(8/43),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bg水平較對照組低,PT、aPTT、TT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婦科腫瘤患者應用分級綜合護理可以明顯降低術后DVT的發生率,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及生活質量,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
關鍵詞:婦科腫瘤;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分級綜合護理;預防;應用價值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婦科術后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其發生與血液流速減慢、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等多種因素相關[1]。DVT容易引起皮炎、腿部水腫,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降低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肺栓塞、腦栓塞等并發癥,危及生命。婦科腫瘤患者是DVT的高發人群,因此,在婦科腫瘤手術后應給予積極干預,預防DVT形成。本研究由此展開,分析分級綜合護理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DVT的預防作用。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陽谷縣李臺中心衛生院婦產科住院治療的86例婦科腫瘤患者臨床資料,將2020年1~12月給予常規護理的4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21年1~12月給予分級綜合護理的43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年齡29~68歲,平均年齡(40.01±6.53)歲;體質量40~82 kg,平均體質量(58.04±9.05) kg;良性腫瘤32例,惡性腫瘤11例。觀察組年齡28~70歲,平均年齡(39.86±5.43)歲;體質量44~80 kg,平均體質量(59.47±7.16) kg;良性腫瘤30例,惡性腫瘤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確診婦科腫瘤;(2)符合婦科手術指征;(3)患者意識清醒,同意參與研究,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嚴重功能障礙者;(2)依從性差者;(3)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術前采用caprini風險評估表[2]對患者進行DVT風險評估,根據危險程度的不同賦予1~5分,依據總分將DVT風險分為低危(≤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極高危(5分),本研究均為高危、極高危患者[3]。
1.3.1 對照組
給予婦科一般護理常規及術前、術后護理常規。(1)術前護理:進行常規皮膚準備、禁食禁水;根據手術范圍進行腸道準備;對有負面心理的患者進行積極心理干預;向患者及家屬講解DVT的危害性、形成原因、預防方法、預防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認知度和家屬的參與度[4~5]。評估DVT的危險因素,包括血糖、血壓、凝血功能、D-二聚體等[6]。飲食以高纖維素、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清淡食物為主,禁止使用高膽固醇類食物,禁煙忌酒。(2)術后護理:避免下肢靜脈穿刺、同一靜脈反復穿刺(尤其左下肢)造成血管壁損傷、靜脈炎等;進行導管護理,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實施留置針靜脈輸液,加強留置針護理,規范使用止血帶:遵醫囑皮下注射4100 U低分子肝素鈣預防性治療[7]。進行恰當的飲食指導;指導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合理補液及進食,預防脫水、血容量不足等;止血藥物需慎用。
1.3.2? 觀察組
予以分級綜合護理。高危組患者護理措施:(1)術前實施預防性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時補液,防止急癥脫水與血液濃縮現象;(2)術中使用逐級加壓彈力襪,促進血液流動,禁止腘窩及小腿部單獨墊枕;(3)術后除藥物預防外,指導患者在床上進行主動運動,如踝泵運動及股四頭肌靜力收縮運動,給予間歇加壓充氣裝置治療,每日4次,每次20 min,逐級加壓彈力襪穿至患者可以長時間下床活動[8]。密切關注下肢皮膚顏色、皮溫、足背血管博動,包括皮膚溫度、顏色、是否有腫脹。關注下肢是否有壓痛及患者的主訴。極高危險組患者除以上預防措施外,增加以下措施:(1)術前預防性使用間歇加壓充氣裝置;(2)手術時間>3 h者,術中給予按腓腸肌,使用間歇加壓充氣裝置[9];(3)術后逐級加壓彈力襪長期穿著,延長低分子肝素鈣使用時間至術后2周,間歇加壓充氣泵治療每日4次,每次60 min。
1.4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對比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采用全自動血凝儀監測術后1周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bg)。(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DVT發生率:進行下肢動靜脈彩色多普勒檢查,記錄DVT的發生例數,DVT發生率=DVT發生例數/總例數×100%。(3)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出院時采用健康狀況調查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指標包含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疼痛。首先對各條目進行編碼,再對量表條目統計分數后進行換算,換算基本公式是:換算得分=(實際得分-可能最低分)/(可能最高分-可能最低分)×100%。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4)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由專家組制定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根據滿意度得分情況分為三個級別:80~100分為滿意、60~79分為較滿意、<6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度例數+較滿意度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患者凝血指標比較
術后1周,觀察組Fbg、PT、aPTT、TT水平分別為(3.55±0.64) g/L、(15.22±2.68)s、(33.45±3.15) s、(25.86±1.56) s,對照組Fbg、PT、aPTT、TT水平分別為(4.25±0.86) g/L、(11.25±2.65)s、(28.15±3.01) s、
