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隨著中非合作的深化,我國對非傳播工作本土化推進的趨勢不斷加強,以貼近非洲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需求,實現精準傳播的目標。針對中非合作和非洲發展實際,我國對非傳播以詮釋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文化內涵為核心內容,尤其在建黨百年之際通過講述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經驗和中國貢獻,滿足了非洲民眾深入了解中國的愿望。對非傳播路徑在多元主體參與和多語言傳播助力下不斷拓寬,企業、智庫和高校的作用持續提升,并且得到非洲伙伴的呼應與合作。同時,我國將對內講好非洲故事作為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力支撐,促進良好的話語互動和循環。未來,我國對非傳播還需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布局,進一步推動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鞏固中非友誼,促成中非合作話語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 對非傳播 精準傳播 中非合作 達喀爾行動計劃 本土化
非洲國家在我國外交全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成功舉行,會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達喀爾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等重要文件,為中非關系的高質量發展繪制了新的路線圖。當前,國際格局加速演變,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變世界,我國對非傳播工作需進一步提升效能,持續推動溝通、深化理解,助推中非友誼美好愿景的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國際傳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①近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和有關部門的正確指導下,在各參與主體的積極努力下,我國對非傳播工作呈現出了本土化發展的趨勢,以詮釋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文化內涵為核心內容,以多元主體和多語言傳播為路徑,講好中國故事與講好非洲故事密切結合,反映非洲愿望,貼近非洲訴求,促進了中非合作內涵的豐富提升。
一、對非傳播本土化的核心內容:詮釋中國發展道路和中國文化內涵
在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的非洲晴雨表(Afrobarometer)調查當中,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模式在非洲民眾眼中是最有吸引力的發展模式之一,中國的影響力及對世界的貢獻也得到了大量民眾的認可。②這反映出非洲民眾對中國發展道路的肯定,也反映出他們對本國及世界發展問題的高度關注,而這種關注正是非洲各階層深入了解中國的原因所在。中國為什么能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的優越性到底體現在哪些方面?如何借鑒中國經驗?事實上,非洲各階層人士對華認知存在很大缺口,了解中國的愿望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要強烈。所以,詮釋好講述好中國發展道路是對非傳播本土化的核心內容。
詮釋好講述好中國發展道路首先要講述好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③從政治、經濟、治理、文化、教育等多個角度,用多種方式講述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從而帶動對中國發展道路的全面詮釋,符合對非傳播本土化的需求。近年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書籍多語種版本的傳播,滿足了非洲國家部分精英和民眾的求知欲,解答了他們的問題,其中關于經濟改革、脫貧攻堅、環境治理、經貿交流等貼近中非合作的論述尤其受到非洲政界和知識界的關注。但書籍在非洲普通民眾中的傳播仍然十分有限,通過更直觀、更近距離、更貼近百姓民生的方式講述好中國共產黨故事和中國發展故事勢在必行。
