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梁品文



摘要:歷年高考對地理成因類試題的考查比重較大,其既是考查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載體,又是學生解題的難點。文章以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必做題為例,從分值、試題情境、考查內容、核心素養等方面,分析了地理成因類試題的呈現形式和考查特點,進而為地理成因知識的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考地理;成因類試題;試題特點
地理成因是反映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因果聯系,揭示地理過程、地理規律、地理特征、地理分布等形成機理的地理理性知識。筆者以2021年全國甲、乙卷為對象,探討了高考地理成因類試題的特點。
一、試題呈現形式分析
(一)題型和分值
近年來,高考地理試題主要以選擇題與非選擇題兩種題型呈現,通常給定相應材料,再進行多個設問。從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必做題中成因類試題的統計可知(如圖1所示),在總占比上,兩套試卷均約為56%;從題型數量上看,甲、乙卷選擇題總題量為9道,非選擇題9道;在必做題90分中,選擇題分值約占20%,非選擇題約占36%。可見,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中成因類試題占比較大,其中非選擇題占比大于選擇題。
(二)問題設置
選擇題多用“主要因素、原因是……” “主要、可能因為……”設問,非選擇題多為“分析……原因”“說明……因素、差異、原因” “推測……”設問,旨在分析某些地理事物、現象的形成或影響因素、產生差異的條件。其他設問形式雖然沒有出現以上情況,但推測答案仍需剖析相關地理成因。如甲卷中第四道選擇題以德國光伏發電為背景,結合“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的曲線圖,推測曲線圖所示的日期所在的月份。該題目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區域認知能力,學生需了解德國的地理位置及所屬時區,以此推測時間,并根據該區域的氣候類型判斷用電情況,以此推測季節。解答此題時,學生發現該日存在光伏發電情況,即需要白晝的光照,圖上顯示白晝約為14小時,德國白晝時長能達到該程度只能是選項中的6月。
(三)圖表設置
地理圖表常用類型為區域圖、示意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與景觀圖。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必做題中沒有等值線圖與景觀圖,而區域圖與示意圖是考查的重點圖表。從地理圖表承載信息看,區域圖分為兩類:一類著重體現區域內自然要素和差異;另一類為區域內地理事物分布特征。示意圖則以地理過程圖為典型,如甲卷中珊瑚礁發育階段圖,體現了珊瑚礁發育的時段特征。
(四)試題情境
在數量上,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成因類試題均設有相應情境材料。從材料內容看,所選材料的區域為我國和歐洲地區,且以我國某區域為材料的試題居多。情境表現形式為生產生活中的地理事象,其特點是緊密聯系社會熱點,體現時代性。情境類型試題包括地理基礎情境試題和地理綜合情境試題,兩者在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運用程度上表現不同,如以上兩種類型試題分別對應甲卷中的1和2,以及乙卷中的37(1-3),如表1所示。
二、試題考查特點分析
(一)考查內容
由表1可知,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主要考查的成因類型有地理規律成因、地理過程成因、地理特征成因。從學科屬性看,對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考查較多;從試題內容看,地理規律成因源于產業區位因素、洋流分布、地球運動意義等知識點,其中產業區位因素的考查較多。產業區位屬于多因一果型成因,不同區域內自然條件的差異會導致農業生產類型的差異,考查農業區位條件多傾向于考查其自然因素。地理過程與特征成因涉及自然環境要素形成過程、熱力環流和地域分異,其中自然環境要素形成過程考查較多,主要涉及地貌問題以及河流、湖泊等水文問題。如甲卷37(3)從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考查沖積平原與山坡、沖積扇的水分條件差異和原因,學生需要分析地形、氣候、土壤等要素。總的來看,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成因類試題雖側重主干知識的考查,但不著眼于單一知識點的考查,強調知識點的交叉與融合,需要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知識。
(二)學科核心素養
地理考試大綱強調命題注重考查考生的學科素養和地理學習能力,所以分析高考試題如何考查學科核心素養很有必要。由圖2可知,2021年全國甲、乙卷高考地理成因類試題主要考查綜合思維、區域認知與人地協調觀,前兩者考查較多,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與區域性。由考查頻次可知,地理成因類試題是體現學生綜合思維素養的重要試題。
如乙卷37(1)中考查圩田適宜圍墾的自然條件,學生根據巢湖判斷該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即可得知該地水熱狀況,并根據材料中圖文信息歸納出地形、土壤、水源等要素狀況。 37(2)中介紹了清朝嘉慶年間圩田所在區域的環境特征,讓學生通過古今對比,探究自然環境的演變過程,增加了時空綜合的考查。
(三)關鍵能力
綜合分析成因類試題主要考查知識獲取能力與思維認知能力。如甲卷10中判斷④階段圖示中珊瑚礁形成過程中海平面的變化,考查學生從材料和圖表中獲取與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時考查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演繹推理能力。解答此題時,學生需提取兩大信息點,即材料中“造珊瑚礁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內海域”和④階段圖示中珊瑚礁露出海平面以上,進而推出露出的珊瑚礁在過去生長于海平面以下,只有海平面先升后降,才會出現珊瑚礁露出這種情況。
三、教學啟示
(一)教學依托情境
通過分析試題可知,目前全國卷試題均為情境試題,已有“無情境不成題”的現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將地理主干知識落實到多種形式的具體情境中,合理設問情境材料,且設問答案不能流于表面的地理基礎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分析問題,答題依具體情境而變,學會舉一反三,從而鍛煉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還應注重挖掘與加工情境材料,甄選具有時代特點和注重創新的材料。
(二)善用地理圖表
試題中區域圖的呈現次數較多,所以教師應善用區域地圖,在選取典型案例設置教學情境時,結合相應區域地圖,將區域特征落實到區域地圖,強化對學生尺度轉換、空間定位、空間感知的訓練,進而推進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在自然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將教學內容落實到區域地圖,增強學生對經緯網、海陸河流輪廓等的敏感度,把握大尺度的區域地理特征,通過地理特征追究地理成因;在人文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選取真實情境下的空間尺度較小的區域地圖。如乙卷36題圖示,將咖啡館數量呈現在上海區域地圖上,圖例多接近生活真實情境,設問1咖啡館的空間分布特征,設問2在考查地圖內臨近上海的昆山區位條件時,需要學生以上海地理位置為背景,分析昆山受上海的城市輻射功能表現在哪些方面,并以此認識兩座城市之間的關系。
(三)由果溯因
在分析地理成因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由地理事象已經形成的結果推測成因,從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特征差異入手,把握要素間時空上的變化,再從要素間相互關系分析原因。如乙卷37(2)分析河段形成原因,學生可以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清朝三河鎮瀕臨巢湖”,再對比如今三河鎮以下地區形成的圩田,即可從分析形成圩田的物質來源與圩田上如何形成河流這兩個方面構建答題思路。
(四)地理過程可視化
觀察地理事物演變過程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從地理事象形成的過程中探究成因。針對不便在課堂操作演示的實驗,教師可以播放實驗視頻,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知識。
參考文獻:
[1]袁孝亭.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