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著名畫家及其繪畫作品進行欣賞及研究,有助于自身繪畫知識和能力的增強。對當代工筆人物畫家何家英及其作品《舞之憩》進行分析,分析《舞之憩》的藝術手法、思想內涵及表現形式,探究何家英對傳統工筆人物畫技法的繼承及對西方繪畫藝術的借鑒與創新。
關鍵詞:何家英;繪畫作品;《舞之憩》;藝術表現
本文結合當今時代背景,研究作品《舞之憩》中所蘊含的繪畫思想及藝術手法,通過閱讀相關文獻及欣賞何家英的作品,分析何家英在作品《舞之憩》的創作中,是如何把握并表現中西繪畫思想結合的。何家英作為當代工筆人物畫家的杰出代表,作品融入了傳統美術、現代元素及個人技法的同時,保留了工筆人物畫的精髓,秉承中西相融的理念。筆者認為,其繪畫作品對于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與研究意義。
一、何家英創作《舞之憩》的背景
1988年,31歲的何家英創作了一幅對青春解讀的作品——《酸葡萄》,此幅作品參加了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首屆全國大展,并一舉奪得金叉大獎。畫中描繪的是的幾名青年女性在葡萄架下的場景,采用合圍性的構圖方式。18年后,年近不惑的何家英源于對青春的情懷,用畫家的思想與筆墨創作了富有生活化和藝術感的作品《舞之憩》。
由于《美術》雜志打算舉辦一個現實主義的畫展,于是何家英開始搜集素材創作。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時任中央芭蕾舞團副團長的馮英給他看了一些她們團跳芭蕾舞時的照片,他看到有張照片是馮英在身上系著件毛衣,正低著頭縫鞋,這一形象給何家英感觸特別深,他決定去中央芭蕾舞團“撈”一把。于是他帶著相機去舞團尋找素材,可惜的是沒調好焦,照片幾乎不能用,后來又想辦法通過天津政協委員帶著他去天津的芭蕾舞團,深入觀察,搜集充足的素材。這才有了后來的《舞之憩》。
二、何家英繪畫作品《舞之憩》的藝術表現
(一)生活化的題材
何家英的創作多以女性形象為表現對象,所以他更多關注與接觸的都是女性群體。青年時期的何家英就從校園生活與日常生活中尋找創作素材,也正是從跳芭蕾舞的照片中汲取了靈感,何家英才創作出《舞之憩》這樣的作品。對于何家英而言,舞蹈是一個完全不了解的領域,一種不熟悉的藝術形式。關于戲劇題材的表現,他反對刻畫正在表演的狀態,覺得是別人創造的東西,屬于另一門類的藝術,不需要畫家去重復,畫家要尋找的是生活,真切、實在的東西;生活要靠自己去發現,于是他選擇了最容易被大眾所忽視、最平常也最真實的臺下生活。關于芭蕾舞題材,他覺得平時人們看到芭蕾舞的狀態,都是正在表演中的芭蕾,或在練功房具有動感的狀態,但人們很少看到一個芭蕾舞演員偏靜的狀態,比如她在縫鞋,在休息,這是一種生活。在和她們有了接觸后,何家英對她們的平常狀態、生活也有所了解,了解到芭蕾舞在排練過程中是非常辛苦的,經過不斷重復的訓練后身體非常累,這使何家英感觸特別深。
于是他抓住了一個舞間休憩的場景去觀察她們,發現休息時她們的雙眼發呆,但腿和腳仍不放松;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個小針線包,縫鞋對于她們而言是很平常的事。每人都有專用水杯,有像奶嘴一樣的,也有礦泉水,還有放著茶葉末的大杯子,有個小姑娘就用寬口大杯喝水,這種粗放與芭蕾舞的典雅形成對比,這種對比描繪在畫面中很有意思。
何家英發現了這些細節并抓住其特點,把搜集到的素材,按自己的理想構圖,重新組合成這樣一幅畫面:一個手拿針線正在低頭細致地縫補磨爛了的舞鞋但雙腳仍保持緊繃狀態的女演員,一個取出寬口水杯近乎貪婪地大口喝水的女演員,還有旁邊目光呆滯但繃直的腳背表現她仍處于訓練狀態的女演員。縫補鞋子的女子手臂纖細有力,牽引針線的蘭花指仿佛還在向畫面左上方延伸,隨意盤起的發髻和額頭鬢角處散下來烏黑的發絲,仿佛在向人們訴說剛剛訓練時認真的樣子。
(二)形式感的構圖
構圖,在謝赫提出的中國畫論“六法”中被叫作“經營位置”。《舞之憩》在經營位置上,沒有采用中國傳統散點透視的構圖方式,而是將中西方構圖相結合,即將散點透視與焦點透視結合。這樣既可以表現出前后的空間感,也不會丟失中國畫本來的意味。
每張畫面必須有一個中心點,即畫眼。《舞之憩》中有三個人物,何家英把縫鞋的女舞蹈演員放在了主要的位置,畫面中心就是這位手拿針線、低頭縫鞋的女性,這個畫眼與另外兩個人形成一豎一斜的構成形式,使得畫面主次分明。這種形式不但將前后的空間感很好地體現了出來,而且還豐富了畫面。
在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中,只有在壁畫上存在和真人同等高度的人物,何家英打破這一觀念,用有力的線條來勾勒,鋪滿整張畫面,以獨特的美感設計畫面,對當代女性人物創作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新。在人物造型上,作為現代畫家,不再按傳統意象造型,繪制人物時將西方素描寫實性融入其中,著重刻畫人物形象及特點。對待傳統,何家英追求晉唐風范的雄渾雅致、充盈高逸;對待西方,不盲目接受名目繁多的“主義”和“觀念”,而是深入地理解和提煉,慎重地吸收和借鑒。
