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辰
摘要:數學學習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在幼兒教育階段,教師不能揠苗助長,更不能剝奪幼兒成長的空間。因此,在幼兒教育階段,幼兒教師要巧妙地融合游戲與數學,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認識數學、了解數學、應用數學,讓這種數學素養慢慢滲透在游戲活動中,取得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激發幼兒深入參與游戲活動的興趣,促進幼兒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幼兒教育;游戲教學;數學活動
1? ?游戲教學的客觀需求
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人們都離不開數學。但是,數學本身是相對抽象、枯燥的,因此,許多幼兒對數學教學活動有一些排斥。而游戲是一項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活動,對于大多數幼兒來說,游戲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幼兒也期望通過游戲探索未知的知識。然而,許多教師對游戲活動卻持有偏見,認為游戲只能消耗幼兒的精力,無益于幼兒智力、能力的發展,顯然,這樣的想法弱化了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
2? ?游戲教學的落實策略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如何為幼兒引入游戲,并做好游戲前的目標設計和材料準備等工作是數學游戲教學的關鍵所在,合理引入游戲能夠全面調動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讓幼兒可以通過輕松、愉悅的方式,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建構,最終逐步愛上數學。
2.1做好前期準備,奠定基礎
只有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才能提高整個活動的質量。在數學活動中設計游戲時,教師也應當對活動目標進行細化設計,并有效安排活動材料,從而為后續游戲的實施奠定良好基礎。
2.1.1細化目標,指引方向
活動目標對整個游戲活動具有指導性作用,一般來說,教師會參照活動目標中的各項要求,合理安排學習活動,從而有序實施活動,推動活動目標的落實。但是,在數學活動中,許多教師將活動的著眼點放在活動過程上,很少用心設計活動目標,以至于后續的游戲活動缺乏教育價值。因此,在數學活動中設計游戲前,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以及數學活動內容,精心設計活動目標。在活動結束后,教師也要參照目標中的各項內容,查看最終的活動效果,以便及時為培養幼兒數學素養打下良好基礎。例如,在組織幼兒認識“5到8”的數字時,教師便可以通過活動目標的設計引領整個游戲活動。
具體來說,教師要先鎖定本次學習活動的重難點知識,即“認識5到8的數字”“初步感知5到8在生活中的意義”,隨后,結合上述內容,教師設計如下活動目標:第一,理解5到8這幾個數字的內涵,知道這些數字對應的具體數量;第二,學會運用數學材料,并通過對材料的操作,強化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第三,基于游戲的方式感受數字的奧秘,使學生樂于參與數學活動。圍繞上述目標,教師準備電腦、投影儀、數字卡等材料,并安排“看數取蘋果”等游戲活動,以便幼兒在有序參與游戲活動的過程中正確感知5到8等數字的含義。這些活動充分結合了幼兒的認知水平,將學習過程滲透在快樂的游戲活動中,這種體驗與感受能有效促進幼兒快樂成長。
教師提高對活動目標的重視程度,并按照活動目標的要求,科學設計活動,準備活動材料和工具,能夠提高游戲活動的教育價值,讓幼兒按部就班地參與游戲中,使幼兒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2.1.2準備材料,推動游戲進行
在數學集體活動中引入游戲,能夠活化幼兒的學習方式,讓幼兒在玩游戲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數學學習活動都適合融入游戲,也不是任意一個游戲活動都可以滿足滲透數學知識的目的。因此,在進行數學集體活動之前,教師應當關注材料的投放情況,主動根據幼兒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為其提供恰當的游戲材料。同時,為了增強幼兒對數學活動的熟悉感,教師也可以選用生活化的游戲材料,促使幼兒在生活中主動形成數學思維,利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問題。比如,在訓練幼兒的數數能力時,為了提升幼兒的點數能力,教師便可以為幼兒創建“看誰的記憶力強”的游戲活動。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準備1個蘋果、2個獼猴桃、3根香蕉、4個橙子。然后為幼兒介紹游戲的規則:先將準備好的物品放在報紙下,在報紙揭開后,幼兒有3分鐘的觀察時間,之后,教師再用報紙將散亂的物品蓋住,并請幼兒說出報紙下物品的種類、數量。在弄清楚游戲規則后,教師按照上述規則,將準備好的蘋果、香蕉等擺在桌子上,并請幼兒參與游戲活動,以便幼兒基于生活化的材料,更主動地將目光聚焦在游戲中,從而不斷強化記憶能力和數數能力。
教師根據教學活動的目的,為幼兒設計恰當的游戲活動,并利用生活化的游戲材料,能夠為游戲活動增添強烈的生活色彩,促使幼兒的數學能力獲得進一步發展。
