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內容摘要:英美文學課程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在新文科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符合時代對于培養具有較強國際交際能力和較高人文素養的學生的需求,英美文學課程必須進行改革創新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課程的教學改革可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方式等多層次進行,以達到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學欣賞能力、擴大學生知識面的育人目的。
關鍵詞:英美文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教學手段與評價
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大學學習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也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英美文學課程是學好英語的一種手段,也是了解歐美國家文化的一種方法?!坝⒚牢膶W課程豐富的知識性、思想性、審美性、人文性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批評鑒賞、分析思辨及創新思考能力”[1],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升。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實用型英語人才備受歡迎。在很多高校,由于英美文學課程不夠“實用”,學生對于學習英美文學的興趣不如從前。近年來,某些高校甚至壓縮了英美文學課程的課時和教學內容,文學課趨于邊緣化。同時高校外語教學的重點由文學轉為語言教學、翻譯教學與實踐等內容,文學課程的教學面臨著空前的挑戰。“對高等教育來說,學以致用固然沒錯,學以致知才應是更高的目標,而文學正可以使我們離這個目標更近一些”[2],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具體的改革可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方式等多層次進行,實現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增強學生文學欣賞能力、擴大學生知識面的目的。
一.教學方法需改革創新
在新文科背景下,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式已不能符合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和現代學生的學習方式,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進行改革創新、必須規避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實現課前、課中、課后教學環節的良性改革。
(一)學生研討與教師講授相結合
目前,很多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中所涉及到作家及語言風格、作品的了解非常有限,對各種文學流派更是陌生。因此,在對英美文學課程進行改革時,必須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精心選材、設計問題、將課程的教學重點從死記硬背各個文學時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轉到研討作品人物、主題討論、進行文學評論的方法等方面,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積極研討。
課前,教師可讓學生查閱作家的相關資料、研讀教材節選作品。課中,教師對作者生平及主要著作做出簡單介紹后,可讓學生開展自由討論,鼓勵學生發散思維,達到信息交流的目的。教師根據同學們的討論及口頭表達,進行點評、補充和總結。這樣,課堂上的大部分時間都留給了學生進行討論,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的“滿堂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了,“顛覆了傳統教學中的師生角色,將學生變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活動中完成知識的內化”[3]。
英美文學作品中凝聚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真知灼見。教師可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感受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和內涵,并體驗英語語言之美。例如,A Red, Red Rose(《一朵紅紅的玫瑰》)是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寫給戀人的一首愛情詩,意象優美且結構整齊,隔行押韻的詩體具有強烈的樂感。若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對詩歌逐字進行講解分析和翻譯,會顯得生硬沉悶,學生也無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濃郁情意。相反,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體會詩中的語言特點和思想主題,再讓學生拓展探討它與其他詩歌的相似之處及差異。如教師可讓學生探討此詩與英國詩人托馬斯·卡魯(Thomas Carew)的The True Beauty(《永不凋謝的美》)和威廉·巴特勒·葉芝(William Butler Yeats)的When You Are Old(《當你老了》)等主題相似的詩歌,引導學生對詩歌中的意象、語言、情感立意等進行比較,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最后學生可得出總結:彭斯的詩與另兩位詩人的作品比起來,意境優美,立意卻稍顯遜色,但他以蘇格蘭民歌為源泉,整理改編了大量民間歌謠,賦予它們新的藝術生命,是最偉大的蘇格蘭詩人。這種學生研討與教師講授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文學作品欣賞能力。