(三)淡雅的設色
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指出:“設色須淡而能深沉,艷而能清雅,濃而能古厚,自然不落淺薄、重濁、火氣、俗氣矣。”這里他提出的是中國畫用色的“雅俗”問題。色彩明快艷麗是工筆畫的特色,但明快艷麗的色彩也易于流于浮艷甜俗。
首先,《舞之憩》在色彩運用上,采用中國傳統設色方式,層層疊加,多次渲染,淡而明快。人物著色上,何家英在結構素描基礎上進行填充和染色,將畫面中主要人物和一次要人物的練功服定為黑色,另一次要人物用淡粉色和紫色作對比,畫面中點綴以少量的綠色作為補色,幾種顏色相互搭配,使色彩漂亮而典雅。三個人物的膚色和后面墻的顏色是相近色,人與物之間相互映襯,畫面協調而統一。何家英將整個畫面的顏色基調定為輕薄的暖色調,顯得整張畫面既穩重又典雅。
其次,在刻畫人物神態表情時,何家英參考了法國19世紀時的一張畫《垛草》:草地上農民在休息,丈夫躺在草地上睡覺,妻子完全攤在地上,兩個腿直直的,眼睛是失神的。這種狀態何家英深有體會,上學時畫一上午畫,中午吃飯的時候,累得眼睛對不上焦,始終眼睛不去看人。《舞之憩》中最右側人物的神態是失神的,是完全放松的狀態,她的眼睛是不對焦不聚焦的,這是何家英特意表現的形象特征。何家英將這種人物神態極度渲染,完美地描繪了芭蕾舞演員的生活,塑造了真實的人物形象。
最后,要說一下這幅作品的小缺憾,主體人物后的窗戶在設色上有些搶眼,逆光太強,對人物形象的凸顯有些干擾。何家英再拿出來觀賞時也覺得畫得太實,幾條線示意到了就行。但無論如何,畫面整體作品色彩淡雅性與飛揚的青春形成強烈對比,再加上動靜結合的變化,使整張畫面的節奏感變得很強,作品相當飽滿,畫面既含情感,又具格調。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傳席這樣評價何家英:“在工筆畫界里何家英是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他的畫格調很高。”
三、何家英繪畫作品《舞之憩》的形式語言
(一)中西融合的繪畫藝術
何家英提出了“衡中西以相融”“權工寫以相合”的觀點。現代工筆人物畫與古代工筆人物畫不僅在內容上有很大區別,在形式上也產生了很大的改變。在何家英作品中,“中西融合”是非常顯著的一個特點,這一融合是指將中國古代傳統與西方傳統相結合。它不是簡單將二者結合在一起,更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繪畫形式,而是找到中西結合可行的一個點,從語言到思想到表現再到精神的高度的融合。
《舞之憩》這幅作品在構圖上吸收中國傳統觀念,畫面中突出主題和人物,創造出淡雅朦朧的空間關系。造型上保留并改善中國傳統繪畫造型特點,吸收西方繪畫寫實造型方式,精確刻畫人物造型。色彩方面,體現了清新雅致的風格,人物形象清新艷麗。中國繪畫不注重光影,而西方繪畫除描繪物體本身固有色外,注重表現光影和環境色。何家英作品受西方色彩觀影響,在保留中國畫本身特質的基礎上,吸收并借鑒西方繪畫對色彩的應用,將西方對固有色的認識及冷暖色調變化,轉變成通過國畫方式的渲染使畫面籠罩在一定色彩之中,使畫面統一和諧,賦予畫面真實性和現代感。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保留中國傳統的骨法用筆,從三個女性的形象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既有傳統繪畫以線造型的審美特征,又加入了人體比例、結構、五官等西方繪畫觀念,刻畫人物真實細致的臉、手以及場景等空間位置,作品體現了一種中西相融、具有創新形式的藝術美感。
在作品中,何家英將西方的人體結構理論與透視關系運用到畫面中。當我們看到何家英作品時,一眼便能認出是當代畫家繪制的工筆人物。可以這樣說,何家英是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第一人,開創了從傳統到現代工筆人物畫的先河。何家英的作品在融入了傳統美術、現代元素及個人技法的同時,保留了工筆人物畫的精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引入油畫的設色特點及繪畫技法,為中國工筆人物畫提供了新的繪畫思想和創作理念。
(二)以真傳美的人文精神