2.2引入趣味元素,活化游戲
趣味性元素的介入,能夠讓游戲的過程變得更加靈活,讓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變得更加高漲。在利用游戲組織幼兒學習數學知識時,教師不妨借助趣味性的語言、競技類比賽等,活化整個游戲過程,促使幼兒自覺參與游戲活動,并在游戲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
2.2.1趣味語言,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語言交流是教師與幼兒溝通的重要方式,幼兒積累的數學知識較少,因此,當教師采用口述的方式為幼兒引入數學知識時,幼兒會感覺到自身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進而降低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但是,從以往的活動中能夠觀察到,當教師使用趣味性的語言與幼兒溝通時,幼兒會主動地進入活動中,跟隨教師的思路開啟學習之旅。因此,為了縮短幼兒與數學活動之間的距離,教師有必要采用趣味性的語言為幼兒引入數學知識、介紹游戲的背景,從而調動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內在動力。
例如,在帶領幼兒學習幾何圖形時,教師便可以采用趣味性的語言,迅速拉近幼兒與數學活動的距離,讓幼兒更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
在活動開始時,教師先向幼兒提出“你們喜歡去游樂園嗎”“你最喜歡玩什么項目呢”等問題,用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幼兒興高采烈地講述自己去游樂園玩的經歷時,教師對幼兒說道:“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圖形樂園,看看都有什么好玩的吧!”使幼兒基于游樂場游玩的經驗,對所學內容持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在活動中,教師也要使用“圖形樂園的世界真奇妙”“圖形樂園里的圖形寶寶真調皮”等趣味性的語言,讓整個游戲過程變得更加靈動,以便幼兒始終保持對游戲活動的熱情,不斷增強其對圖形知識的認識。
教師采用趣味性的語言與幼兒進行對話,能夠讓幼兒在學習過程變得更加輕松,使幼兒能主動跟隨教師的腳步參與游戲活動,從而維持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強化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教師要在常態的教學過程中注重趣味性語言的積累與提煉,促進幼兒學習熱情的持續。
2.2.2競技比賽,激活動力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能夠發現,當游戲活動成為一種常規性的學習活動后,幼兒會逐漸喪失對游戲的熱情,失去參與游戲的動力。而幼兒的年齡雖小,但卻具有較強的好勝心,會為了獲得游戲的勝利而努力,因此,教師不妨為幼兒設定包含競技色彩的游戲,讓幼兒在與他人“爭高下”的過程中更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在幼兒完成競賽后,教師再請獲勝的幼兒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以便其他幼兒在聆聽經驗中查找自身的不足,進一步提高其對數學知識的認識。比如,在學習比較數字大小時,教師就可以設計競賽類游戲,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然后給出兩個數字讓幼兒比較大小,幼兒進行搶答,又快又對的小組獲勝。在游戲結束后,教師請獲勝的小組派代表分享經驗,促使幼兒在相互學習中形成良性循環,共同提升數學能力。
在數學活動中融入游戲,教師要有意識地添加競技色彩,點燃幼兒的好勝心,讓幼兒為了游戲的勝利而主動提高自己的反應能力,從而促進幼兒數學素養的發展。這種競賽的形式和游戲融合在一起,更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提高幼兒的游戲學習參與度,使其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2.2.3自選游戲,彰顯個性
每個幼兒都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有著獨屬于自己的色彩和形狀。如果教師壓制幼兒的個性,勢必會影響幼兒的發展。但是,在實際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許多教師都不知道如何為幼兒創建綻放個性的平臺,讓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和喜好開展學習活動。而自選類的游戲活動,無疑可以滿足這一要求。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再為所有幼兒設定相同的游戲活動,而是讓幼兒結合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游戲方式,以便幼兒在提升數學素養的同時,獲得個性化成長。
以“一分鐘”的數學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設計讓幼兒自主選擇的游戲,讓幼兒在釋放個性的同時,增強對一分鐘的理解。在活動中,教師先為幼兒創建“涂色游戲”,引導幼兒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隨后,教師為幼兒提供積木、泥土、白紙等材料,并引入“搭積木”“捏泥”“畫圖”等游戲,讓幼兒在一分鐘內選擇自己想要玩的游戲,如有的幼兒選擇玩積木,有的幼兒選擇玩泥土,有的幼兒選擇畫畫。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再請幼兒談談自己的感想,促使幼兒通過游戲認識一分鐘能夠做許多的事情。