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我國各大媒體和社會各界開展的宣傳活動,無論從規模、形式上,還是從深度、內涵上,都進一步貼近了非洲了解中國的需求。我國駐非使節紛紛在所在國主流媒體上發表文章,或介紹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與成功經驗,或宣介中國民主理念與實踐,或講述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50年來為世界和平發展和全球治理作出的重要貢獻,從不同角度講述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最大執政黨的能力建設、經驗積累和卓越貢獻。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制作的多語種六集大型外宣紀錄片《活力密碼》重在感性敘事,從數十個普通人物的視角展現波瀾壯闊的大歷史。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斯瓦希里語、豪薩語、法語等頻道的對非節目,充分結合了中非團結抗疫和對2021年中非合作論壇達喀爾會議的宣傳工作,進一步讓非洲民眾看到了中國共產黨執政成效與中非合作成效之間的關聯性。電視劇《山海情》法語版在塞內加爾、加蓬、剛果(金)等國播出,講述了中國扶貧創造的奇跡。⑤北京廣播電視臺制作的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為了更好地貼近非洲本土受眾訴求,深入尼日利亞、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科特迪瓦、加蓬等多國調研,在四達時代非洲數字電視及互聯網視頻平臺播放,覆蓋了東非、西非、南部非洲32個國家的數字電視用戶和手機用戶。⑥該紀錄片通過講述平民故事,建構新時代北京形象,從城市與普通人的角度,展現了中國發展的歷史變遷。
中國文化對非傳播則是詮釋好講述好中國發展道路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解讀,對當下中國文化現代性的呈現,能夠為非洲民眾了解中國模式、中共黨史提供人文視角,展現支撐中國發展的文化自信,同時也展現出對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理念的踐行。非洲民眾了解中國文化的主要渠道是在非洲落地的中國廣播電視節目、孔子學院平臺、中國影視大篷車等,傳播渠道相對有限。非洲學界和青年知識群體也一直呼吁,應加大貼合非洲本土國情的中國文化讀物的出版和推廣,突破受眾覆蓋面的局限性。針對這一問題,我國各界也正在做出積極努力。2021年,中非學者合作出版的《斯瓦希里語講中國文化》《阿姆哈拉語講中國文化》標志著我國對非文化傳播取得的語種覆蓋突破,后者更是填補了中國文化對非傳播中的一個重要語言空白區,第一次把非洲之角(非洲東北部覆蓋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等國的區域)數量過億的阿姆哈拉語使用者納入了關注視野,這意味著中國文化對非傳播加快了本土化的節奏。2022年4月,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首屆中非文明對話大會”則通過搭建學術界、企業界、青年代表和外交界的交叉視角對話平臺,展現了智庫在對非文化傳播中的作用,彰顯了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特質和平等對話的意愿。⑦
總之,不論是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中國故事,還是詮釋中國文化精髓,都是未來對非傳播需要長期堅持的重要內容。只有同歷史與文化積淀緊密結合,才能真正回應非洲民眾了解中國的需求,提升對非傳播的質量,豐富對非傳播的內涵。為此,必須充分發揮好多元主體作用,落實精準傳播理念。
二、對非傳播本土化的路徑:多主體對接,多語言傳播
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會議以來,以官方媒體為主的單一傳播方式逐步被多維度的傳播方式取代。這不僅要歸功于信息技術對國家傳播能力的貢獻,也要歸功于傳播主體的日益多元化。不同主體之間的對接和交互影響是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新華社、中國國際電視等主流媒體不斷深耕對非傳播,后者近年來也不斷深化本土化發展戰略,在非洲建立其傳播網絡。⑧我國企業、智庫和高校在對非傳播中的角色目標也日益鮮明。
我國在非企業身居中非合作和中國在非國家形象構建的第一線。近年來,我國企業對自身扮演傳播角色的認知逐漸深刻,傳播主動性明顯提升。中國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礦產開發、農業水利等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本身就發揮著良好的傳播效果,而在教育援助、青年培訓、技術分享、當地民生等領域做出的努力和相關的宣傳力度也比以往有所增加。例如,四達時代的“萬村通”項目幫助非洲民眾享受到數字電視服務,華為“未來種子”項目為非洲本土培養技術人才,中鐵十八局集團在建設馬達加斯加9號國道項目時堅持“綠色施工”,此類案例都傳遞了中非合作關注非洲本土需求的理念。未來,在非企業的傳播能力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智庫、研究機構和高校學術交流活動已然成為我國對非傳播的重要通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雖然影響了線下的人員往來,但卻激發出中非線上互動的活力。中國非洲研究院、浙江師范大學、北京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云南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組織的中非學術交流活動成為疫情之下的獨特風景線。這些活動深入解讀中國政策,密切了知識精英層面和青年層面的對話,帶動了中國經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的傳播和友非話語的傳播。除了上文提到的“首屆中非文明對話大會”,中國非洲研究院2021年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講壇: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和“首屆非洲留學生論壇”等都是傳播目標精準、傳播效果突出的案例。