優秀的作品是有生命、有靈魂、有思想的。何家英在人文精神思想方面注入了方興未艾的能量,他善于表現各類女性形象,用獨特的藝術語言,表現新時代女性獨具的品質。如《酸葡萄》表現幾個美麗時尚的城市女青年,《秋冥》描繪一個席地而坐進入冥想狀態的溫婉女性,《舞之憩》展現了清純優雅的芭蕾舞女演員形象,既能帶觀者看到幕后一角,又能讓觀者通過畫作進行沉浸思考。從畢業作品《海田歸》中就可以看出,何家英特別注重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注重對心靈的表現和人性的關注,反對用傳統的眼光看待現代女性,往往對畫中的人物帶有獨特的情感。
《舞之憩》與《酸葡萄》的創作相隔18年,不同的年紀有著不同的心境,對于何家英來說,自己對青春的定義和對美的追求也發生了變化。《舞之憩》中的女孩們,在最好的歲月把青春獻給了練功房,幾小時的旋轉跳躍后,迎來短暫的休憩,你拿出針線仔細縫補磨爛的舞鞋,我取出寬口水杯,近乎貪婪地大口地補充著失掉的水分,繃直的腳背保持著舞蹈的狀態,渙散的眼神訴說出疲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女孩們看似在一種極為安靜的狀態下休憩,觀眾卻能從每個細節和神情中,感受到躍動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激情,感受到她們用青春去追逐夢想的堅定。
從多幅作品中可以看到,何家英描繪的女性在各自的環境中流露并綻放自己獨特的美,是屬于新時代、屬于她們這個年齡的美。從筆者的視角來看,何家英始終保持著獨特的創造能力和發現生活中細微之處的眼光,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充滿獨立的思想、情感、格調和人文精神。讀他的畫,令人不禁置身其中,仿佛自己就在畫的中央,是畫中一員,這也是筆者喜歡《舞之憩》的原因。觀者能從每個細節和神情中,感受到躍動的生命力和青春的激情,感受到她們用青春去追逐夢想的堅定。
四、結語
針對畫家某一作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可以學習作品中所運用的繪畫技巧,還能深層解讀作品所蘊含的美學思想及畫家所賦予的特殊情感。何家英作為當代工筆畫家的代表,不僅給觀者帶來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更多的是對作品賦予了深刻的思想情感。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對何家英作品《舞之憩》的創作背景、藝術表現手法及其形式語言的分析與解讀。
對于中國工筆人物畫而言,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是一種創新,他創造性地借鑒了中國傳統工筆畫與西方繪畫的表現技法,再結合當代人的美學觀念,創作出大量具有當今時代特性的作品。研究《舞之憩》的創作歷程及其美學思想,不僅對當代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歷程有著引領和促進的作用,而且對今后的研究學習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俊峰.淺談中國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歷史[J].大舞臺,2011(12):124-125.
[2]張惠漫.談何家英的工筆人物畫理論[J].藝術評論,2012(1):113-115.
[3]何家英.繪事履痕:上:何家英自述[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5(5):18-21.
[4]潘天壽.聽天閣畫談隨筆[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5]商萼.二十世紀中國人物畫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6]顧迎慶.中國人物畫造型研究:當代工筆人物畫的思考[D].北京:中國美術學院,2010.
[7]汪佳悅.化真為美:何家英工筆人物畫作品審美研究[J].藝術品鑒,2021(30):39-40.
[8]張楠.中國當代工筆人物畫的傳承與創新:以何家英的作品為例[J].古今文創,2020(20):63-64.
[9]牛慧敏.何家英工筆人物畫中女性形象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2.
[10]何家英.衡中西以相融[J].書畫世界,2010(1):29-34.
[11]李峰.中國畫構圖法則[M].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5.
[12]潘天壽.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梁杉,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