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愛玲
一、小學語文中高年級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特點
1.凸顯學生的主體性。作文生活化教學強調回歸語言表達的主體,強調內心真情實感的流露,真正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與滿足學生的表達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抒發(fā)內心的真情實感,抒寫對生活的真實體驗,使寫作一事變被動為主動。作文生活化教學認為,生活是學生寫作靈感的來源,而作文則是學生對生活的具象表達。只有尊重與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由表達,才能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才能寫作出具有真情實感、主體意識的好文章。
2.強調寫作內容的親歷性。作文生活化教學要求學生從真實生活中取材,從親身經歷中提煉真情實感,從自身的生存狀態(tài)與切身感受出發(fā),使寫作成為一種真實的表達行為。作文生活化教學認為,學生只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之中,參與到事件之中,才能獲得直接的、真實的、豐富的、主觀的情感體驗,也才能寫出具有人性色彩、生命蘊意的文章,否則只是照搬挪用、謊話連篇、紙上談兵的無用之作,這也正體現了作文生活化教學“親歷性”的特點。
3.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生活體驗基于個體心理層面,與個體的生活狀態(tài)、個性特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只有具備個性與實質色彩的情感體驗,才能引發(fā)情感共鳴,才能真正引人深思。與傳統(tǒng)應試作文教學相比,作文生活化教學更關注學生的個性表達,重視學生自我個性的展現以及自我創(chuàng)造性的實現,鼓勵學生以自己獨特的生活經歷及體驗為寫作靈感與素材,大膽地創(chuàng)作出具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文章。
二、小學語文中高年級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以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作文生活化教學法充分考慮了小學學齡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具體的生活化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寫作的熱情與興趣,使學生愿意表達、主動表達。例如,在對第六單元的《我想對您說》習作部分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父愛與母愛的感人短片,借助短片中的情節(jié)與場景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內心深處的真情實感。感人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學生的多個感官受到刺激,產生了身臨其境的感覺和主動表達的欲望,對寫作的興趣也隨之被激發(fā),更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
2.以生活化內容豐富學生寫作素材。教師在開展作文生活化教學活動時,應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培養(yǎng)其從生活中挖掘可用素材的習慣。只有從真實生活中取材,才能獲得真實、直接的情感體驗,通過發(fā)現、挖掘、記錄、積累、總結生活中的寫作素材,使作文空洞膚淺、虛情假意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例如,在對第五單元的《介紹一種事物》習作部分進行講解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思考方向轉向對生活中事物的挖掘,如家養(yǎng)的寵物、門前的小賣部等。學生對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很熟悉,卻很少會將其作為寫作對象,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自身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培養(yǎng)其關注生活、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取材豐富寫作內容的習慣與意識,體現了作文生活化教學的親歷性與個性化特點。
3.以生活化實踐鼓勵學生寫作應用。教師應在傳授寫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進行作文生活化實踐。一方面,實踐活動應基于教學內容,與教學內容深度結合,使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進一步理解、鞏固已學過的課堂內容。例如,在對第七單元的《——即景》習作部分進行講解時,教師可結合《四季之美》《鳥的天堂》等已學課文為學生詳細講解課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寫景手法,如《鳥的天堂》中作者將船槳劃動時的水聲比喻成“一支樂曲”,用“真面目”“生命力”“展示”等詞將榕樹的形態(tài)擬人化等。通過這些描寫景物的語句給學生形成具體的參照,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寫景的相關技巧與手法。理論知識學習完成后,教師可借機為學生布置描寫校園景色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根據已學的寫作手法對自己眼中的校園景色進行描寫。這不僅夯實了學生的理論知識,還鍛煉了學生實踐運用的能力,同時使學生在開展生活化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寫作的樂趣。
作文生活化教學是目前語文寫作教學的必然趨勢,教師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關注日常生活、挖掘生活細節(jié)、豐富寫作素材的意識與能力。上述先是概述了作文生活化教學的特點,隨后提出了以生活化情境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以生活化內容豐富學生寫作素材、以生活化實踐鼓勵學生寫作應用三個策略,以期為教師開展作文生活化教學提供借鑒。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