(二)學生主講與教師引導相結合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過程是否有效維持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否被激發。讓學生保持在“想學”的狀態中,對教師來說是具有極大的挑戰性的。
學生參與教學的最佳形式之一是小組活動,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不僅能提高學生在學術上的技能,還能提高其交際溝通能力。對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師可在學期之初讓學生自行組隊、分工合作,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某位作家作品進行準備。在課前,學生協作查詢作者生平、作品人物、主題及社會歷史背景等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地、有意識地尋找知識的重點,并挖掘其更深層的含義。這就促使學生對知識的來源、看待問題的視野不局限于教材,而是拓展到圖書館、閱覽室及互聯網資源等。學生在獲取資料后,需要做出判斷、對資料進行取舍,這無疑也培養了學生的科研能力。在課堂上,教師可要求學生進行匯報,這無形中會促使學生必須先閱讀分析節選作品、充分消化、并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感想、再組織語言進行講解匯報。在這整個過程中,團隊成員必然認真溝通探討、形成良好的支持、提高自身的文學作品鑒賞能力。團隊成員在課前協作制作匯報課件、設計程序,在課堂上主動匯報內容、其表達通常也比較全面流暢,其他學生也聽得專注認真。學生匯報后,教師可留出一定的時間提問答疑,并加以補充和評價。于是,課堂變成了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組織者和引導者。各組學生獨特各異的匯報和個性化的課件設計能吸引其他學生的好奇心、激發講課學生的積極性、也能維持學生對學習的持續注意力。
二.教學內容需層次遞進
英美文學課程歷史跨度大、內容豐富浩瀚,而學生在接受水平和基礎知識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在英美文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課程的特點和學生的差異性合理選取教學內容、由易到難,有層次地遞進學習維度。
(一)分階段閱讀
英美文學教材中的作品不是名著節選就是有著獨特創作風格的單個文學作品,英語在這些作品中有了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但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及文學作品中的生僻單詞,有的學生對于閱讀文學作品的欲望不高或害怕閱讀。因此,教師必須遵循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進行分階段的閱讀,從閱讀簡易讀物到獨立賞析原著。在學期之初,教師可指定一批書目或文學作品的節選,要求學生在一學期內選擇其中幾本完成閱讀,再遞進到依照自己的喜好和水平自由選取讀物,并完成幾篇讀書筆記或文學評論小作文。在一學期結束時,學生很有可能達到在不用輔助工具的情況下理解其所選擇閱讀作品的大部分內容。到第二學期結束時,學生基本可以獨立閱讀教材中的大部分作品,并形成自己的文學感受。
(二)作品閱讀與文學評論練習相結合
文學作品是生活和時代的審美表現,閱讀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對各個特定時代的了解與認知。“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主動參與文本意義的尋找、發現、創造過程,逐步養成敏銳的感受能力,掌握嚴謹的分析方法,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這種把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認識的感受、分析、表達能力,將使學生受益無窮”[4]。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閱讀是輸入,為寫作提供素材;寫作是輸出,學生在整理寫作思路的過程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分析討論作品外,還應特別注重指導學生將在文學作品鑒賞過程中獲得的對作品的理解用文字表達出來。教師可采取布置寫讀后感、讀書筆記、討論報告或文學評論的形式讓學生探究文學作品的深層次內涵。這不僅能使學生獲得文學體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是傳統教學模式所不具備的,同時也要求教師不斷充實自己的文學素養,從而對學生予以更好的指導。
在學習維多利亞時代的詩歌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自行查找資料了解時代背景及創作風格。這一時期的英國詩人們不再沉湎于主觀感情的發泄,而是注重形式的典雅、對詩藝精益求精。在某組學生的課堂匯報之后,教師可布置學生分組討論不同詩歌的藝術形式和語言特色,要求學生在課后去尋找相關內容進行對比并完成讀書筆記。如教材中節選的是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的The Eagle(《鷹》)和Break,Break,Break(《拍岸曲》)兩首抒情詩,風格凝重典雅。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課后查閱文獻,找出這兩首詩歌與詩人杜甫的《畫鷹》及蘇軾的《江城子》的相似點及差異,并在對比分析后撰寫讀書筆記。學生對中英不同詩歌進行主題和文化層面上的對比分析,能很好地培養學生自身的文獻查閱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教學理論的講解與運用
對于很多英美文學作品,要想深入透徹地理解其精髓和要旨,在進行文本分析時應適當地滲透相關的西方文藝理論、西方哲學理論和心理學觀點等。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理解理論的基礎上把相關理論觀點運用到文學評論的分析里,指導學生運用不同的文藝批評理論、從不同角度賞析某個作品,從而使學生引導自己的專業學習、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西方社會的多元文化及流派體現了西方多元的思維方式和思辨傳統,了解和掌握這些流派既可以開拓教師的思維空間,也能使教師對文學的掌握和講授獲得更多的張力,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眼界和知識領域,因此在英美文學教學中融入西方文藝理論的講解與運用是非常必要的。
