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摘 要:“農為邦本,種鑄基石”,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是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當前,河南省種業正經歷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從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邁進的關鍵時期,建設種業強省,對于河南省實現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河南省種業發展過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設現代種業強省的建議。
關鍵詞:河南省;種業強省;種業創新;種業企業
一、河南省種業取得的成就
河南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也是育種、產種、用種大省,是我國種業的重要力量。與我國種業發展歷程一致,河南省種業發展也經歷了計劃經濟“四自一輔”時期、改革開放“四化一供”時期和市場經濟發展時期3個階段。改革開放以后,河南省種業在國家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的引導保障下,從產業形成階段(1978—1995年)、轉軌發展階段(1995—2000年)發展到了目前的產業化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40余年來河南省種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制種面積達510萬畝,產種約21億公斤,市場規模居全國第一,小麥和花生種子年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8%和30%,為推動河南省農業產業升級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種業科技創新水平國內領先
經過長期的發展,小麥、玉米、花生、棉花、芝麻、大豆等農作物生物育種方面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形成了鄭麥、周麥、百農等系列小麥品種,鄭單、浚單等系列玉米品種,鄭花、遠雜等系列花生品種,鄭豆、周豆等系列大豆品種,豫雜、中棉等系列棉花品種,鄭芝等系列芝麻品種,已成為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農作物品種品牌。選育出了一大批代表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和現代農業發展的突破性農作物品種,豫麥13、鄭麥9023、鄭單958、浚單20、矮抗58、中棉所16、中棉所19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棉所12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一等獎數量穩居全國各省份之首。此外,河南省在種質資源創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進展,創制出小麥-黑麥種質資源周8425B、玉米自交系鄭58和昌7-2等一批被省內外廣泛利用的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
小麥品種鄭麥9023解決了優質強筋品種的廣適性問題,2003—2008年連續6年收獲面積位居我國小麥品種第一,累計種植面積3億多畝,作為食用小麥出口新西蘭,實現了我國食用小麥出口“零突破”,極大地推動了黃淮麥區和長江中下游麥區種植業結構調整,為河南省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小麥生產與加工基地、優質小麥的貿易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品種支撐,成為我國優質強筋小麥品種選育及小麥生產優質化跨越式發展的標志性品種,獲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小麥品種矮抗58實現了矮稈抗倒、高產穩產、多抗廣適等性狀的良好結合,自2005年通過國家審定以來,連續多年為農業部主推品種,年最大種植面積達4300萬畝,累計種植面積3億多畝,增產小麥86.7億公斤,增效170多億元,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玉米品種鄭單958先后通過國家和7省審定,作為我國緊湊型玉米育種的里程碑,引領我國玉米育種進入高密度育種時代,榮獲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品種2004年至今連續18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第一位,累計推廣面積9億多畝,增產玉米500多億公斤,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累計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玉米品種浚單20實現了高產、優質、抗逆等優異性狀的協調改良,通過良種良法配套,曾創造了我國夏玉米百畝連片平均畝產1018.6公斤、萬畝連片平均畝產858公斤的高產紀錄,成為我國種植面積第二大玉米品種。2004年以來,浚單20連續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玉米主導品種,廣泛種植于河南、內蒙古、湖南等10多個省、自治區,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抵御國際玉米種業快速進入黃淮海市場作出了重大貢獻,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種業企業綜合實力居全國中上游
經過多年的發展,河南省種業企業的研發能力顯著提升,生產加工基地與銷售網絡健全,企業綜合實力居全國中上游。截至目前,河南省擁有農作物持證種子企業698家,占全國7200家的9.7%,其中資產總額2億元(含)以上的企業6家,1億元(含)以上的企業17家;凈資產2億元以上企業4家,1億元以上企業11家;固定資產1億元以上企業4家,5000萬元以上企業14家。河南省制種面積達510萬畝,產種約21億公斤,市場規模居全國第一,小麥、花生種子年產量分別占全國的38%和30%。
河南省種業企業共有4家登陸新三板,分別是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德宏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金博士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和中棉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6月22日,河南秋樂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交所IPO獲受理,擬募集資金2.65億元,用于生物育種研發能力提升項目以及補充營運資金項目,秋樂種業有望成為河南首個種業上市企業。
(三)現代種業治理能力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種業發展生態法治環境大為改善。自201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生效實施后,河南省大力宣傳貫徹落實種業法律法規,開展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訂工作。新時代種業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種業的法治生態環境大為改善。全省種業管理機構依法管理、依法治種,開創了法治種業新局面,保障了種業健康發展。
二是支持種業發展政策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河南省政府印發《河南省“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豫政辦〔2017〕23號),文件指出:“支持10~20家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建立科研機構和隊伍,整合現有商業化育種力量和資源,使種業企業發展壯大為商業化育種的主力軍。”同年11月河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河南省高效種養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2017—2020年)》(豫政辦〔2017〕144號),文件指出:“加快推進河南省生物育種中心建設,吸引全球育種資源、育種人才、育種平臺集聚,加強種質資源創新、分子育種等先進技術研究和應用,開展技術協同創新,突破一批制約‘四優發展的重大科技瓶頸,加快提升河南省種養業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種業高地。”2022年,河南省發改委、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印發《河南省“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實施方案》,文件指出:“建設一批農作物、畜禽、水產等良種繁育基地,形成‘保、育、測、繁分工合作、緊密銜接的現代種業發展格局,到2025年全省種業總產值達500億元,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
