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帥
摘要:素質教育對初中體育教學提出了全新要求,教師需要在保障教學完整性和規范性的同時,助力學生個性化成長,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足球屬于初中體育教學中比較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體能練習是幫助學生快速提高足球技能水平的有效措施,基于“學練賽評”視角下,帶領學生參與體能練習活動,不僅能夠增強學生體能訓練效果,還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安排運動強度和訓練計劃,既促進學生對自身足球技能水平的了解,又使學生在系統訓練過程中提高體能,以便在足球領域更好地發揮,達成足球訓練目標。因此,將“學練賽評”理念落實于初中足球體能練習活動勢在必行。
關鍵詞:“學練賽評”;初中足球;體能練習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合理開展體能練習活動,能夠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足球運動的學習。但就現階段初中教師所組織的足球體能練習活動來看,大部分缺乏創新性和系統性,教師大多憑借以往教學經驗組織學生參與練習,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足球體能的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將“學練賽評”貫穿于初中足球體能訓練全過程,基于學生真實需求,帶領學生找到更適于學生成長,更符合足球運動標準的體能練習方法,以此開辟新的教學路徑,讓學生沿著正確方向持續多元化發展。
1? ?創新教學形式,落實深度學習
為保障每個階段的體能訓練都符合學生的成長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專業的眼光看待學生的練習過程,在學生獲得明顯體能進步時,應及時針對學生現有的訓練內容進行擴充,激發學生潛能,使學生能夠秉持良好學習態度面對足球體能訓練活動,從而推動“學練賽評”視域下足球運動訓練目標的有效達成。
如教師在開展“力量”專項訓練時,需要首先讓學生明確足球運動中的力量包含哪些內容,如上肢、腰部以及下肢力量。然后,針對學生上肢力量開展針對性訓練,引導學生參與到俯臥撐練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保證每組練習達到8個俯臥撐的數量,堅持完成5組即可。此外,引體向上也是強化學生體能、提升學生上肢力量的一種方式,與俯臥撐練習的不同之處在于,引體向上完成5組練習,每組6個即可,這足以使學生的上肢力量得以強化,促進學生體能穩步提升。“學練賽評”中的“學”強調不止在于教師教學,還包括學生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應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同時,制定更契合學生學習情況的訓練內容,使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進入訓練狀態。為深化學生對力量的了解,使學生秉持正確的學習態度參與訓練,教師可根據學生在上肢力量訓練中所呈現的體能狀態,調整腰部和下肢力量的訓練策略。一般情況下,腰部訓練需要學生完成3組仰臥起坐帶轉體的訓練內容,每組仰臥起坐數量需維持在15個左右。下肢力量練習包含兩個方面,首先,組織學生完成30米一組的“鴨步”狀行走,保證每個學生的每次練習能夠達到5組。其次,為強化學生小腿力量,可采用踮腳跳的形式開展練習,練習頻率應保持在每組30米,數量在5組以內即可,以此強化下肢力量。為保證訓練內容符合學生體能需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體能情況適當增加或者減少力量訓練頻率,針對體能情況較為理想的學生,提高訓練強度和訓練標準,以更細致的訓練內容開發學生潛能,使學生足球運動潛能可以在訓練中得到充分開發。針對體能素質較差的學生,只需要完成基本的訓練要求即可,以增強學生訓練信心,提高學生運動興趣為主,以此助力不同體能水平的學生在足球運動領域的發展,真正將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落到實處,達成“學練賽評”一體的初中體育教育目標。
2? ?開展對抗訓練,發揮訓練效果
從足球體能訓練的內容來看,其過程比較復雜并且形式多樣,這對處于成長過程中的初中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訓練挑戰。初中生年齡尚小,身心發育尚不完全。為保證訓練內容和訓練形式符合學生身心發展需求,教師除針對學生力量進行訓練,確保學生的耐力和速度符合足球運動標準外,還要基于足球運動本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開展對抗性訓練活動。對抗性訓練要求學生在特定的足球運動情境中帶入自身訓練情緒,通過與隊友之間的配合,實現體能和運動潛能的開發,形成對足球運動更深刻的認知。從對抗性訓練活動特點分析,其符合學生成長規律和足球運動訓練標準,能夠達到“學練賽評”視域下足球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為保證對抗性訓練能夠充分落到實處,教師要創建多元化對抗性訓練模式,基于學生接受能力制定具體策略。同時,將趣味性元素融入具體訓練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在競爭中體驗體能訓練的樂趣,在體能訓練活動中感悟團隊合作的力量,領悟合作精神對足球運動的重要性。體能訓練主要為足球運動服務,而足球更考查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這種對抗性訓練既保證了學生體能的提升,又促進了學生對足球技巧的掌握,更能提高學生與足球隊友之間的配合度。