此外,非洲傳播主體的呼應和配合作用也不容忽視,其在中非聯合話語輸出中的角色舉足輕重,為我國對非傳播的高質量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非洲媒體客觀報道中國道路,肯定中國成就;友華非洲人士在社交網絡上組建中國文化討論小組,營造知華友華氛圍;非洲學者加入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輸出中非聯合學術話語;在華非洲留學生青年群體和非洲本土中文教師隊伍不斷成長,為中非話語聯合傳播注入新的力量。這些現象既是我國對非本土化傳播成效的體現,也是我國對外傳播體系的重要外延。
在多元主體對接非洲本土進行傳播的同時,我國國家語言能力的提升正在成為受眾精準化的重要支撐。英語、法語、葡萄牙語和阿拉伯語是非洲國家的官方語言,但是非洲民眾掌握官方語言的比例高低不一,語言生態非常復雜。根據法語國家與地區國際組織(OIF)的統計數據,以法語為官方語言的西非國家當中,貝寧能夠使用法語讀寫的人口僅為33%,布基納法索為24%,科特迪瓦為33%,幾內亞為25%,馬里為17%,尼日爾為13%,塞內加爾為26%,多哥為40%。⑨非洲使用人口較多、具有跨民族交際功能的本土語言,如斯瓦希里語(2022年2月非盟第35屆首腦會議正式將斯瓦希里語定為非盟工作語言)、豪薩語、阿姆哈拉語、沃洛夫語、富拉尼語、馬達加斯加語、科薩語、祖魯語等,在日常交流、信息傳播、認知建構當中都扮演著不容小視的作用,但卻往往為外界所忽視。基于對非洲本土實際情況的研判,我國對非傳播近年來逐步重視多語傳播能力建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非洲落地的節目中嘗試使用本土語言,如塞內加爾的沃洛夫語等。我國駐非使館和文化傳播機構也開始使用本土語言在社交平臺和當地媒體上傳播信息。我國駐馬達加斯加大使館的社交平臺時常使用馬達加斯加語發布資訊,得到當地民眾極大的關注。2021年,《達喀爾行動計劃》專門就語言問題進行了規劃,提出雙方將繼續支持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在非洲發展。中方歡迎非洲各國將中文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通過多種方式進一步支持非洲各國開展中文教育。中方將進一步在華開展非洲語種教育和培訓,培養熟練使用非洲語種人才。這也將為我國對非傳播提供更為堅實的人才支撐。
三、對非傳播本土化的依托:講好非洲故事
傳播是多向的、互動的。了解非洲,才能貼近非洲;講好非洲故事,構建知非友非、傳播非洲文化的中國形象,才能更好地為我國對非傳播本土化提供人文依托。無論是在中國國內,還是在非洲本土,講好非洲故事本身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部分。就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而言,雖然傳播的對象、區域和目標存在區別,但作為對內傳播對象的中國民眾本身也是對外傳播的主體之一,在華生活的外國人同時是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的對象,網絡信息和話語的互動使得對內傳播具有不可忽視的對外傳播效應。有學者指出,中國媒體如何對內講好非洲故事,關乎中國公眾對國家對非外交的理解與支持,也關乎中國人在非的言談舉止、行為規范。正向的、全面的國內涉非輿情,對于中非合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⑩
講好非洲故事意味著公正客觀地介紹非洲的歷史和現實,闡述非洲文化內涵和表達形式,破除對非刻板印象,建立正確的人文交流觀,進而推進友好的話語互動。近年來,國內各大媒體持續報道中非合作以及非洲各國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等領域取得的成就,對國內外話語循環發揮著正面積極的作用。僅以《中國婦女報》“環球女界”版面為例,數年來關于非洲當代女性連續不斷的報道既展現了非洲國家在性別平等領域取得的成績,又展示了非洲女性為非洲發展和世界發展做出的貢獻。這也呼應了《達喀爾行動計劃》加強中非關于性別平等和婦女賦權問題交流合作的目標。高校是講好非洲故事的重要主體,上文提及的各大高校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非洲知識普及、非洲研究學術成果產出、人才培養方面成果顯著。作為非洲本土語言人才培養重鎮的北京外國語大學于2020年、2021年兩次舉辦非洲語言文化國際研討會,并創辦集刊《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推動非洲語言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得到了非洲十余個國家學者的積極響應,在非洲學界引起反響。