三.教學手段需豐富多樣
教學手段是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傳遞信息的工具。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英美文學內容浩瀚、信息量大,又帶有濃厚的理論色彩,再加上很多文學名著被改編成電影搬上大銀幕,這使得英美文學的教學必然要大量采用多媒體教學、多模態教學。這不僅能豐富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彌補教材的局限性,并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程的學習動力及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訂閱期刊雜志、瀏覽文學網站,把握外國文學動態及文學理論發展,對各類信息進行篩選、整理和提煉,準確把握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教師可根據需要穿插介紹時代背景及文學知識點的微課、慕課視頻,放映名著影視作品片段、引用名家觀點或點評、留下主題討論話題,指導學生課后在學習平臺進行主題討論或闡述文學觀點,達到深化學習的目的。
多媒體網絡資源和在線學習平臺的輔助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有效地利用客觀資源,使學生減少對教師和教材的依賴、而廣泛地利用外部資源,最終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同時,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也會發生變化,由傳統單一的教師主導變為師生互動的模式。教師由傳統單一的知識講授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協作者、信息資源的開發引導者、學生的咨詢者等角色;學生則轉變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學習的建構者。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必須更積極地利用多方資源加強學習,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四.評價方式需綜合考量
對學生成績進行評估是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評估方式通常是學期末的筆試,這種考核方式形式單一、內容缺乏靈活性、不能反映學生學習的真實水平,反而會使學生形成“期末臨時抱佛腳”的不良學習習慣。在英美文學課程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前提下,教師在考核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時應注重綜合性測評。除課堂參與、平時作業、出勤、課件制作等方面之外,還可包括主題討論、學期作業、拓展展示等,如讀書報告、文學原著摘抄筆記、文學作品角色扮演和英語戲劇大賽。教師在綜合考慮多個評價因素后,能給出較為合理的考核成績,提高考核評價方式的效度。
除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外,教師也應注重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與評價。在一個學期結束時,教師可向學生發放有關英美文學教學的問卷調查表,依據調查數據來跟蹤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從問卷結果來看,隨著教學方式的不斷改善,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逐漸提升,教學效果也越來越好,英美文學學習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然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生在課堂上做匯報時,由于自身英語水平不夠而導致知識內容的深度不夠、由于網絡資源的開放性而導致主題討論或學期大作業的相似性等。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班級及學生個體的差異靈活地評價學生在各學習環節中的表現,形成對學生學習情況的過程性考核。總之,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做到多管齊下、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成效。
“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作品,促進學生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和文化的了解”[5],但由于其顯得“不夠實用”,文學課程的教學處境尷尬。文學課教師必然要思考對課程的改革創新,以激發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興趣、煥發文學課程的魅力。從整個教學環節來看,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可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手段、評價方式等多層次開展,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育人目的,實現英美文學課程的人文價值。
參考文獻
[1]程愛民,徐勁,柯可,唐曉忠.關于我國高校英美文學教學現狀的調查報告[J].外語研究,2002(01):14-18.
[2]虞建華.“致知”是一種最高的學習[J].鄭州大學學報,2002(05):7-8.
[3]郭玉鑫.微課與翻轉課堂在英美文學課堂上的應用[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7(02):87-88.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國家英語新課程標準[Z].2007.
[5]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項目:廣東省本科高校質量工程英語專業團隊建設項目(編號:94);廣州理工學院教研項目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英語文學課程過程性考核方式探究(編號2021JY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