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向前 侯存龍


摘要:肥城漢代畫像祠堂是典型的“孝堂山樣式”。文章對漢代畫像祠堂的保存狀況、年代與分布進行論述,并就肥城漢代畫像祠堂進行重點介紹與深入分析。首先根據祠堂的基石(供案石)位置將其分為兩類;其次根據畫像內容將其分為升仙與仙境和鎮墓辟邪兩大類若干小類,并對其進行解釋;最后對王次工匠集團的“孝堂山樣式畫像祠堂”作出研究,對其藝術特點、流行區域和活動時間進行分析。
關鍵詞:肥城;畫像祠堂;王次工匠集團
由“廟祭”到“墓祭”是中國古代喪葬制度的一次重大轉折。中國古代墓葬制度可歸納為“周制”“漢制”和“晉制”三個發展階段。從“周制”到“漢制”,表面看是墓葬形制由“棺槨墓室”向“宅地化墓室”的變化,深層次體現出的則是祭祀制度由“廟祭”到“墓祭”的重大轉變。墓祭、墓祀的出現,需要一處固定的場所,這便催生墓地“祠堂”的出現。墓祭場所或墓地祠堂在戰國時或已出現,從殷墟婦好墓等考古出土材料看,其年代可能更早。兩漢時期墓祀制度更為普遍,祠堂建筑進一步發展,公元58年,漢明帝設“上陵禮”,進一步推動墓地陵園建筑的發展。劉尊志將漢代墓地祠堂分為磚(石、土)墻瓦頂祠堂和石祠堂兩大類,而石質祠堂大多刻有精美畫像,稱之為畫像祠堂。
一、研究背景
畫像祠堂是畫像石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與畫像石室墓不同,因其興建于地上、暴露于地表,因此自建造之初便受到世人重視。享譽海內外的武氏祠、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朱鮪石室等,更是歷代金石學家的研究重鎮。
目前,全國出土的畫像祠堂有200座以上,根據開間數量可將其分為單開間、雙開間和三開間三種形制,年代最早的畫像祠堂構件出土于汶上縣的“天鳳三年路公食堂畫像石”,現藏于山東博物館。1997年,東平出土居攝三年(8)立柱,采用鑿紋地凹面線刻畫一門吏,雖未發現祠堂構件,但考慮到漢代陵園建筑配置,此墓大概率設有畫像祠堂。皖北地區早年曾出土一抱鼓形祠堂構件,陰線刻人物拜謁圖像,人物施麻點,刻畫風格、雕刻技法和曲阜東八寶山畫像石槨墓相近,該墓年代約為新莽至東漢早期。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全國陷入長時間的戰爭浩劫中,地面建筑多數遭到摧毀,老百姓流離失所,也失去了建造畫像祠堂和畫像石墓的條件。因此,筆者認為,畫像祠堂的流行年代,約為黃巾起義之前的公元1至2世紀。
目前,畫像祠堂的分布集中在北至泰山山脈、南至淮河、西至華北平原東部、東至大海的蘇魯豫皖交界地區。根據其雕刻技法、刻畫風格和畫像內容的差異,大體可以分為四個區:1.以長清、平陰、肥城為核心的魯中地區,主要是孝堂山樣式的畫像祠堂;2.以嘉祥為核心的嘉祥地區,又可以分為武氏祠——宋山樣式和五老洼樣式;3.以滕州、鄒城、微山為核心的魯南區,又可分為桑村樣式、東戈樣式和鄒城樣式;4.以徐州、宿州為核心的徐宿區,又可分為徐州樣式、皖北樣式和褚蘭樣式。
二、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肥城地區的漢代畫像祠堂,肥城現屬山東泰安,兩漢時均為肥城縣,西漢屬泰山郡,東漢屬濟北國。與平陰實驗中學、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一塊構建了漢代畫像祠堂中的“孝堂山樣式”,而肥城地區出土的畫像祠堂,是這一樣式畫像祠堂中年代最早的,對于探究孝堂山樣式畫像祠堂的文化內涵有重要意義。肥城地區出土的畫像祠堂數量不多,目前能確定為祠堂構件的,僅4塊祠堂后壁畫像石:
1.肥城桃源鎮楊莊村永平十一年(68)祠堂后壁
民國初年出土于山東肥城桃源區西里村,現藏肥城市博物館。高89、殘寬74、厚20厘米,青石質,左半部分殘,下部保留部分糙面,用于與底板構結,最高處約28厘米。
2.肥城桃源鎮楊莊村永平十六年(73)祠堂后壁
與永平十一年畫像石同時同地出土,現藏肥城市博物館。高90、寬165、厚20厘米,青石質,保存基本完好。下部保留部分糙面,用于與底板構結,最高處約28厘米(圖1)。
3.肥城欒鎮村建初八年(83)張文思為父造祠堂后壁
1956年發現于山東肥城縣(現肥城市)西南王莊公社欒鎮村一座古墓中,現藏于山東博物館。高78、寬149厘米,青石質。該畫像石為墓葬藻井的東蓋頂石,是一塊典型的祠堂后壁畫像,與墓葬其他畫像風格迥異(圖2)。
