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
一、引言
經過調查,筆者發現大部分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因為不了解未來可從事的職業方向及其發展路徑而對專業學習抱有消極心態。中職生的專業已經定型(大多數學校不允許學生改選專業),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如果確實對本專業不感興趣,又提不起對未來職業的興趣,是不是就意味著要放棄專業學習呢?作為職業生涯課程的教師,如果能對他們進行專業定向下的開放式職業生涯教育,打破“學前教育就是做幼師”的錯誤思維定勢,指引她們根據社會需求和自身的興趣、能力去選擇與專業相符/相近的職業,她們肯定會重燃對專業的興趣。
二、專業定向的含義及過程分析
專業定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專業意識的養成,二是確立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專業定向的發展水平,不僅影響中職生對專業學習的動機和學習效率,還影響了他們對未來道路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在校的行為表現。
專業定向過程,一般包括專業選擇、專業意識培養和專業學習社會化三個階段。中職生在進入學校之前已經選擇了所學專業,不管是被動還是主動選擇,這個結果已經是確定的。專業意識培養階段,是指學校對學生進行專業教育和課程學習,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幫助學生明確專業目標,形成穩定的專業意識。專業社會化階段,是指通過專業學習和社會實踐的方式,使專業學習和行動走向職業化的階段。
三、基于專業定向的中職生涯規劃教學案例實踐探究
下面,本文將以筆者榮獲2019年廣東省職業院校技能教學能力比賽中職組教學設計比賽二等獎的作品《點興趣之燈,亮職業之路——興趣及其培養》為例,從教學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教學特色與改進四個方面來闡述教學思路。
(一)教學分析
本課內容選自國家規劃新教材《職業生涯規劃》第二單元第2課。本課教學對象為學前教育專業一年級學生。課前調查發現,70.1%的學生對本專業感興趣,但缺乏職業體驗,還沒形成職業興趣意識。學生的認知以直觀形象為主,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學習,擅長在實踐活動中習得知識。
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標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我將教學目標定為:1.初步了解興趣和職業興趣的涵義及類型,理解職業興趣對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意義。2.激發對學前教育專業的認同感,初步形成“干一行愛一行”的就業觀念。3.掌握培養職業興趣的方法,學會主動學習,積極培養自己的職業興趣。結合學情,我對兩個層次學生的目標要求如下:對于那些本身就對學前教育專業感興趣的學生而言,她們需要達成以上三層教學目標;而對于那些目前暫不喜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她們側重完成教學目標1和3即可。
(二)教學策略
學生的學習是感知、行動、領悟、運用的過程,我們應該抓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科特點去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流程。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筆者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對本專業感興趣的程度,對教學目標進行了細化分層,確定各分層目標對應的教學階段。本次教學設計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體驗學習法進行學習。本次教學過程采用了微課、UMU互動平臺、智為心理健康教育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提升教學效率與效果。
(三)教學過程
本課分為課前導學、課中實施、課后拓展三部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以“感趣”“知趣”“探趣”“悟趣”“養趣”為主線展開教學。
1.“感趣”——引起對興趣的好奇(課前)
結合本課教學目標,教師通過UMU互動平臺發布學習資源和小組任務。學生通過觀看微課《選我所愛VS愛我所選》產生探索職業興趣的好奇心,初識職業興趣模型;同時完成問卷調查及職業興趣測試,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我的理想職業”情景劇活動拍攝,上傳視頻及投票。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結合學生實際,我們將本課任務聚焦于以下兩個問題的解決:一是對學前教育專業感興趣的大部分同學(70.1%),該如何培養職業興趣?二是針對由于其他原因而選擇學前教育專業的同學(29.9)%),又該如何培養對專業的興趣及職業興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教師設計了課中“知趣”“探趣”“悟趣”三個環節。
2.“知趣”——認識興趣及職業興趣的類型(25分鐘)
首先,教師點評課前作業情況,公布“最佳職業角色表演獎”,學生現場演繹。教師通過情景劇引出主題,用生活例子幫助學生認識興趣。
其次,教師通過分析調查問卷講述職業與興趣的聯系,結合職業興趣測試結果,幫助學生了解職業興趣類型。學生雖然已經選擇了本專業,但不清楚如何根據自身特點選擇職業方向,結合學情,筆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回顧職業群知識;(2)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每種職業興趣類型所對應的與本專業相關的職業,用平板上傳討論結果,學生通過在線學習其他組的成果;(3)學生在專業方向上尋找符合職業興趣傾向的職業作為職業目標,同時思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圖。此外,引導學生理性看待職業興趣類型測試:測試只是參考依據,更重要的是結合自身特點在實踐中去探索職業興趣。
3.“探趣”——探索培養職業興趣的方法(25分鐘)
該環節是本教學設計的重點部分,包括以下三步驟:
(1)創設情境,引發探究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案例故事《從“舞蹈仙子”到動漫“畫師”》,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出觀點“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但如何培養職業興趣呢?
(2)任務驅動,崗位體驗
以任務驅動為主線,教師派發任務書并指導小組做好查閱資料、擬定計劃等準備工作。按照任務書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專業所對應的職業崗位親身體驗或觀察職場實況,采訪不同職業興趣對應的職業生涯人物,完成相關采訪記錄、工作視頻、感想等作業。該任務一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學前教育專業所對應的從業者的素質要求、條件、成長歷程等,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更深層地思考“如何培養職業興趣”的問題。
按照任務書要求,學生在第一課時結束后,要到企業親身觀察體驗職場,完成任務書,把采訪、體驗視頻等作業上傳到互動平臺。
(3)小組討論,分享展示
各小組展示崗位觀察體驗后形成的作品,小組互評、發表感想。結合活動體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話題“培養職業興趣的途徑”,各小組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在互動平臺上交討論結果,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點評。
4.“悟趣”——尋找適合自我的職業興趣(15分鐘)
(1)連線專家,解答疑惑
經過上述步驟,依然有學生無法在專業內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現場答疑,實時微信連線著名職業生涯導師(某人才管理咨詢公司合伙人),導師通過分析當前就業形勢與個人職業發展的可能性,提出可“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同時可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去發展相近職業。
(2)榜樣激勵,情感升華
教師播放優秀畢業生的工作感悟視頻,通過往屆畢業生利用本專業優勢成功轉行、最終獲得理想工作的經歷,引發學生共鳴,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
(3)教師點撥,感悟內化
結合專家意見和優秀畢業生案例,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當專業與職業興趣不一致時,如何綜合考慮社會需求、個人特點等因素,利用專業優勢去發展適合自我的職業興趣,及早做好生涯規劃。
5.“養趣”——實踐運用,培養興趣(課后)
該環節包括兩個內容:(1)課后評價及拓展運用。學生通過寫職業興趣分析及培養計劃的報告書來檢測自己對課程內容的掌握情況,學生、家長及職業生涯導師(邀請企業相關人員作為導師)均參與投票,選出最優秀作品并進行評價。為跟進學生的實踐效果,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培養計劃進行嘗試,把培養職業興趣的行動過程拍成小視頻,并上傳到平臺,一個月后線上完成效果評估測試,通過這種方式持續關注學生的成長,真正培養了學生“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2)課后個性化輔導。教師鼓勵學生繼續以多種方式探索適合基于本專業的符合個人職業興趣的職業方向,為有需要的學生做職業心理輔導(本授課老師為心理老師),同時邀請職業導師對學生進行線上指導。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研究項目(德育專項)“后疫情時期中小學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策略研究”(課題編號:2020JKDY089)、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2020年重點課題“后疫情時期中小學生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時間研究”(課題編號:20201260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