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彩繪是一種古典的國畫技藝,陶瓷則是一類非遺項目,當精湛的制瓷技術和詩意的彩繪技藝相結合時,會碰撞出另一種美,那是意境之美與器型之美的高度融合。素雅的瓷器固然迷人,但當彩繪與瓷器相融,就誕生出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臻品。手藝人在具體創作的時候,構圖注重透視法則,在色彩配比上也注重統一協調。本文淺談如何利用色彩和透視等原理,在瓷器上勾勒,讓傳統陶瓷彩繪技藝在新時代走進尋常百姓家。
關鍵詞:色彩;構圖;彩繪;陶瓷
一、陶瓷彩繪的構圖
透視方法在構圖中非常重要,透視構圖的方法有很多,中西方各有不同。中國國畫中常運用到散點透視法,也叫“移動視點”,這種方法是指畫家在創作和構圖的時候,把要刻畫的物象在平面上進行合理布局,使描繪的對象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散點透視,畫家的觀看視點是一直移動的,而我們日常所看到的事物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繪畫一般采用“焦點透視”,這種透視方法,畫家構圖時是固定在一個點,畫筆如實地描繪出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圍,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不能看到,因此也沒有繪畫出來。而中國畫的透視法畫家的觀察點不受固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進行移動觀察,因此中國畫能夠表現“千里江山”的遼闊視野,但是中國的繪畫構圖比例有時也會被指出有悖常理,因此,筆者在具體創作的時候,兼顧中方的散點透視,同時又學習西方的平行透視、成角度透視、傾斜透視等透視技巧。此外,筆者還運用了色彩透視,也稱作空氣透視,用顏色的明暗程度表現物體的遠近:一般處于近處的物體色彩比較鮮明,遠處的風景人物則漸漸模糊,失去原來的顏色。
筆者的陶瓷彩繪內容豐富,有各種人物、山川樹木、小橋流水、亭臺樓閣、飛禽走獸等,作品兼具裝飾性和藝術性。
國畫創作講究透視,陶瓷彩繪更是如此。國畫是在一個平面上創作,而陶瓷彩繪則是在立體的空間里進行構圖,更加考驗作者的透視布局能力。在一個花瓶之中包含著人物、山水、樹木等內容,其布局經營上要十分講究透視性,否則畫面就不協調、不美觀??梢?,透視在陶瓷彩繪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國畫中,散點透視的例子很多,例如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它用散點透視繪畫出了長幅巨作,作品中擁有多個視點,把古代汴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人物、風景、城郭、街道、橋梁、船只等豐富多彩的物象集中在一個畫面。如果僅僅是采用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法,那么畫作只能單一地呈現出一個視點周圍的景物,而不得不將其他許多景物根據近大遠小的原則虛隱掉。如此一來,我們今天也不能像這樣詳細地了解當時汴京城人們的生活原貌。因此,傳統的中國畫并不是不采用焦點透視,它不過是在一幅畫中根據畫面的需要采用了多個焦點透視而已。例如筆者的陶瓷彩繪作品《媽祖誕生》也是按比例進行物景布置,筆者喜歡表現大空間的場面,因此將媽祖誕生的過程以故事性的方式融入作品之中,作品有山水人物,有天地宏大的空間,有亭臺樓閣,筆者不滿足于用一個焦點來束縛自己的視野,因此采用移動式的散點透視法來表現豐富多樣的場景,這種手法給筆者帶來了空間處理上的極大自由度。
筆者的作品《媽祖誕生》采用微俯的視角描繪天上的仙佛人物,遠山即高,高山往往是畫在遠處,其間再用祥云環繞加以襯托,達到俯瞰人間的視覺效果。媽祖的故事在民間是家喻戶曉的,關于媽祖的民間故事有許多傳說,其中包含了“媽祖誕生”和“窺井得符”,神話傳說往往和當地的民俗風情相結合。媽祖因庇佑出海航行的人們被稱為海上女神,她名叫林默,她的出生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的。筆者的作品《媽祖誕生》描繪這位多次救人于危難之中的“天妃”誕生時的場景。據《天后志》記載:媽祖“誕時,霞光射室,晶瑩奪目,異香氤氳?!惫P者在彩繪構圖時采用了散點透視和傾斜透視,因為陶瓷是立體的,筆者力求呈現出360°的立體畫卷,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變換觀察點,也就是視角。此外,在描繪房屋的時候,筆者采用傾斜透視法,使得畫面中的瓦房呈現出立體感,類似瓦房房頂這樣的物體所產生的斜面,既不與地面平行,又不與地面垂直,而是與地面形成了一定的夾角,繪畫這樣的斜面就要運用到傾斜透視法,房子的主體可以看作是一個長方體,在具體畫畫的時候,筆者時常會采用輔助線,如先畫出視平線、心點、天點、地點,然后再畫房屋,房屋傾斜面的兩條線分別需要經過天點和地點,了解傾斜透視的原理,我們就能營造出和諧的畫面。
