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學應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發掘和闡釋,突出課程的時代性與典范性,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與實踐性,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認同感和自信心。由耿成義、李文軍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于2021 年出版的《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引論》一書,正是基于對體驗教育理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究。本書可以看作是作者對2016 年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踐成果的經驗總結與理論探索。作者不僅探索出一條在傳統文化教育中進行體驗教育的道路,也為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方法。
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章至第五章,側重基礎理論的闡述。作者基于體驗教育的理論與發展,分析了傳統文化體驗教育的基本邏輯,并系統研究了傳統文化體驗教育的課程論與教學論,不僅厘清了體驗教育理念下傳統文化的感知與體驗類型,指明了傳統文化體驗教育的實踐路徑,也明確了傳統文化體驗教育課程的目標、內容和資源,以及傳統文化體驗教育實施中的情境創設模式、課堂設置與管理、課堂組織形式以及教育教學評價等具體內容。第二部分為第六章至第十章,主要著眼于實踐探索。作者以構建素養型課程體系為目標,分別對傳統文化教育學科整合體驗課程、數字國學體驗課程教學模式、傳統文化活動課程生活化育人模式、傳統文化戲劇課程教學模式、傳統文化研學旅行體驗課程等新型教學模式進行了全方位、跨學科、多維度的探索與闡述,不僅對各類新型課程模式的可行性和實踐價值進行了論證,還通過豐富而鮮活的課例評析,為新型課程模式的實施提供了設計策略和評價方法方面的示范與指導。
總體而言,本書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充分挖掘了統編語文教材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統編教材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無論是課文選擇、結構體系,還是素材處理和專題組織,都體現出更新的理念和豐富的內容。所以,用好教材,是在語文教學中貫徹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前提。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內容,挖掘古詩文、文言文、傳統小說、戲劇等經典文學中的內在文化因素。在充分考慮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基礎上,對其中蘊含的道德精神、文化意蘊和藝術審美進行探究。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融入體驗教育的方法。無論是孔子的“學而時習之”,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還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觀念,都揭示出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其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體驗變得更加有意義、更加自覺、更加高效。當代語文教育教學也同樣須要踐行這種體驗教育,可以通過對整體情境的創設和課堂文化氛圍的營造,積極引導學生通過身心體驗去接觸知識、感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