如在開展對抗性訓練的過程中,“帶球游戲”屬于常見訓練形式。但“帶球游戲”能夠發揮其根本作用,還在于教師所采取的訓練活動開展形式。在實際訓練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先將學生合理劃分小組,具體可分為6個訓練小組。為保證帶球游戲在合理的規則下開展,教師有必要在分組結束后為學生講解練習規則:練習開始時,教師會將球踢至場地中央,此時兩個小組的學生搶球,哪個小組能在最短時間內將球踢至指定位置,則該小組獲勝。此外,在學生參與對抗性訓練期間,教師要在一旁加以指點,可利用信息技術設備記錄下不同學生的運球動作以及合作技巧,并在訓練完成后將這些足球訓練素材以對比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動作存在問題,哪個小組在團隊合作方面存在不足,以此提高對抗性訓練的有效性,讓學生在帶有競爭性元素和趣味性元素的對抗訓練中提升體能。
此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參與到“帶球高速跑”的練習中,這個練習項目需要學生圍繞球場四邊,帶球沿著底線從角球區以最快的速度抵達對面,在通過球場時,以中速帶球的方式抵達對面底線。在學生完成上述練習任務后,需要將球放在原地,并以角球區到球門的距離為主,至少達成三次以上的往返跑,在往返跑結束后,再帶球以中速前往對面角球區,最后高速返回起點。為使練習策略適應每位學生的身體情況,也為避免因練習強度過大對學生身心造成損傷,每次練習頻率在3~6次即可。為使學生的體能情況能夠盡快適應這種練習方式,教師還可幫助學生記錄練習時間,保證學生每完成一組的休息時間與練習時間相等,以此保障足球體能練習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3? ?以比賽促進練習,增強學生競賽意識
足球運動本身屬于競技性運動項目,在體能訓練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競賽意識,不僅能強化體能訓練效果,而且能促使學生在足球運動比賽中更好地發揮。為增強體能訓練效果,教師有必要基于標準化、科學化的指導策略,將比賽元素貫穿訓練活動中,一方面緩解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的緊張情緒,活躍整體教學氛圍;另一方面增強體能訓練的趣味性,將足球運動具有的競技精神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足球技能的提高,達到對學生文化修養和身體素質的雙重培育。雖然基于比賽理念下的體能訓練有助于訓練活動的開展,但依然有部分學生認為,這種訓練形式與真正的比賽有明顯區別,不需要投入過多精力。為保障比賽形式的體能訓練更加規范,也為使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比賽形式和內容,營造良好的比賽氛圍,使學生能夠全力以赴地對待每次訓練,以此保障體能訓練效果,增強學生在課堂的訓練體驗。
如“長跑耐力訓練”屬于增強學生體能的一種常見方式。在以往的訓練過程中,教師為提高教學效率,大多會強硬地要求學生縮短訓練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長跑訓練任務。但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這種單一的訓練形式不僅會影響學生的訓練態度,還會降低學生的訓練熱情。因此,教師可將比賽元素融入具體訓練中,以長跑為主題開展“長跑接力賽”,以此吸引學生關注。通過比賽的訓練形式,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能夠為獲得集體榮譽而付出努力。這種方式能讓學生養成競賽意識,并在鍛煉身體素質的同時,強化對足球運動的認知,明確開展體能訓練的意義,使其在合作共贏的意識下,轉變以往的訓練態度,真正體驗到足球運動帶來的快樂,從而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學生在未來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能訓練活動中,提高訓練效果。
此外,還可引導學生與其他學生有效配合,在符合比賽標準的情況下完成體能練習任務。如組織學生將一個足球放置在球場中間位置,并與同學一同站在距離中心點9米左右的區域,同時,將另一個足球放置在處于球門線中間位置的另一名同學手中。在位置確認完后,引導學生從所處位置出發迅速抵達球場中心,將球傳給同學,再沖刺回起始位置前往球門線,此時處于球門線位置的學生需要將球拋給學生,此時,這位學生需要跟重回起始點的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直到該項訓練完成6組。這種訓練方式不僅考查學生與其他同學之間的配合度,更能在練習過程中促進學生體能提升。