筆者還創作了另外一件以媽祖傳說為主題的陶瓷彩繪作品《窺井得符》,相傳媽祖16歲的時候,偶然的一天,她與一群朋友去游玩,當她對著井水照妝時,一位神人捧著一雙銅符,后面跟著一班神仙,他們擁井而上,把銅符授給她,一起玩的小伙伴都嚇跑了,而媽祖則接過銅符。媽祖接受銅符后,神仙授以媽祖仙法,從此她“靈通變化”,法力日漸神通,以致她常能神游,騰云渡海,救急救難。筆者利用散點透視法描繪了山水和人物,按照近大遠小的原則,遠處的樹木刻畫得相對較少,近處的樹描繪得較大,用祥云環繞將山巒遮擋住,營造出空遠的藝術效果。
筆者在彩繪《媽祖誕生》和《窺井得符》這兩件作品時,并沒通過明暗的表現手法來描繪人物的位置關系,而是通過線條來表現人物立體感,通過線和線之間的前后左右位置關系來確定人的整體輪廓。因為瓶子是三維的,不是二維畫面,所以弧面的瓶與線條之間產生了更為復雜的位置關系和空間關系。這兩件作品的觀察角度都采用了俯視法,觀察的視點集中在遠處,畫面深遠,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在創作時,前景的人物刻畫得細致入微,使一眼望去的縱深感比較強,運用這種方法描繪故事性的大場景可表現出山水的氣韻。
如何把作品中的人物、樹木、山石、樓閣、云霧等各種物象組合安排在畫面中,既要美觀又要和諧,這就涉及到彩繪的構圖布局問題。構圖時一般要遵循以下幾個規律:
1.主賓。處理好主賓關系,就是要處理好畫面的主次關系。筆者作品中的主體是媽祖,因此她在畫面中占據突出位置。當然這里的主要位置不是說就是在畫面正中央,這樣顯得呆板,當然也不適合安排得太偏,這樣就不夠突出。在《窺井得符》中,媽祖居于偏左側,注重了主體與賓體的對比。其他人物雖占據的面積較大,但沒有給人以喧賓奪主之感。
2.呼應。在一件作品之中,無論是人物、山水、亭臺樓閣都互相呼應,樹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煙云要有流動迂回之勢。例如筆者的作品《媽祖誕生》中利用流水般的線條勾勒出飄動的祥云,而祥云流動的方向引導著人們的視線,使得人物與人物、人物與周圍景物也有一定的呼應關系。
3.遠近。一般作品中的物象都是表現為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近重遠淡。一般一件作品要有層次感,就要描繪出近、中、遠三個層次。若是沒有達到三個層次,那么至少也要有兩個層次。筆者的作品《窺井得符》描繪了三個層次的景物,注重畫面的遠近層次。前面的景物畫得清晰實在,中間的景物是建筑物,稍微虛化,后面的景物則幾乎虛化,遠近層次明顯。
4..疏密。一件陶瓷彩繪作品往往刻畫的內容比較豐富,因此在安排不同內容的時候要講究疏密對比,山石樹木的穿插有了疏密對比,做到“疏中密,密中疏”。那么畫面就會呈現出律動感,律動感即形式美。畫面中的山水人物若是安排得滿滿的,會讓人感到窒息。一般都會在畫面中留有空隙,做到“疏中有景,密處有韻”。筆者的一件山水花鳥作品,描繪出荷塘的景致,將濃密的水草與空白的江水形成鮮明的疏密對比,畫面留白,讓人回味無窮。
二、色彩運用
色彩搭配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在陶瓷彩繪中色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色彩可描繪出人物與景物,采用不同色彩可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合理巧妙地運用色彩,可讓陶瓷彩繪作品更具美感,有些陶瓷彩繪作品在構圖、透視、造型等方面都很好,但若是在色彩處理和運用上存在問題,這件作品就存在遺憾。
不同的色彩還可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和色彩組合能引發人的特定情緒反映。例如紅色傳達熱情,藍色、綠色則偏向寧靜。在自然世界里,當我們看到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地或是寬廣的藍色大海時,內心就會不自覺地平靜下來,這個系列色彩使人有心曠神怡的感覺。除了平靜、鎮定的功效,這些色調還能給人以深邃、舒適的感覺,就像我們整個人沉浸在微風之中。色彩所傳達的不同情緒對于陶瓷彩繪是至關重要的,或快樂、或恬靜、或激昂、或冷淡……采用恰當的色彩,會引發受眾的心理共鳴,更好地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一件陶瓷彩繪作品的主題決定了它的色彩走向,主題表現歡樂、熱烈氣氛的作品,需要選擇偏暖色調。特別是一些紅色題材作品,色彩適宜選擇暖黃或是紅色。若是主題表現的是蕭瑟冬景,色彩適宜選擇灰色調或冷色調,色彩選得對,就會事半功倍,這是因為色彩能夠通過眼球傳遞給人們。一般從事藝術創作工作的人,都十分重視色彩的運用。
