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珺

“雙減”引發的教育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師課后延時管理服務、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作業的轉型治理等一系列教育新課題,特別是常態化疫情防控期間線上、線下教學方式的不斷切換以及云端教學實效性的急迫要求,短期內給教師的身心健康、專業發展以及隊伍建設方面都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對此,我們應關注教師群體內在發展動力,提升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部動機效能,不斷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建設充滿活力的教師團隊。具體而言,“雙減”背景下如何以需要為導向激勵教師的積極性,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工作需要加強。
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既是教者,也是學者。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的實質是教師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在學校這一學習型組織中,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實踐者,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表率。
教師精神、文化需要的優先性,集中體現為教師群體強烈的求知努力,不斷從專業以及更廣闊的范圍拓展和深化自己的知識才干、審美需要、品德修養以及道德需要等。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應首先創設滿足教師人文精神發展需要的良好文化氛圍,包括和諧的人際關系、民主的學術氣氛、清正的領導作風、包容的工作團隊等。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在工作崗位上體驗到被尊重感、被信任感,體驗到踏實感、勝任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其次,要積極搭建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特別在“雙減”背景下,要深入、細致地了解教師的困惑、急難愁盼以及知識能力結構中的薄弱環節,給予專業支持,推動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主動適應教育變革以及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在“雙減”的變革中發揮引領作用,成長為“教育家型”的骨干教師和卓越教師。
創造、成就需要的強烈性是教師精神需要更高水平的發展。這個特點也是由教師工作的地位和性質所決定的。為人師表、傳遞人類文明、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歷史使命、教與學師生雙向溝通的特點,都自然使教師萌生強烈的創造需要、成就需要。
這種需要首先表現為教師格外重視日常工作中的任務完成感、責任的承擔感、工作的參與感、能力的駕馭感以及自我實現的創新感。因此,教師多是任勞任怨、盡心盡責的。其次,這一特點表現在對自己所教學生,即能夠彰顯出教師創造性教育成果的追求上。教師作為高成就需要的群體,其成就感體現在他們希望每一名學生都出類拔萃、有所建樹。
因此,作為學校管理者在“雙減”背景下應該積極地賦權賦能,為教師創造更多參與研究和討論熱點、難點、焦點課題的機會,增強教師自我發展的內驅力,提高教師的職業化水平。面對“雙減”帶來的學校教師配置問題、升學育人導向與升學壓力關系問題、課堂教學減負提質問題、作業管理有效性探索、延時服務規范化以及課內課外課程一體化建設等工作,都可以賦權教師參與制定目標及推進任務,使教師由被動的執行者變為主動的智慧貢獻者。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更充分地認知到自身的價值以及在“雙減”育人工作中的責任,其成就需要也可以獲得充分滿足,破解難題同迎難而上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也能得到充分發揮。
教師的自尊需求大致指向兩方面:一是職業地位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二是教師的職業行為得到社會以及他人的認可,集中體現為教師要求社會對自己的自主權、業績、形象、聲譽、榮譽等給予維護和重視。
教師由于性格、能力、稟賦、興趣、愛好的個性差異性,反映在教育過程中,都有自己一套特有的工作方式,每一位教師在創造性的因材施教上,在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手段的選擇上都體現出獨特的工作經驗和智慧。具體來講,教師更愿意用自己積極而獨特的思想、言行和學識去影響學生。
“雙減”背景下的實踐還處于探索積累階段,既要秉持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的基本原則,又要在實際工作中尊重、鼓勵、指導,避免橫加干涉挫傷教師的自尊及積極性,導致教師主動性、主體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沒有受到鼓勵、激勵的人,其能力只能發揮到百分之二十,而受到充分尊重鼓勵時,其能力可以發揮至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正如一位教師在訪談中所講:“領導對我們工作的肯定與鼓勵讓我非常感動與喜悅,更加激發了我不斷努力工作和獲得新成功的動力,我堅信您的關心、支持是我不斷發展的動力。”
此外,教師對自己的才學聲譽很重視,如果業績得不到肯定和公正的評價,也很容易傷害到老師的人格。因此,營造尊師重教、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付出、尊重奉獻的發展氛圍,全方位地關心、尊重、認可、肯定教師的付出都是管理者推動”雙減“工作的必修課。
對于教師群體而言,凡與教師精神文化需要,尤其是與創造成就需要直接相關的物質需要,都含有相應的強烈性和相對于其他物質需要的優先性特點。調研發現:教師對圖書資料、知識產品、獲取信息的物質手段、儀器設備、工具用品、工作場所和有關環境等都予以高度重視。對教師的物質需要,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其中的精神因素,如果單純從純物質的意義上考量,則不利于管理實效性的充分發揮。
國家未來的發展依靠教育,教育的發展依賴于教師。“雙減”的推進需要硬件、軟件、資源的高配置循環作為基礎保障,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教師群體自身的發展。對于教師內在的需要及時、準確地了解與支持,將會極大地調動教師群體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建設一支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推進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