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棟 顧晶晶 郭飛飛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在這樣的高溫天氣下,記者看到在洛陽農林科學院的曬場上,一個個牛皮紙袋整齊地排列著,里面裝著脫粒后的種子。該院小麥研究所所長高海濤正在認真進行小麥考種,絲毫沒有因為天氣炎熱而放下手中的工作。
高海濤27年來一直負責抗旱節水、高產優質小麥的育種工作。在水資源匱乏的北方,抗旱能力是影響小麥等農作物產量最重要的因素。而種子被譽為農業的“芯片”,育種創新的難度,絲毫不亞于工業領域。
豫西丘陵山區十年九旱,麥田靠天吃飯,這種半濕潤易旱區在河南省小麥種植面積中約占1/5,在小麥“芯片”工程師高海濤看來:“洛陽農林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具有得天獨厚的旱地區位優勢,挑起既要抗旱又要高產的戰略使命,我們責無旁貸也無比光榮!”
勢頭強,育種技術新突破
種業是戰略性核心產業。一直以來,洛陽農林科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責任,全方位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科技的引領支撐作用,提出“454”發展戰略,制定“國內領先的抗旱小麥育種科技創新高地”目標,力爭向旱地要糧食、向科技要效益。抗旱小麥新品種培育一直是洛陽農林科學院的強勢領域,從“牙咬、眼瞪、鼻子聞,一把尺子一桿秤”到如今的分子育種,高海濤見證了洛陽種業技術的飛速提升。
“以前必須等到麥子成熟,才能最終判定新品種的培育是否成功,現在麥苗剛長出來,取一個葉片,就可以通過分子手段,精準判斷新品種的各項指標和特性。”高海濤說。
為了測試抗旱小麥新品種在極端情況下的生長情況,高海濤和團隊成員選擇用旱棚鑒定小麥抗旱性。小小干旱棚,解決了科研大難題,成為小麥科研成果的“溫床”。在試驗田里,幾個折疊式大棚一字排開,一旦降雨,這些大棚就像一把把撐開的大傘,確保小麥在整個生長周期內不接觸一滴雨水。從播種到收獲,近7個月時間里這些小麥都要經受干旱的煎熬,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下才能選出最抗旱的小麥品種。
在育種過程中,種質資源是必備的物質基礎。2021年,全國唯一的旱地小麥種質資源庫落戶洛陽農林科學院,目前這里存放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旱地小麥種子4400多份。“這些種子都是經過鑒定的抗旱耐熱種質,其中蘊藏的抗旱耐熱基因資源,可供小麥育種專家按需選擇利用。”高海濤說。
爭一流,幾度耕耘結碩果
生無所息,進無止境。經過多年的摸索和實踐,高海濤帶領團隊相繼主持選育出抗旱節水小麥品種37個,其中國審品種18個、省審品種19個,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200余萬元,社會效益超2億元。目前國審小麥品種洛旱7號被國家農技中心確定為黃淮旱肥地冬小麥區域試驗對照種和河南省旱地小麥區域試驗對照種,而國審麥洛旱6號集高產穩產,抗旱、抗凍、抗倒伏、抗病、抗干熱風于一體,成功解決了抗旱與高產相矛盾的問題,已累計推廣2000多萬畝,是我國目前第二大旱地小麥品種。
值得一提的是,新品種洛旱28、洛麥37、洛麥41分別通過國家或河南省審定,一個個優秀的“洛”字號小麥新品種正排好隊從試驗田走向農田,大顯身手。
今年麥收時節,國審旱地小麥新品種洛旱22以平均畝產659.52公斤的成績再次提交了創新路上的滿意“答卷”,打破了由洛旱6號在2015年創造并保持至今的平均畝產653.9公斤的全國旱地小麥高產紀錄。“讓靠天收的丘陵山坡地小麥也能高產”的夢想就要實現了。
不要小看這十來斤。就像亞洲百米紀錄保持者蘇炳添一樣,每進步0.01秒都是歷史性的突破,都必須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努力!今年5月,高海濤獲評洛陽市先進工作者,可謂實至名歸。那些科學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他身上具備的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科學家精神。
在高海濤看來,榮譽的取得是對以往工作的肯定,也是繼續前行的動力。他說,在洛陽農林科學院黨組的大力支持和正確引領下,以全市“151”鄉村振興工作舉措為引領,聚焦全市農業產業發展,正朝著“旱地小麥高地”的目標前進,育良種、選良方,全面攻克旱地小麥種業“卡脖子”技術難題,真正實現“藏糧于技”,讓科技賦能現代農業,讓“中國飯碗”越端越牢,讓鄉村振興不再遙遠。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