(19.65±1.57) s,觀察組Fbg水平較對照組低,PT、aPTT、TT水平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DVT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DVT發生率2.33%(1/43)明顯低于對照組18.60%(8/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疼痛維度評分分別為(90.61±4.62)分、(87.21±5.26)分、(86.24±9.15)分、(88.89±6.68)分、(71.64±6.57)分,對照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以及軀體疼痛維度評分依次為(72.24±4.88)分、(70.85±5.12)分、(68.36±5.34)分、(72.21±7.89)分、(88.16±6.37)分。觀察組精神健康、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社會功能、軀體疼痛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措施十分滿意者有27例,基本滿意者有14例,不滿意者2例,總滿意度為95.35%(41/43)。對照組患者對護理措施十分滿意者有24例,基本滿意者有13例,不滿意者6例,總滿意度為86.05%(37/43)。觀察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血流緩慢、血液高凝狀態、血管壁損傷是學術界公認DVT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婦科手術前需要禁水、禁食,隨著手術時間的延長,加上麻醉劑的作用,外周靜脈擴張,盆腔靜脈回流受阻,血流緩慢,很容易導致體內血容量相對不足,血液呈高凝狀態[10~11]。同時,盆腔周圍靜脈密集,靜脈壁薄,手術過程中容易造成機械損傷,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此外,由于疼痛,術后患者主要在床上休息,下肢活動較少,因此易引起DVT。了解DVT形成的原因并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可以改善各項凝血指標[12~1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DVT發生率為2.3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60%;觀察組Fbg水平較對照組低,PT、aPTT、TT水平均較對照組高。術前采用caprini風險評估表對患者進行DVT風險評估,針對高危、極高危患者采用分級綜合護理,以基礎預防和藥物預防為基礎,結合物理預防,如引導患者在床上進行踝關節泵鍛煉、逐步使用彈性加壓襪、間歇加壓泵等,通過適當延長藥物和機械預防的時間,最終提高了預防效果。這也是因為間歇性壓力充氣裝置將肢體遠端足部均勻兩次壓縮至肢體大腿近端根部,可促進肢體血液循環,加速肢體組織液回流,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彈性加壓襪類似于“肌肉泵”的功能,在下肢不同部位形成壓力梯度,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淋巴回流,改善局部供氧,減少手術引起的靜脈擴張,提高血流速度,緩解血瘀,改善瓣膜膜功能,從而降低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同時給予心理護理,減輕了患者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說明分級綜合護理不僅可以降低術后DVT發生率,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對婦科腫瘤患者應用分級綜合護理可以有效改善凝血功能,明顯降低術后DVT發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促進患者康復,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Rokosh RS,Ranganath N,Yau P,et al.High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at a Tertiary Care Center[J].Ann Vasc Surg,2020(65):55-65.
[2]Rabinstein AA,Hellickson JD,Macedo TA,et al.Sequential Pneumatic Compression in the Arm in Neurocritical Patients with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A Randomized Trial[J].Neurocrit Care,2020,32(1):187-192.
[3]郭樹仙.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化療后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臨床分析[J].母嬰世界,2020(1):268-269.
[4]袁建華,王蕊,王燕,等.圍術期綜合分級護理預防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長治醫學院學報,2020,34(4):305-308.
[5]王歡歡.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化療后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原因和護理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329,332.
[6]徐淑云.間歇式充氣壓力泵預防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31):56-57.
[7]陳燕萍.抗血栓壓力襪在婦科腫瘤患者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醫藥前沿,2017,7(6):147-148.
[8]房娣萍.護理干預聯合低分子肝素鈣在預防婦科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中旬刊),2019,26(5):90-92.
[9]宋薇.圍術期護理對婦科惡性腫瘤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53): 67,69.
[10]張群,李艷.機械方法聯合藥物在婦科惡性腫瘤術后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20):33-35.
[11]張金華,趙玉潔.婦科腫瘤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護理研究[J].健康大視野,2021,(6):193
[12]趙玲玲,楊茜,鄧國瑜,等.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的非藥物預防研究進展[J].癌癥進展,2021,19(1):14-18.
[13]李美艷.集束護理干預對婦科腫瘤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應用[J].健康必讀,2021(22):177.
[14]高文匯,戴靖華,吳春梅,等.術中綜合物理干預預防婦科腫瘤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2,28(2):2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