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科技、交通的日新月異,世界各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日益密切。近百年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通過語言的或者非語言的手段所形成的跨文化交際,不斷推動各國人民生活方式、文化觀念和世界整體格局演變。近現代以來,中日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雖然兩國的文化道路已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但在語言文化、美學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在跨文化交際的背景下,了解中日兩國文化的共性與差異,對于促進中日跨文化交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由葛維櫻、吳麗瑋著,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物哀之美:日本風物記》一書,作者通過實地探訪,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日本美學之源,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日本美學理念的形成與發展,及其與中國文化間的碰撞與互動。
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作者以“微異、物哀、幽玄、素靜”等關鍵詞把握日本美學的整體脈絡,足跡遍布京都、福岡、金澤、高野山等地的日本美學圣地。同時,解讀了川久保玲、安藤忠雄、村上春樹等人的作品中體現的日本美學與文化精神。從山與海,到佛教、茶道、器物、料理、電影、怪談乃至動漫等角度,作者重新觀察了日本社會與文化。在這場以物哀、幽玄、侘寂為核心的日本美學溯源之旅的過程中,作者不僅帶領讀者窺見日本美學發展的全景,也引領讀者以美學的視角重新審視中日文化間的聯系和差異。
比如,從“物哀”這一日本古典美學中的重要概念不難看出,中國古典文學的自然情趣、感時傷懷等文學特色為日本“物哀”文化奠定了發展基礎。根據書中對日本“物哀”概念起源的考據可知,日本是島國,地形狹長,資源匱乏,地震、海嘯頻發,因此日本人內心中有著深刻的對于明天和未來無法把握的不安與危機。與此同時,日本的自然風光秀美,日本人對自然環境十分依賴,對草木風月等景物懷有親近的感情。日本人對生命無常和時間易逝的感嘆,使得他們對身邊的萬事萬物都有一種敏銳的感知力與包容心。這種“萬物有靈”,由物體抒發內心感受的概念產生的“物哀文化”,與我國文化中的觸景生情、寓情于景有著相似之處。隨著時間流逝,“物哀”這種以悲為美的特殊審美情調,哀而不傷的文化氛圍,也奠定了日本文學的審美基調,并逐漸植根于民族性格之中,成為日本美學文化中的核心要素。
又如,“幽玄”也是日本美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審美概念。“幽”的意思是微弱,幽暗,被遮蔽但同時又有深奧的含義。“玄”是指神秘,朦朧,意蘊深遠,不易理解。“幽玄”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我國南朝詩人王筠的“究竟微妙,洞達幽玄”中,表達出客體對象意境深遠,使人產生一種無法言說的情感,意味著自身和客體對象因時空距離引起的一種悠遠神秘而又廣闊的感情。
本書重點剖析了物哀文化在日本起源、發展的歷史及其對日本社會文化的影響,從中可以窺見我國文化在日本美學中的影響和體現,對研究跨文化交際視域下的中日文化,以及對中日文學、美學等各個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與交流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