由于不同色彩的屬性及其所引起的情緒和氣氛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藝術創作者要善于利用色彩表現作品。例如筆者利用暖色描繪了《媽祖誕生》這件作品,暖色調給人以溫暖、熱情、溫馨、喜慶等感覺,這樣濃烈、艷麗的顏色搭配,給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生活增添了一抹喜慶的色彩,也讓作品更具故事性與民俗性。這些艷麗、純正的色彩使得色彩更加絢爛,給人以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對各種顏色合理搭配之后,作品體現出裝飾韻味。筆者利用冷色調描繪《荷塘夜色》,釉色瑩潤,畫面清新淡雅,大面積的荷葉采用綠色,些許荷花呈淡粉色??傮w而言,冷色調占大多數,各種顏色之間不同程度的相互調和,作品呈現出和諧之感。
我們在彩繪創作中,不僅要處理好顏色與造型的關系,更要處理好色彩與主題內容的關系,即色彩的搭配和運用要為主題思想服務,才能達到以色寫神、以形寫神,使形、色、神高度融合,以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陶瓷彩繪如同立體的國畫,喜歡用對比強烈的原色。因此陶瓷彩繪的色彩運用,很多時候是借鑒了中國畫的色彩。例如,我們現在看到的諸多青綠山水題材的陶瓷彩繪借鑒了唐宋時期的國畫,用大片的綠色、青色畫成,用金色勾勒輪廓,涂染天和水,山間云霧采用白色堆染,描繪秋景時用朱砂點出一片片紅色的楓葉,青山、綠水、白云、紅葉,形成強烈的對比,色彩搭配十分養眼,畫面富有感染力。
陶瓷彩繪的色彩運用具有手藝人的主觀色彩,甚至拋棄了描繪對象本身的顏色。比如竹子,自然色彩是綠色的,而傳統國畫中竹子卻是黑色的,甚至還有紅色的竹子,例如蘇東坡就用朱砂畫竹稱為朱竹。他畫的竹子具有文人風骨,極有藝術魅力。這時人們不會去計較竹子是不是原本的綠色,這種設色完全是畫家感情的傾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筆者的陶瓷彩繪作品中也時常不考慮物象原本的色彩,顏色不過是一種輔助,只要能夠達到藝術效果,就是對的顏色。色彩還會帶給人們前后、大小的感覺,實際上這是一種視錯覺現象,一般而言,暖色、純色高明度色會有膨脹和擴張的感覺;相反的,冷色、低明度色會給人以收縮的感覺,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穿黑色的衣服更顯瘦。在陶瓷彩繪的時候,利用色彩的這種性質可以描繪出畫面的空間感覺。
色彩的運用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根據畫面來決定,例如有時候水和天一般不著色,借用畫面的空白來表現一望無際的天空和江海。古人曾“以素為云,借地為雪”,這也是留白的作用,雖然不描繪天和水,卻能表現云水的存在。筆者的一些作品就是這樣,大面積留白,這時候不畫勝過有畫,因白瓷本身顏色就是白的,大面積留白,與畫面中的其他顏色相輔相成、互相成就,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
三、總結
中國陶瓷彩繪善于刻畫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名人軼事,通過表現豐富故事的情節,賦予作品文化內涵,這類講求豐富情節的作品,用單視點是不能完成的。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巧手,把陶瓷與民間傳說結合起來,誕生了許多精美絕倫的藝術品。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通過構圖與色彩的運用,使得作品更加形神兼備。
參考文獻:
[1]王小窕.中西方傳統繪畫中的透視法比較[J].美與時代(中),2016(02):14-15.
[2]吳鵬,昊馮彬.淺談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法則[J].景德鎮陶瓷,2012,23(05):26.
作者簡介:
方麗華,1988年11月出生于德化。全國陶瓷行業技術能手、福建省陶瓷藝術大師、國家一級高級技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師、德化技能大師、中華傳統工藝美術大師、非遺技藝傳承師。2007年起在戴云人家陶瓷裝飾畫社跟陳行一大師學習陶瓷彩繪。作品《國色天香》獲“中國民族民間工藝品、旅游品、禮品博覽會”金獎;《唯有牡丹真國色》獲中國“文博杯”銀獎;《合美》在第七屆“大地獎”陶瓷作品大賽中榮獲金獎;在福建省第三屆“閩藝杯”陶瓷藝術創意設計大賽《五福臨門》中獲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