三是品種管理改革取得重大進展。2016年以來,河南省持續加快品種管理改革創新,緊密配合農業部深入品種審定制度改革,開通品種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分類評價綠色優質品種、高產穩產品種、特殊專用品種,審定了一批綠色通道和聯合體試驗的品種,有效推動河南省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目前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98%,品種對農業增產貢獻率超過43%。
四是種子管理體系得到加強。目前,河南全省市縣兩級種子管理服務機構數量為158個。農業主管部門對種子管理工作支持加強,種子管理體系經費總額1.1億元左右,不斷加大對種子管理人員的技術、法規、能力等培訓力度,大幅提升了種子管理和公共服務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有效維護了公平競爭的種子市場環境。
二、河南省種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育種技術手段和模式不夠先進
與國外跨國種業集團相比,河南省生物育種領域仍面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育種技術創新與品種創新結合不緊密,尚未形成完整的育種技術創新—品種創新—產業化開發鏈條。由于體制機制原因,生物育種上、中、下游研究工作分屬于不同的研究機構。原始創新與育種實踐嚴重脫節,缺少工程化、實用化、規模化的現代育種技術平臺,造成許多優秀研究成果被“束之高閣”,也限制了品種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商業化育種模式尚未形成
商業化育種模式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經濟利益為驅動,以流程化、模塊化、工業化、信息化為主要特征,培育市場需求的作物新品種。河南省種業目前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商業化的農作物種業科研體制尚未建立。由于歷史原因,優勢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公立科研機構。受體制所限,這些科研機構相互獨立,缺少協同創新機制,研究課題設置雷同,固定資產購置重復,資源利用效率不高。研發機構、推廣部門和轉化企業沒有建立有效溝通機制,科研選題與市場需求存在脫節現象。
(三)種子產業發育度較低
河南省種業企業的集中度仍然不高,缺乏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種業航母”。企業自身科技資源有限,研發能力較弱,尚未成為種業創新的主體力量。
(四)種業創新和投資均缺乏全產業鏈思維
目前,生物育種產業的創新活動,大多由產業鏈上育種、農機制造、產品加工等環節獨立或較少環節參與完成。創新型企業數量不多、企業科技含量不高、創新資源與創新活動“碎片化”分布,缺乏全產業鏈思維和協同,創新和產業脫節,創新項目少以市場需求為基礎,創新結果難為產業所用,創新合力尚未形成,創新效果有限。資本對農業領域的投資也局限于單體項目或相鄰上下游企業的優劣,缺乏全產業鏈思維和布局,投資行為呈現片段化,增大了投資風險。片段化的投資必然導致生物育種產業發展不均衡,形成產業“孤島”。
三、河南省建設現代種業強省的建議
(一)營造一流種業創新生態
從組織構架上破解科學研究與產業脫節的問題,從體制機制上破解創新資源開放共享難題。建立更加科學、靈活、高效的管理運行體系,在績效管理、人才評價、科研組織方式、成果轉化等方面強化制度供給,突破現有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創新創造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鼓勵激勵原始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手段,推行全鏈條、全流程監管,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監管機制。強化行政與司法協同保護機制,加大品種權侵權案件查處力度,建立侵權案件協查聯辦平臺和結果通報制度。
(二)培育一流種業龍頭企業
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定位,以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帶動河南省種業整體發展。支持、鼓勵省內龍頭企業實施兼并重組、整合資源,高起點組建河南種業集團,打造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國際競爭力的航母型領軍企業。建議選擇2~3家省內龍頭種業企業重點支持、重點培育,推動其盡快實現主板上市目標。推進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學校開展實質性合作,支持種業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牽頭承擔國家和省級科研攻關任務。落實相關政策,引導、鼓勵高層次人才向種業企業有序流動,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吸納創新人才,切實提升河南省種業企業的創新能力。
(三)建設一流種業創新平臺
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和神農種業實驗室是河南省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高地、打造種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部署,也是扛穩糧食安全重任、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大科技舉措。應鞏固發揮河南省在小麥、玉米、花生等領域的優勢,整合集聚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和種業企業的優勢科技資源,統籌科研設施共享共用,優化力量布局,深化科企合作,打造具備國際一流水平的種業創新平臺。
(四)引育一流種業創新人才
堅持全球視野,引育領軍人才。面向國內外,制定實施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引培政策,通過全職在編、全職流動、柔性引進等方式,瞄準前沿、尖端技術,針對基因組學、基因編輯、表型精準鑒定、育種智能化等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和短板學科,大力引進培養一批領軍人才、杰出人才和骨干人才,匯聚國內外高端種業人才,打造種業科技人才高地,為建設現代種業強省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參考文獻:
[1]王靜,孟俊杰,孫建軍,等.國內典型種業企業發展案例對河南省種業發展的啟示[J].種業導刊,2021(6):7-10.
[2]龐士慧,徐立新,閆瑾,等.河南省種業信息化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種子科技,2020,38(9):34-35.
[3]鄧超,唐浩.對我國農作物種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中國種業,2022(6):1-5.
[4]范軍,孫明,姚琦.關于無錫市現代種業發展的思考[J].上海農業科技,2022(3):15-17.
[5]牛震,張昆.種業振興在路上: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觀察[J].農村工作通訊,2022(9):8-11.
(作者系河南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研究方向: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編輯出版學)
[責任編輯:王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