4? ?尊重個體差異,開展多元化評價
每位學生的成長環境都有明顯的差異性,所以,其體能水平、身體素質以及學習態度也會有一定差別。開展體能訓練評價的意義在于既讓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讓學生掌握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水平。在以往的評價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常采用單一的訓練目標和評價方式對待學生。在這樣的評價背景下,很容易影響學困生的訓練信心,也會阻礙優等生潛能的開發。在統一的評價體系下,學生因體能較差始終無法達成訓練目標,無疑打擊了學生的訓練信心。因此,教師有必要開展多元化評價,針對不同學生的訓練情況,制定不同評價標準和訓練目標,以激發學生訓練興趣、開發學生運動潛能為主,帶領學生找到更適于其發展的訓練策略,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情況下,將評價落到實處,以此助力每位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的發展,使學生享受體能訓練帶來的美好體驗。
如在進行“柔韌素質”練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完成壓腿、下腰的練習任務,同時,針對學生單杠懸垂以及拉伸肢體的具體情況展開評價。首先,可根據學生的體能水平,將學生分為三類,分別為體能情況理想、一般、較差三個等級。然后根據不同等級為學生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體能情況較好的學生應注重對其潛能的開發,要求其參與模仿訓練,掌握頂球、踢球以及搶截球等足球運動技術,并依據學生對技巧的掌握情況進行評價,以此保障評價的合理性,促進學生對足球運動的進一步掌握。對于體能情況一般的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參與動作訓練,包括兩腿交叉跨步、轉身等,基于學生完成情況制定評價內容。體能情況較差的學生大多存在不自信心理,因此,教師無論在評價或是訓練過程中,都應以鼓勵式教育為主,在學生出現明顯進步時,及時給予積極評價,并通過學生前后以及側踢腿的完成情況加以評價,如此不僅能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還可讓學生對體能訓練充滿希望,促進學生進一步達成階段性訓練目標,以此保障足球體能訓練評價的有效性。
又如,在開展多元化評價的過程中,為提高評價準確性,教師需要首先針對學生體能情況設計具體練習策略,并根據學生完成情況制定評價內容,可引導學生以角旗區作為起點,完成繞場一周的跑步訓練任務。在實際訓練過程中,要求學生按照跑步最高速度的70%參與練習,在學生抵達中線位置后,需要以慢跑的方式回到起點,然后再從起點出發抵達距離球場終點2/3的距離時,以慢跑的方式前往起始點對面位置,最后再以學生實際體能情況和跑步方式回到起始點。在完成練習項目后,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確定評價內容,以此保證多元化評價和規范化體能練習的同步進行。
5? ?結語
時代在發展,學生的需求也在發展,為迎合素質教育下初中體育教學標準,也為助力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初中體育教師有必要優化足球體能訓練形式,將“學練賽評”貫徹于實際,豐富體能訓練環節,利用創新型教學活動,深化學生在體能訓練中的體驗,以此增強教學和學習效果。同時,強化基礎訓練,轉變學生訓練態度,使每位學生都能以良好狀態面對體能訓練活動。此外,堅持以賽促練,增強學生競爭意識和合作意識,并在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下,考查每位學生的體能情況,明確不同體能水平學生的訓練目標,以此推動學生階段性成長。
參考文獻:
[1]陳寶蘭.初中體育足球體能訓練分析[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11):124-126.
[2]馬曉剛.分析初中足球運動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田徑,2022(5):25-27.
[3]張自祥.談初中學生足球運動體能訓練的方法探究[J].體育風尚,2021(10):50-51.
[4]趙長清.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足球體能訓練教學研究[J].田徑,2021(10):27-29.
[5]沈東朝.談初中學生足球運動體能訓練的方法探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1(9):41-42.
[6]劉學農.初中足球運動體能訓練策略分析[J].體育風尚,2021(4):46-47.
[7]周和川.略談初中學生足球運動的體能訓練[J].課程教育研究,202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