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玲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教學手段的不斷完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將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轉為“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閱讀素養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有助于教師為學生創造愉悅的學習環境,增加閱讀教學的感染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求知欲望。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很多教師已經明白,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已勢在必行。在本文中,筆者分析了小學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提升學生閱讀素養的方案。
一、小學生缺乏語文學習興趣的原因
首先,教師本人對語文教學沒有多大的興趣。如果教師對教學工作缺乏熱情,那么自然會在教學中影響到學生,不利于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興趣。
其次,小學生的年齡尚小,理解能力比較差,而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導致學生在理解上出現困難。雖然教材里的課文都是名家名篇,集思想性、人文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十分適合學生的學習,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這些思想性過強的文章可能導致他們無法理解。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意義
(一)開闊學生的視野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模式還處于由形象思維走向抽象思維的初步階段,因此,教師可以創造性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直觀、形象的情境,讓學生一邊看一邊想象,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熱情,引導學生逐漸進入沉浸式的學習狀態。
(二)促進教學工作的開展
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還不成熟,要讓他們在四十分鐘的課堂內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是非常難的。對此,運用多媒體呈現圖文、音頻、視頻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多媒體呈現的教學內容形式多樣,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學生理解與記憶重難點知識;其次,多媒體信息技術能促使學生將感官與思維相結合,展開想象的翅膀,加深對文字的感悟。
三、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心智尚處于發展階段,要讓他們盡早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就必須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例如,在講授《花的學校》一課時,為了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可以進行引導:“同學們,快來看一看美麗的圖片。”并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組美麗的花:“你們覺得這些花兒怎么樣?誰能用詞語來描述一下?這些漂亮的花兒也有自己的學校,你們想不想看一看它們的學校?”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展示花的圖片,既能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又能自然地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課文的興趣。
再如,古詩詞雖然美,但是對小學生來說,常常難以理解。怎樣讓學生愛上古詩詞呢?以《山行》的教學為例,課前,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交流古詩,體驗古詩的情趣:“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最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都是詩人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詩人筆下變得更加奇妙。瞧,古人根據四季的特點寫了不少古詩呢!”隨后,運用多媒體設備放映四季美景及相關的古詩,讓學生在欣賞與誦讀中進行閱讀積累,興致盎然地進入教學情境。
(二)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能讓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和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在講解《荷花》時,為了讓學生身臨其境體味這篇文章的語言美,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了荷花的圖片和一些描寫荷花的詩句,并要求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荷花的特點。這一系列入情入境的圖片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理解作者獨特的寫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三)利用信息技術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多媒體教學設備能給學生帶來多種感官的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并不豐富,所以,他們常常不能理解閱讀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識。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進行適時的背景介紹。例如,在《飛奪瀘定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了解紅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路,體會紅軍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大無畏精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能促進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還能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四)運用信息技術發展學生的閱讀想象
文字描繪的意境,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作為一名讀者,若沒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很難清晰、完整地感悟文字的內涵。由此可見,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不僅要以現實材料為基礎,還要借助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輔助。例如,在教學古詩《元日》時,筆者首先從“元”字入手,用多媒體展示甲骨文,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并想象這個字有什么含義。學生通過觀察和想象,發現這個字看起來就像側立的人,由此推出“元”的本義指的是“人頭”。接下來筆者又展示了金文的“元”,繼續讓學生猜測并想象這個字的含義。學生又發現,金文的“元”與甲骨文的“元”很接近,不同之處是金文的“元”上面的那一橫變成了“點”,突出了“人頭”的象征。接著,筆者依次出示小篆、隸書中的“元”,讓學生再猜一猜、想一想、說一說,學生興致勃勃,熱烈討論。利用多媒體展示“元”字的演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了解了中國漢字的文化底蘊,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為引出有關春節的習俗打下了基礎。在這樣的課堂中,信息技術連接了文章內容和學生的想象,促進了學生閱讀素養的全面提升。
(五)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在學習、探索中掌握并運用漢語,提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習作有關中華傳統節日,為此,教師可以以傳統節日——元宵節為例,讓學生結合元宵節的特色,寫一寫自己眼中的元宵節,從而引導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懂得熱愛生活。三年級的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寫什么、怎么寫,是他們在寫作中的難題。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說一說元宵節的習俗,了解元宵節的來歷。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經歷的元宵節,并談一談感受。通過一步步的引導,學生躍躍欲試,有了表達的欲望。在這樣的鋪墊下,教師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并整理成完整的作文。一系列的多媒體展示,不僅讓學生了解了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還為學生的閱讀及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質量。
總之,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教師要不斷學習,用心積累,積極適應時代的變遷,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針對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調整閱讀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邵澤先.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及方式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7):123-124.
[2]張霞.初中語文活動課程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