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茵
從教近30年,我從未離開語文教學崗位,歷經16年高中、13年初中的語文教學,幾次實現初中、高中教學大循環。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漸漸悟出一個道理,即語文教學除了要達成工具性目標,更應追求人文性目標。簡單地說,就是用語文陶冶學生的心靈。
中學教學每天都在沿著固定的軌道運轉,很多老師或許滿足于這種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常態。我常想,我們真正關注、在乎過這些“無處安放青春”的學生們的感受和渴求嗎?每天踏進校門,為什么那么多學生都面無表情或面帶倦容,為何他們總是帶著這樣的狀態開始一天的學習?小學時高高舉手、爭著發言的學生,進入中學后為什么變得越來越淡漠,不愿表達自我、不愿與人交流?我們常在課堂上反復強調考點、答案,在課后又會布置五六個版本的教輔作業來“幫助學生夯實”得分點,但我們問過學生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嗎?從小就開始怕學、厭學的學生,日后如何能快樂學習、終身學習呢?
我試圖從自己所教的語文學科中尋找答案。中學語文該怎么教?怎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語文課堂?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語文?我堅持以培養語文思維為重點,指導學生摸索、總結學習規律和學習方法,培養知識遷移能力,學會主動學習、合作探究,體現學習的主體地位。我堅持把人文精神熏陶和健全人格培養注入自己的語文課堂,致力于探索一種教法靈活、視野廣闊、平等輕松的教學風格,力求每節課都讓學生領略語文的魅力,享受文化美餐,受到人文熏陶。
具體教學中,我進行以下語文教學實踐:開展“師生實話實說”“真情對對碰”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情感,盡情展示個人才華,從而達到與教師溝通、共鳴的目的;指導學生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研究課題,自主開展研究活動;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勾連起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母語,感悟生活,關注人生,樹立崇高的理想;組織學生開展“課前三分鐘演講”“辯論會”“配樂詩文朗誦會”“實話實說(口語訓練活動)”“走進生活學語文”等形式多樣、有聲有色的語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
該布置什么樣的語文作業?我認為,語文作業應體現“大語文”觀,能讓學生在課后回歸現實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體悟生活,在感知現實、觀察環境、體悟世界、認識人生中汲取營養和快樂,讓他們在真切的實踐中體會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心靈和情操,享受生活的美好,養成對語文學習負責的意識,實現“為終身學習打底、為終生精神發展奠基”的目標。
實踐證明,我的一系列探索行之有效。人文性目標與工具性目標不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而是可以互相支持、融為一體的。1996年9月至2012年4月,我在梧州市第一中學高中部擔任語文教師,所任教的語文學科成績每學期都名列年級前茅。2012年4月,我從梧州市第七中學調回市一中,從高中部轉到初中部,所執教的語文科目成績一直名列年級前茅。我還曾接手語文成績排名末尾的班級,經過不懈努力,最終也實現了迎頭趕上的目標。
用語文陶冶學生的心靈——簡單的一句話,實踐起來卻滿是坎坷。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我收獲了許多掌聲,但也受到一些質疑,甚至嘲諷。我認為,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應該堅守語文教育的初心,堅持語文的“人情味”“生活味”和“語文味”,讓語文這一基礎學科在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方面的優勢充分釋放出來。
我,會一直努力。
(作者系梧州市第十五中學校長,中小學正高級教師,廣西教學名師,廣西特級教師,廣西基礎教育初中語文專委會委員、廣西基礎教育名校長領航工程培養對象)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