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學會與家長溝通。與家長溝通好,家長可以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可以取得家校協同教育的良好效果。
一、案例描述
剛接班時,很多人來提醒我:李同學的爸爸經常在班群發表一些過激言論反對老師,很多很小的事情,在他看來都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收到這么多的提示,我的內心很忐忑,同時也做好了準備隨時應對。
開學一個星期不到的一個課間,班上就發生了一件“大事”:李同學因嘲笑黃同學寫的“我的夢想”過于另類而被黃同學打了。那是我第一次打電話給李同學的爸爸,我盡力平復心情,但我才剛說兩句話,就被他打斷了。我告訴了他具體的情況,他極其憤怒,讓我無所適從。然后,我給黃同學的媽媽打電話,告知了前因后果,并說出了李同學爸爸希望立馬在學校見面。我很努力地讓自己先平靜下來,接著解釋黃同學家長的難處,解釋兩個人發生矛盾的具體原因(中間還被他質問:一開始為什么不說清楚)。在解釋的過程中,我克制又克制,慢慢講,慢慢說。我連著兩天擔心黃同學的情況,與李同學爸爸的第一次交流,讓我對剛剛開始的這一年的工作充滿了擔心和焦慮。
以后的每一次,他在群里抱怨時,我都會跟他私聊,耐心地跟他解釋他不能理解的地方。然而,他幾乎對于學校的每一個安排和通知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而且他語言表達能力非常強,思路清奇。但是,一次又一次的聊天中,或許是他的不滿得到了發泄和排解,我感覺到了他發生著細微的變化。
有一次,因為同學們表現好,我給每個人發了一根棒棒糖。有一個女生剛好那天過生日,我就多給了她一根,“語文老師,我媽媽也是今天過生日。”李同學跑來跟我講,我沒有多想,把手里的給了他,“拿去送給你媽媽吧”。當時純粹是無心之舉,也從未想過一個小小的舉動會帶來什么驚喜。第二天早上,李同學帶回來一袋小番茄:“劉老師,我們家有好多,我拿來跟同學們分享。”“你爸媽知道嗎?”“是我爸爸讓帶的,他還幫我洗好了。”望著那一袋不起眼的小紅果子,我的內心卻有一絲絲感動。那天李同學發小番茄的時候,我特意拍了照發到班群,感謝他的分享。我相信,他的爸爸應該能夠看得到。
前段時間,學校征集男家長做校家委,我把信息轉發到了班群。李同學爸爸來找我:“我可以試一試,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好。”做了校家委之后,他變得更加積極,也更配合班級的工作。我在班群發了通知,有家長質疑,我如果沒看到,他會挺身而出幫忙答疑;他在別處看到通知,也會主動轉發到班群;別的班布置了任務,我還沒來得及布置,他會私下提醒我。
家長在改變的同時,李同學也在發生著變化,他變得乖巧又懂事:在午托結束后給我拿水果和牛奶;上課的時候,他會舉手發言……我很確定:他爸爸一定對他進行了教育。
對于李同學爸爸的這種改變,我非常感動,但身邊了解他的同事們卻更多的是感到震撼和不可思議。我回憶與李同學爸爸的每一個溝通交流的細節,從一開始的不好相處到現在的“從容以對”“平易近人”。
二、案例反思
1. 班主任工作任重道遠,家校的有效溝通更是一門大學問。如果教師與家長溝通到位,就會大大提高家長的配合度和完成度,隨之而來的學生教育工作,也會相應順暢很多。只要我們待之以誠心,就能夠打動他們,從而換來他們的真心。
2.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把對一個人的印象停留在別人的評價中,而是要根據自己與人的接觸和感受來判斷一個人。在李同學爸爸這件事情上,我一開始就有些狹隘,太過于看重別人對他的評價,從而禁錮了彼此的溝通模式。
3. 雖然說真誠可貴,但是作為一名教師,要保留自己的底線和基本原則。當受到家長的挑釁和觸犯時,我們一定要表明自己的立場,不卑不亢,不盲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