在數學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創建自主選擇的游戲,能夠全面凸顯幼兒的主體性和個性,讓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游戲,從而真正地通過游戲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感知,也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幼兒,激發了幼兒的學習主體性和主動性,使幼兒快樂成長。
2.3創設游戲環境,提升學習能力
游戲環境對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熱情具有極大影響,當游戲環境新穎、有趣時,幼兒也會自覺地參與游戲。在帶領幼兒學習數學時,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創設沉浸式、趣味性的游戲環境,讓幼兒更加自覺地學習數學知識。
2.3.1展開情景模擬,創設游戲空間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當教師簡單地采用說教的方式指導幼兒學習數學時,幼兒往往難以對數學知識有深刻的印象,無法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而情景模擬的游戲方式能夠弱化數學知識的抽象色彩,讓幼兒置身于真實的游戲環境中,促使幼兒有效地完成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幼兒創建情境類的游戲,讓幼兒獲得更加開放的游戲空間,形成沉浸式的游戲體驗。但在幼兒參與情境類游戲活動時,教師也應當對幼兒進行正確的指導,輔助幼兒精準感知,以便情境游戲活動能夠釋放應有的價值。例如,在學習“15以內的數”的內容時,幼兒就可以通過“飲料商店”的游戲活動,提升幼兒點數的能力。在實際開展數學活動時,教師先為幼兒展示準備好的60瓶飲料,并為幼兒設計“都有什么飲料”的問題,引導幼兒對飲料的品種進行總結。隨后,教師為幼兒引入“開商店”的游戲活動,并為幼兒介紹游戲的規則:我們有6個飲料店,每個飲料店中需要3名店員,而在飲料倉庫中有各種各樣的飲料,當“店員”聽到指令后開始到倉庫里搬飲料,每次只能搬一瓶飲料回店里,在聽到“時間到”的口令后,店員需要立刻返回飲料店。在幼兒都清楚了游戲的規則后,教師為幼兒分組,引導幼兒完成整個游戲。
教師要為幼兒創建沉浸式的游戲活動,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一分子,使幼兒在推動游戲發展之余,不自覺地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感知,從而提高數學活動的質量。
2.3.2打破學科界限,豐富游戲過程
在傳統教學形式中,教師總是將數學活動的場所局限在室內,讓幼兒在教室里開展游戲活動,以至于游戲的過程相對單一、枯燥,久而久之,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熱情也會消退。而沙水游戲活動、體育游戲活動等都能夠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有效平臺,因此,在數學活動中,教師不妨借助沙地等戶外活動空間為幼兒安排游戲,以便幼兒在玩沙玩水、鍛煉身體的同時,學習更多數學知識。比如,在“找朋友”的游戲活動中,教師就可以借助體育游戲,鍛煉幼兒的數數能力,增強幼兒對數字意義的理解。在游戲活動中,教師要先帶領幼兒熱身,避免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出現肌肉拉傷等問題。隨后,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口令做出相應的動作,如當教師說出數字“5”時,幼兒需要迅速與身邊的其他4個同伴抱在一起,而沒有與其他4名同伴抱在一起的幼兒則淘汰出局,緊接著,教師再說出一個數字,幼兒則繼續根據數字指令,與其他幼兒抱在一起。在幼兒參與游戲的同時,教師也要觀察幼兒的反應情況,以便精準判斷幼兒對數字含義的理解效果,從而及時地為幼兒進行指導,幫助幼兒建構完整的數學知識框架。
顯而易見,教師主動打破數學活動與體育游戲活動的界限,能夠讓幼兒在戶外鍛煉身體的同時,增強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從而最大化地展現游戲活動的價值。這種融合式教育教學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五育并舉”的效果,促進融合式學習,也能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深度發展。
總而言之,幼兒的學習離不開游戲,恰當的游戲活動能夠放松幼兒的心情,讓幼兒以更加靈動的方式構建數學知識體系。所以,在之后的數學活動中,教師應當繼續根據數學活動的特色,巧妙設計多樣化的游戲活動,讓幼兒在游戲中逐步發現數學的精彩,感受數學的魅力,以便幼兒在反復玩樂中強化記憶,從而更自覺地進行數學知識的探索,發展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平.幼兒生活化數學教育的實施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1(23):107-108.
[2]李麗凌.巧用自然生活載體點亮幼兒園數學活動[J].名師在線,2021(2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