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華
摘? ?要:幼兒階段是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學校與家庭的合作,因此,家庭與幼兒園必須保持步調與方向的一致。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之下,家長不能進入幼兒園,致使“家園共育”工作的開展難度更大。本文主要分析了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的“家園共育”策略,在最大限度上減輕疫情防控對幼兒發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疫情防控常態化? ?家園共育? ?習慣養成
教育的最終愿景是促進人的發展,幼兒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為幼兒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使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學前教育階段是幼兒各類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家園合力,共同促進。但是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家長不能入園,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家園共育”工作難度極大。本文主要探究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之下,如何通過有效的“家園共育”,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設計線上親子游戲課例,助力幼兒成長
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幼兒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但是當前很多家長并不重視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以說教為主的教育方式,難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幼兒園教師可以梳理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內容,設計系統的線上親子游戲課例,促使家長主動參與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
(一)梳理行為習慣養成內容
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的思考方式與認知發展程度都不同,教師要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梳理并細化各年齡階段幼兒的行為習慣的培養內容。例如,小班幼兒要以培養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為重點,包括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養成飯后漱口、擦嘴的好習慣;養成自己穿脫簡單衣褲和鞋子的好習慣等。中班幼兒要以培養良好的文明禮儀習慣為重點,包括學會主動打招呼,文明禮貌用語的好習慣;了解簡單的交往禮儀;學會遵守社會規則等。大班幼兒要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重點,包括養成做事專注的好習慣;養成正確的讀、寫、坐和握筆的姿勢;養成專注的閱讀習慣等。
(二)設計多樣化的線上親子游戲課例
考慮到幼兒喜歡游戲的天性,筆者認為,設計多樣化的線上親子游戲課例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方式。在設計線上親子游戲課例時,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大部分家長的特點,以幼兒自主尋求家長配合、引發家長的主動參與為出發點,設計多樣化的親子小游戲,并將其優化成易理解、操作性強的親子活動課例。此外,線上親子游戲課例的內容也要進行多樣化的延伸,以習慣的養成為基點,從健康、語言、藝術等多領域開發故事、兒歌等,使幼兒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生成特殊時期的“家園共育”課程
幼兒園的教學重點不是讓幼兒掌握知識技能,而是讓幼兒在游戲化的教學活動中了解生活化的知識。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教師要抓住疫情延伸出來的教育契機,生成特殊時期的“家園共育”線上課程。
在特殊時期,教師要注重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幼兒進行生命教育,讓幼兒形成正確的生命觀,學會珍惜生命、熱愛生活。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幼兒喜聞樂見的兒歌、繪本、手工等載體,宣講科學防疫健康小知識,讓幼兒樹立良好的防范意識。其次,可以針對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設計各類有趣易學的健康課程,或為幼兒制訂在家運動的計劃,讓幼兒在家也能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再次,可以通過“一日生活作息表”和定期的美食推薦,幫助幼兒合理安排居家生活,養成健康的、熱愛生活的心態。最后,可以通過“疊襪子”“擦地板”“我給玩具洗洗澡”等家務小游戲,鍛煉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拓展家長參與共育途徑,提升家庭教育質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幼兒居家生活的時間較長,家庭作為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場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是家庭教育存在隨意性較大、缺少計劃性和目的性;家長教育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專業的教育能力;家庭成員在行為習慣的培養方面缺乏一致性;家庭教育意識不足等多種問題。不良的家庭教育容易導致幼兒的行為偏離正確的方向,并且持續性、穩定性差。因此,拓展家長參與“家園共育”的途徑,引導家長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
(一)扎根家園互動平臺
我們正處于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各類線上教育平臺層出不窮。線上教育平臺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能為家長參與“家園共育”工作提供新途徑。在“家園共育”工作中,教師可以利用線上教育平臺,做好幼兒在園活動的記錄,讓家長全方位地了解幼兒在園的生活和學習狀況。同時,鼓勵家長將幼兒在家的表現與活動及時通過平臺進行反饋。教師將所有資料定期整合,最終形成幼兒的成長檔案,家長可以自行下載與保存。
(二)引導家庭教育的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庭教育成為幼兒教育的主旋律。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是專業的教育者,因此,引導家庭教育的方向也是“家園共育”的一項重要工作。教師要根據幼兒家長的特點,制訂針對性強、系統化的家長學習計劃,向家長宣傳科學的育兒理念,如大班家長以科學做好幼小銜接為主、新生家長則以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為主等。此外,教師要結合大多數家庭教育存在的共性問題,為家長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實用性的科學育兒知識和經驗,幫助家長科學育兒,高效育兒。
(三)挖掘優質的家長資源
家長群體中總有一批積極配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在育兒方面有著獨到經驗的優質家長。教師可以挖掘優質的家長資源,鼓勵他們參與線上課程的構建,或參與幼兒園的管理。也可以邀請他們定期分享自己的育兒經驗,發揮“連鎖效應”,帶動其他家長積極參與“家園共育”工作,有效發揮家長的教育引導作用。
三、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校園教育發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幼兒居家生活時間長,教師與幼兒的日常溝通不足,難以掌握幼兒生活與學習的第一手資料,影響“家園共育”的效果。新型的“家園共育”模式不僅要求教師有更強的主動性和專業性,還要求教師是信息資源的運用者和建設者。因此,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家園共育”非常重要。
(一)轉變“家園共育”觀念
教師應轉變傳統的以幼兒園為主場的觀念,積極研究幼兒家庭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主動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并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在園的情況,做好“家園共育”的銜接工作。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聯合家長,針對幼兒的行為習慣提出具有針對性、計劃性的培養策略,保證“家園共育”目標的一致性。
(二)強化專業知識的學習
教師在“家園共育”工作中起著引導者的作用,只有教師更專業,“家園共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因此,教師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自身專業知識的系統學習。幼兒園要建立全面的教師培訓體系,組織教師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策略進行研討,做到培訓內容系列化、培訓形式多樣化,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三)提升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讓傳統的線下授課轉變為線上授課,教育方式的轉變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利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積極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學習各類線上課程的設計與制作,呈現“家園共育”新形式。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幼兒園教育工作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庭教育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家長與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線上教育平臺,促進“家園共育”工作的開發和整合,實現有效的家園互動,助力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