講好非洲故事體現了對內傳播和對外傳播的有機統一,不僅從議題設置、知識普及、受眾覆蓋等角度支撐我國對非傳播工作的本土化,還從理念傳遞、內涵深化、站位提升的角度豐富著我國對非傳播工作的維度。講好非洲故事是我國對“國家不論大小一律平等”和“文明互鑒”理念的真誠踐行。2018年6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1通過傳播非洲文化,講好非洲發展故事,突出并宣傳我國對非傳播工作的本土化方向,從而進一步展現我國為構建和諧共處的國際社會氛圍所作出的努力。加大對中國講述非洲故事這一行動本身的宣傳,將會讓非洲人民和關注非洲問題的其他國家知識精英和民眾認識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層面,中國都在積極促進非洲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促進非洲文化國際傳播力的提升,促進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平等合作質量的提升與內涵的豐富。
四、結語
我國對非傳播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不斷加強,努力貼近非洲本土,借力于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實現針對不同受眾的精準化傳播,與中非合作的本土化發展相輔相成。中非合作的本土化是中非合作的社會化過程,其理想的狀態是能夠關注非洲社會需求,包容和惠及非洲社會和民眾,融入并獲得非洲社會民眾的認可。12中非合作的這一理想狀態也是我國對非傳播應努力實現的狀態。我國作為非洲的戰略合作伙伴,在傳播工作中進一步突出本土化導向,有助于從民心、情感、人文方面鞏固中非友誼,共建中非合作話語體系。
本文系國家語委“十三五”科研規劃2020年度重點項目“非洲國家語言狀況與語言政策研究”(項目編號:ZDI135-1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在非洲的海外形象傳播體系構建研究”(項目編號:2022ZX0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洪峰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非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注釋」
①《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2021年6月1日。
②兩次調查內容詳見:Afrobarometer. Chinas growing presence in Africa wins largely positive popular reviews. 24 October 2016,https://afrobarometer.org/ 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Dispatches/ab_r6_dispatchno122_perceptions_ of_china_in_africa1.pdf;Afrobarometer: Africans regard Chinas influence as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but slipping. 17 November 2020,https://afrobarometer. org/publications/ad407-africans-regard-chinas-influence-significant-andpositive-slipping.
③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0-11頁。
④The CPC Way: The Original Aspiration,CGTN, https://news.cgtn.com/ news/2021-08-26/-The-CPC-Way-The-Original-Aspiration-1328hQd4ltS/index. html,2021-8-26.
⑤《〈山海情〉(法語版)在塞內加爾播出》,北青網,https://t.ynet.cn/ baijia/31845546.html,2021年12月7日。
⑥《100集英法葡語〈中國夢365個故事〉微紀錄片登陸非洲》,新浪網,http:// k.sina.com.cn/article_3215951873_bfaf8801040019vk0.html,2021年12月29日。
⑦《首屆中非文明對話大會成功舉行》, 中國非洲研究院,http://cai.cssn.cn/ gonggao/202204/t20220411_5402923.shtml,2022年4月11日。
⑧王戈菲:《關于境內媒體對外傳播能力的一些思考——從CGTN看對外傳播能力建設》,《科幻畫報》2019年第6期,第59頁。
⑨La langue fran?aise dans le monde 2015-2018, OIF, February 2020.
⑩張艷秋、張耀蘭:《民心相通的媒體路徑與建構——對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考》,《對外傳播》2017年第4期,第9頁。
11《弘揚“上海精神” 構建命運共同體——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講話》,中央黨校官網,https://www.ccps.gov.cn/xxsxk/ zyls/201812/t20181216_125696.shtml,2018年6月11日。
12周玉淵:《開放包容的中非合作與中非關系的前景——以中非合作論壇為主線》,《外交評論》2021年第3期,第6頁。
責編:荊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