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
摘? ?要:音樂欣賞活動中的沉浸式體驗,包括學生的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和互動式沉浸。教師可以通過直接式沉浸讓學生與音樂作品直接相遇;通過情境式沉浸讓學生與音樂作品相互交融;通過互動式沉浸讓學生與音樂作品多向碰撞。沉浸式音樂欣賞,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音樂? ?沉浸式欣賞? ?組織策略
音樂欣賞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浸式”音樂欣賞教學,就是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深入地感知、感受、體驗音樂。沉浸式音樂欣賞,能有效激發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調動學生的音樂欣賞積極性,發掘學生的音樂創造力。一般來說,沉浸式音樂欣賞有三種主要方式,即“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和“互動式沉浸”,它們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力,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
一、直接式沉浸:與音樂作品的直接相遇
(一)從“自然聆聽”到“結構聆聽”
“直接式沉浸”,是一種與音樂作品“直接相遇”的方式。聆聽是音樂欣賞的重要環節,能夠培養出“音樂的耳朵”。音樂聆聽首先是自然性的聆聽,自然性的聆聽要求教師引導學生面向作品本身,將自己“懸置”起來。例如,在《五月的夜晚》的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自然聆聽,并說出自己的感受,依據音樂作品本身的節奏、旋律等進行交流。其次,筆者引導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幾個樂句,以及樂句之間的關系。最后,筆者引導學生進行結構性聆聽,對音樂作品中的相關音樂符號進行表現,如“保持音記號”等。通過這樣完整的聆聽過程,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會走向深刻,從而更好地演唱、表達音樂作品。
(二)從“整體聆聽”到“局部聆聽”
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從整體上聆聽音樂,把握音樂的整體節奏、旋律,領略音樂作品的整體風格,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段聆聽。相較于整體性的聆聽,局部性、分段性的聆聽是一種更為深入、細致的聆聽。例如,在欣賞《小狗圓舞曲》時,筆者先讓學生整體性地聆聽音樂,欣賞完后,學生認為這是一首歡快、活潑的歌曲,同時捕捉到歌曲的四三拍節奏特點。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局部性地聆聽,細細品味音樂。有學生認為,第一段的旋律比較熱烈、歡快,小狗仿佛在自由玩耍;第二段的旋律比較安靜、優美,小狗仿佛在做著甜甜的夢;第三段的旋律重新變得熱烈、歡快,小狗仿佛醒來了。通過這樣的聆聽方式,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逐步走向深刻。
二、情境式沉浸:與音樂作品的相互交融
(一)冥想:內修音樂審美
“情境式沉浸”,是指學生在音樂的旋律、內容、主題的感染下,調動自身的多種感官,如動手繪畫、身體律動、語言表述等,將抽象的音樂具象化、形象化、直觀化。在音樂欣賞中,學生要學會冥想,充分地調動生活經驗,更好地喚醒、激活大腦,主動進行聯想。例如,在教學《來和我劃船》時,筆者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三個主題性的情境:一是“活力操場”情境;二是“國慶閱兵”情境;三是“湖上泛舟”情境。在引導學生聆聽、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筆者事先沒有說出這首樂曲的名字,而是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選擇一個情境。這樣的教學方式,就是讓學生在聆聽中想象,根據音樂作品的節拍、速度、情緒等,與情境進行對接。這樣能讓學生更加細致地聆聽,并在聆聽的過程中想象作品表達的內涵。可以說,冥想對于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展示:外修音樂能量
在沉浸式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繪畫來進行情緒表達。通過這種“可視化”的表達,教師能有效地“觸摸”到學生音樂欣賞的內心世界。同時,借助繪畫情境展示,學生能將聽覺與視覺關聯起來,讓音樂欣賞變成看得見、能交流的符號系統。例如,在教學民歌《森吉德瑪》時,筆者引導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根據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等,結合自己的聆聽感受與體驗,將作品的結構、旋律走向等表現出來。于是,有學生畫出了三個高低不同的“蒙古包”,從而直觀有效地把握音高,在音樂表現中展現了創造力。
(三)律動:融合音樂生命
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律動、表演等。相較于繪畫展示,這種身體的律動是一種綜合性的音樂沉浸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一邊唱一邊做動作,通過身體的律動有效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強弱、輕重等。例如,在欣賞《雷鳴電閃波爾卡》這一作品時,筆者讓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其中,在A樂段,筆者帶領大家一起隨著節奏左右踏步;在B樂段,有學生聽出了變化,要求先進再退;進入C樂段之后,學生紛紛開始擊掌、拍腿等。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律動來表現音樂的同時,也舒展了自己的生命。在身體律動的過程中,學生完全沉浸其中,音樂作品與學生的生命融為了一體。
三、互動式沉浸:與音樂作品的多向碰撞
(一)生本互動,引導學生沉浸音樂
在沉浸式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與音樂作品對話。“對話”就是讓學生以一個審視者、批判者、質疑者的姿態融入其中。學生與音樂進行“對話”,是音樂教學特有的方式。音樂本身是沒有具體形象的,學生通過聆聽、感受、體驗,才能將其內化為音樂審美,外化為音樂能量。因此,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把握學生與音樂對話的機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欣賞。例如,在教學歌曲《編花籃》時,筆者引導學生通過特色樂句“甩腔”的學習與動作亮相,用問題啟發學生與音樂作品對話,例如:“姑娘們采了幾朵紅牡丹?幾朵黃牡丹?什么時候過小橋?什么時候下山坡?”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作品進行深入對話,形成了自身合理的解讀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融合了學生的音樂感知、思考、想象,促進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深度理解。
(二)生生互動,引導學生角色沉浸
互動式沉浸不僅包括生本互動,而且包括生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多維度加深學生的音樂欣賞體驗,學生會將自身的沉浸式體驗表達出來,將“體驗”有效轉化為“經驗”。教師要通過生生互動,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沉浸。例如,在教學《跳吧!跳吧!》時,筆者引導學生進行“1+1”互動交往,將自己的音樂欣賞體驗表達出來。于是,學生開始兩兩配合,如一組學生中的其中一個學生節奏感較強,另一個學生舞蹈動作較好,如此一來,他們在交往中不僅能夠沉浸于自己擅長的領域,而且對他人擅長的領域也能形成一種沉浸狀態。學生之間相互對話、取長補短,能夠較好地完成音樂表現任務。在生生互動中,學生能夠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形成愉悅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音樂作品的欣賞過程中,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的客體,而是積極互動、對話、交往的主體。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進行直接式沉浸、情境式沉浸及互動式沉浸,讓學生不僅能欣賞音樂,而且能表現音樂、創造音樂。
參考文獻:
李姣.試論音樂欣賞在高師音教專業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教學的若干問題[J].中國音樂,2006(3):176-18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