4.與建初八年畫像石同出畫像祠堂后壁
與上述畫像石同出一墓中,為墓葬前室東壁用石,現藏于山東博物館。高87、寬147厘米,青石質。
根據畫像石的保存狀況,可將這4塊畫像祠堂進行復原,根據基石(供案石)的建造位置,將其分為兩型:
A型:基石(供案石)內置。楊莊村永平十一年和永平十六年畫像祠堂屬于這一類型,基石(供案石)放置于祠堂左右山墻和后壁內部空間。
B型:基石(供案石)外置。3、4畫像祠堂屬于此類型,其基石(供案石)設置于祠堂山墻和后壁之下,承接祠堂。
在漢代喪葬理念中,使用畫像石的并非王侯貴族,大多數是下層官吏或地主豪強,偶爾有官秩兩千石的官員,這一點在漢代考古資料中已經基本得到證實。肥城出土的漢代畫像祠堂,均為單開間小型祠堂,張文思父這一批使用者,應與“卒史安國”地位相當,為基層官吏或地主富農。
三、畫像分類
畫像的分類涉及風格、技法、色彩、格套,也包括圖像贊助者和創作者的思想形態意識。筆者以祠主及其子孫意愿為出發點,將肥城畫像祠堂內容分為升仙與仙境、鎮墓辟邪兩大類,其中升仙與仙境又可分為升仙、諸神、墓主仙境生活和歷史人物故事四小類。
(一)升仙與仙境
1.升仙
璧紋、穿璧紋。自春秋戰國開始,玉璧作為紋飾開始大量應用在宮殿和墓室裝飾中。兩漢時期,玉璧更為時人所重,甚至出現了穿璧紋、璧翣紋(綬帶懸璧)等。肥城畫像祠堂后壁,均以連璧紋為裝飾外框。
車馬出行。車馬出行是漢代畫像石最常見的內容題材,建初八年畫像祠堂出現的車馬出行分為三類:
最前方:軺車車馬。《釋車》言:“軺,遙也;遙,遠也”,畫像石槨中常見“伯樂相馬”的畫像。其后:魚車出行,三魚駕馭一輛軺車。最后:麒麟出行,麒麟自古即是祥瑞征兆。因此,這一隊車馬出行,刻畫的便是墓主人死后升仙的畫面(圖3)。
鳳鳥。鳳鳥亦稱鳳凰、鸞鳥。鳳鳥仙境的象征,見鳳鳥意味著已經升入仙境。鸮是貓頭鷹的總稱,自古被認為是不祥之兆,但在四號畫像祠堂闕身,立有一鸮。有漢一代,鸮這種生物,人們對其的認知是極為矛盾的,即是喪鳥,同時可以升仙,因此鸮是可以溝通生死的。故而,出現在祠堂中的鸮,墓主已故去,其乃是溝通天地的神鳥。
2.諸神
伏羲、女媧。肥城漢代畫像祠堂是以樓閣雙闕為核心的,在樓閣雙闕旁側,伏羲、女媧分執規矩,“以理海內”。伏羲、女媧最早的形象出現在漢代畫像石槨墓西王母仙境中,與馬首人、雞首人共同拜謁西王母。在滕州馬王村側板畫像中,伏羲、女媧也是作為諸神出現在仙境中,與肥城畫像祠堂表現的意義相同。
瑞獸。瑞獸是祥瑞的標志,肥城畫像祠堂中,在主題圖像的空白處刻畫了大量的瑞獸,如猴子、烏龜、水鳥等,反映了墓主人死后在仙境的生活狀態。
3.墓主仙境生活
交戰。張文思為父所造建初八年祠堂,樓閣一層張文思父頭戴冠帽,端坐于憑幾后,身旁侍者持戟而立,廳堂正中懸掛一弓箭,由此可以推斷,張文思父極有可能是一名“都尉官”,專門負責鎮壓農民起義。
樂舞百戲。祠堂畫像中出現的樂舞百戲題材較多,主要有建鼓、橫笛、吹排簫、吹笙、鼓瑟等。漢代是樂舞百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無論是郊廟祭祀,還是宴請賓客,抑或是喪禮,都需要有樂舞為伴。
狩獵。肥城漢畫像祠堂中多處刻畫祠主外出狩獵的畫面,其中還有部分漁獵的場面,反映了仙境生活的多彩多姿。
4.歷史人物故事
歷史人物故事刻畫于永平十六年畫像祠堂,由于石面風化嚴重,可辨識的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可見在該地區,儒家思想盛行數百年,孔子及其弟子已經是圣人般的存在。
(二)鎮墓辟邪
鶴啄魚。多數研究者認為魚多籽,鳥銜魚是生殖崇拜的象征,而在蒼山元嘉元年(151)漢畫像石墓中,題記有“龍爵(雀)除央(殃)鶴噣(啄)魚四”,意思就是龍、雀與仙鶴銜魚,均為除殃辟邪的象征。因此,在此處,筆者將其歸類到辟邪的范疇。
斗虎。刻畫于建初八年畫像祠堂左闕左側,一武士持戟斗虎。漢人認為虎為陽物,畫虎于門可以抵御邪佞。漢代虎災成患,因此刺殺猛虎更是為了保衛祠主生活。尤其是此祠堂畫像,刻畫猛虎正欲通過天門雙闕,進入廳堂,武士持戟奮力搏殺,履職盡責,保衛祠主不受猛獸侵襲。
守犬。建初八年祠堂和四號祠堂,均刻有守犬。守犬即是守家護院之犬,在四號祠堂一樓大廳,還刻有殺犬的圖像,即為文獻記載中的“食犬”,為祠主庖廚所用。
四、王次工匠集團
