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我國近十年完成防沙治沙2.82億畝
6月17日是第28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今年我國確定的主題是“攜手防治荒漠化,共建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封禁保護沙化土地2658萬畝,全國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我國國際濕地城市數量全球第一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最新消息,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近日揭曉,全球共25個城市獲此稱號,我國合肥、濟寧、梁平、南昌、盤錦、武漢、鹽城7個城市入選。早在2018年,我國就有6個城市——哈爾濱、海口、銀川、常德、常熟、東營被評為首批國際濕地城市并授牌。截至目前,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中,我國占13個,數量位居第一。
《物流園區碳中和指南》首次發布
6月17日,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供應鏈專委會發布了由京東物流、施耐德電氣、聯合利華、京東產發共同編寫的《物流園區碳中和指南》。這一指南是率先響應國家“3060”雙碳目標的減污降碳實踐報告。該指南面向物流園區,給出了物流園區實現碳中和的關鍵路徑及參考解決方案,為物流園區乃至整個物流行業的高質量、綠色化發展提供了現實指導。
國內首個居民用電“碳普惠”應用上線
6月13日,由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和深圳排放權交易所聯合打造的國內首個居民低碳用電“碳普惠”應用,在“南網在線”APP和“95598”小程序上線,深圳市民均可查詢使用。該應用涉及的科學衡量居民家庭用電減排量的方法學(包括計算方法和公式),屬于全國首創。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聯合深圳排放權交易所參考國際通用準則,基于居民每日的精準用電數據,制定了這一方法學。
東莞市橫瀝開出首張“噪聲罰單”
6月25日凌晨,東莞市生態環境局橫瀝分局執法人員向噪聲超標企業開出首張“噪聲罰單”,要求企業進行整改。該企業位于工業與居民混合區,夜間噪聲限制要求是50分貝,這家企業噪聲超過了66分貝。執法人員立即要求企業整改,并根據新噪聲法規定,對其處以2-20萬元的行政處罰。如果噪聲持續超標,情節嚴重的,將責令停業、關閉。
新政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印發
近日,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對當前至2035年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作出統籌謀劃部署。《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在深入評估氣候變化影響風險、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及挑戰機遇的基礎上,提出新階段下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進一步明確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重點領域、區域格局和保障措施。
《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
6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加快完善家用電器和照明產品等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促進節能空調、冰箱、熱水器、高效照明產品、可降解材料制品、低VOCs油墨等綠色節能輕工產品消費。引導企業通過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等方式增強綠色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完善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加大綠色低碳產品采購力度。
《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細則》印發
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生態環境部貫徹落實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實施細則》,明確生態環境領域支撐經濟平穩運行五項重點舉措。一是推進重大工程實施,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中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和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等生態環境領域重大工程項目。二是強化環評服務保障,指導地方生態環境部門持續深化環評“放管服”改革。三是創新惠企紓困舉措,優化調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部分管理要求。四是優化環境監管方式,深入摸排各類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在經濟下行壓力下環保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和政策需求,助企紓困解難。五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進生態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儲備庫、國家氣候投融資重點項目庫建設。
《江蘇省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印發
近日,江蘇省出臺《促進綠色消費實施方案》,加快推動快遞業綠色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綠色配送,全面推進過度包裝治理,嚴格貫徹落實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國家標準,提升商品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循環化水平。深化快遞包裝綠色產品認證推進工作,引導企業優先選購使用獲得綠色認證的快遞包裝產品,鼓勵使用商品和物流一體化包裝,大幅減少物流環節二次包裝,到2025年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99%以上。鼓勵選擇可循環、可復用快遞包裝,健全快遞包裝投放回收機制和配套設施。
《碳管理體系 要求》發布
近日,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正式發布《碳管理體系 要求》團體標準。標準以生命周期碳管理為理念,對各類組織開展碳管理活動、提升碳管理績效提出了規范性要求,并在組織、產品或服務、項目、活動等不同維度,指引建立系統、全面、有效的碳管理體系。標準還鼓勵組織通過碳信息披露,引導公眾共同參與碳管理,關注從消費端促進碳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