畫像石的制作者,在畫像石題記中,有“良匠”“師”“石工”“畫師”“刻者”“工”等不同的稱謂,筆者認為將其稱之為“工匠集團”更為合適。而“工匠集團”的誕生,大約出現在新莽前后的魯南蘇北地區。這一時期,魯南蘇北地區畫像石槨墓發展至成熟時期,格套化的畫像石開始出現,畫像石逐步向作坊模式化方向發展,也產生了畫像石的第一批“工匠集團”。而為張文思父建造畫像祠堂的“王次”,是目前所見畫像石題記中,出現年代最早的工匠集團。王次并未在其名字前面加里籍,因此王次工匠集團應屬于本地工匠集團,主要服務于濟北國這一區域。
1.藝術特點
①雕刻技法:磨面陰線刻或凹面線刻。雕刻技法是畫像石刻畫最直接的體現,磨面陰線刻是王次工匠集團區別于其他工匠集團最顯著的特征。
②畫面布局:畫面以菱形紋和連璧紋為邊框,以樓閣雙闕為中心,樓閣均為雙層,祠主端坐于一層廳堂、接受拜謁,車馬出行刻于樓閣上下,雙闕上立鳳鳥、鸮等瑞獸,伏羲、女媧刻于樓閣頂部左右兩側或一側。
③畫像內容:著重刻畫墓主仙境生活,升仙與仙境服務于墓主人,墓主仙境生活是整個祠堂畫像的核心。
2.流行區域
通過對畫像藝術特點的總結,我們發現,除了肥城地區出土的4座畫像祠堂外,在平陰實驗中學出土了3塊祠堂后壁畫像石,也應屬于這一工匠集團的作品。而這一工匠集團的高光之作,便是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中的題記,與建初八年張文思父祠堂題記,燕尾部分均用雙線勾勒,如出一轍。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收藏的一塊畫像祠堂后壁,也應屬于這一集團作品。
由此可見,王次工匠集團的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清、平陰和肥城地區,這一地區東漢屬濟北國。由于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保存狀況完好、刻畫最為精美,筆者將這一類型的畫像祠堂命名為“孝堂山樣式”。根據筆者調查,在平陰博物館,館藏有十幾塊供案石,這也就表明,在當時濟北國的土地上應屹立著大量的畫像祠堂。
3.活動時間
“孝堂山樣式”畫像祠堂永平十一年(68)最早發現,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年代最晚,楊愛國通過題記將其定為公元1世紀。由此推斷王次工匠集團活動時間,集中在公元1世紀60年代至2世紀初,估計只有王次一代工匠集團。
除畫像祠堂外,肥城也發現了許多畫像石墓,例如北大留村發現的東漢中期畫像石墓。值得注意的是,肥城出土的畫像石墓與畫像祠堂并不是同一種類型,很有可能是另一工匠集團制作的。當時已經出現勞務分工,王次工匠集團主要經營畫像祠堂的制作,而畫像石墓由另一工匠集團經營制作。當然,根據畫像內容看,也不排除同一工匠集團在制作墓葬和祠堂畫像的時候,采取不同的方式,這些都有待于以后的考古發掘來證實。
參考文獻:
[1]俞偉超.漢代諸侯王與列侯墓葬形制分析——兼論“周制”“漢制”與“晉制”的三階段性[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2]劉尊志.漢代墓地祠堂研究[J].考古學報,2021(01):57-82.
[3]楊愛國.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研究[M].西安:陜西美術出版社,2006.
[4]程少奎.山東肥城發現“永平”紀年畫像石[J].文物,1990(02):92-93。
[5]王思禮.山東肥城漢畫像石墓調查[J].文物,1958(04):34-36.
[6]山東省博物館,蒼山縣文化館.山東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J].考古,1975(02):57-67+79.
[7]朱永德.皖北抱鼓石形漢代畫像石祠堂[C].//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錢國光,劉照建.再葬畫像石墓的發現與再研究[J].東南文化,2005(01):20-24.
作者簡介:
邢向前,文博館員,歷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
侯存龍,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