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雕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繁多、流派紛呈,有“四大木雕”之說,即莆田木雕、東陽木雕、黃楊木雕和潮州金漆木雕。其在技法和用材上有著明顯的地域特征,各具特色。若說木頭同人一般也有德行的話,那么小葉黃楊木雕給人的感覺一定是“閑”、是“逸”、是“細”、是“簡”。
都說人的氣質是天生的,木頭也是,這大抵得益于黃楊木本就身量小(這里的黃楊木指小葉黃楊)、木質韌,打磨拋光之后,其木質紋理清亮、色澤雅致。蘇東坡曾說:“黃楊生石上,堅瘦紋如綺。”黃楊木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種氣質,讓人不經意間就被它的獨特韻味所吸引。因此,匠人們在對黃楊木的重新塑造及雕刻上,其手法力求精細和考究。筆者以為,這正是對黃楊木的尊重和順應。《閑情偶寄》里說道:“黃楊每歲一寸,不溢分毫,至閏年反縮一寸,是天限之命也。植此宜生憐憫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樹。天不使高,強爭無益,故守困厄為當然。冬不改柯, 夏不易葉,其素行原如是也。”大意是說,這黃楊木長得緩慢,每年就長一寸,到了閏年,不似其他樹木多長一寸,它既不長,反而縮短。于是,李漁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知命樹”,說它是安于天命,不心生怨懟,也不強爭,更不萎靡,只是照樣生長,把枝葉長得密實,把內里長得堅韌。所以,李漁又說了,若蓮是花中君子,那黃楊就是樹中君子。的確,它渾身上下都充滿著君子之風。
比起海南(越南)黃花梨、印度小葉紫檀、大紅酸枝、緬甸花梨木……筆者的確更偏愛黃楊木,也因此曾以小葉黃楊木雕刻了很多作品。
在黃楊木身上雕刻,筆者以為唯一要遵循的原則就是“變”。對雕刻手法的使用,嫻熟自不必說,那是一個匠人基本的素養,而要讓一個物件充滿靈魂,更是需要注入創作者多維的考量以及自我獨立的思想。只有這樣,物件才能脫穎而出,從而別具一格。
一、黃楊木雕作品《甜美家園》:自然天成,表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黃楊木材本身沒有大料,多為小件,無論從布局上還是造型的藝術性上,都需要深度考量。以筆者的作品《甜美家園》為例,其精選黃楊木雕刻而成。木頭的下端筆挺,正如蒼天巨樹的樹干,雖然這截樹干在比例上稍顯碩長,但是正有天空之城之感。遠離人群的鳥兒們,安居樂業,求偶在樹端,筑巢在樹端,哺食在樹端,都有數分靈動。
作品的另一種內質,筆者以為是環保主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時下比較熱門的話題,倒不是說為了迎合,筆者以為,自然題材也是我們人類需要花時間去深思考量的,人和自然的平衡究竟如何達到?雖說在造型上,這件《甜美家園》有小葉黃楊一貫的花鳥題材做派,但筆者內心將它界定為另一環保的層面。六只禽鳥,兩為幼雛,兩為成年的禽鳥,兩為對唱禽鳥,木質所傳達的造型雖為靜態,但實則表達的是禽類活動時的動態和諧。靜立跟前,屏息細聽,婉轉悠揚繞身側。
《甜美家園》的造型,筆者認為它更是一種想象,一種對自然心生向往和美好期待的愿景。作品的絕大部分順應原來木料的造型,木料天然的根椏和天然的紋理,這也是前面提到的“順應”的理念。在這個滄海變幻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有其變化的規律,去順應天道、順應規律、順應自然,從而得以平衡。
二、黃楊木雕作品《人生如意》:寓意吉祥,具有濃厚的清雅文氣
此外,筆者的另一件黃楊木雕作品《人生如意》,較之前一件在雕刻手法上,后者會更精細一些。小葉黃楊原本具有的天生美感給了筆者無限的驚喜,幾乎每一刀的雕刻都在呼喚一個新世界的誕生,一個隱藏的、令人著迷的內在世界,不停地呼喚著筆者,讓人迫不及待地想要趕緊會會它。
《人生如意》的造型是一株人參,取其諧音“人生”。在人參的造型上,筆者將其稍作了處理,使其形似如意,顧取“人生如意”。人參千年,根須繁盛,寓意吉祥,且自古以來,人參作為一個意象,在中國的文化里便象征著長壽、延年、尊貴、順意。筆者在構思這個物件整體造型的時候,也將人參末端的花雕刻開了,人參花開更是美好的希冀。此外,是因為難能可貴,得到了這樣一截黃楊木,盤根交錯。起初得到它,覺著是塊難啃的木,也想過將其拋光,擦砂磨光,精修打蠟,但思索再三,覺著不如順應。雖然木材盤根錯節,但正因為這些細小的根系,讓整體造型上看著更像是一株人參,木頭本身自然的樹皮層次感像極了樹木的紋理,所以只是對它作了局部的處理,使其看起來更加自然。筆者想要表達的是一種自然的和諧。首先在雕刻手法上選擇了順應木頭自然的樣貌,也正是自然才足以表述真正的感覺。通常,人參的花莖纖細筆挺,直立向上,參花雖小,但仍舊倔強綻放,這是一種向上的“進取”態度,這不僅僅是人參花的態度,更是對人的一種砥礪。再者,參花顏色素雅,加之將其雕刻在黃楊木質樸的底色上,更顯其不張揚浮夸、質樸無華,是對人的期待,也是一種警醒!時時望著,時時謹記。
參花由很多小巧的花蕾簇成一束花團,象征著一種凝聚力,也象征著“團結”;人參的寓意極好,它的藥用價值也很高,象征著活力健康。綜觀人參整體,它把絢麗給了果,把名望給了根,再將美好的祝福給了最尊貴、最重要的人,這何嘗不是一種“奉獻”。花梢的“蝴蝶”,既是取其諧音“福”,又是希望一切都能像蝶沖破繭一般,事事有突破。
人參的根盤交錯復雜,正是向下扎根穩而深,向上才可以絢爛無比。此株人參斜倚著,似人閑暇時候的姿勢,安定、悠然,這大抵又是一種人生狀態。
當然,《人生如意》這件作品的選材,筆者也是斟酌再三,覺著人參質樸,當選成色同其相近、氣息相同的木材,最后選定小葉黃楊木料,并采用立體圓雕、鏤空雕、精微透雕等技藝,將人參通體的紋理、蝴蝶的翅膀紋路、花蕊的細微之處,逼真還原,讓其層次分明、線條自然。對于這件作品最后的光潔度,筆者并未將其處理得特別鮮亮,一來人參長于沙土之中,本就要保留天然之色;二來,若將其處理得過于鮮亮,就會破壞人參外表的線條流暢度。所以,筆者采用微雕細致還原人參外表紋理,使其看起來清秀典雅,頗具清曠之意。
作品的整體結構在構圖上相對縝密,布局上也有巧思,筆者更是耗費了許多精力在雕工上,讓其整體的立體效果凸顯。中國傳統文化講究敬畏天地,造物時強調自然及器物與人性的融合統一。甚至,有時并不過多強調人的技藝,更多時候是懷著敬畏之心,守靜、守心,以得靈感,從而誕生駭俗之作。正如莊子在故事《達生》中曰,造物人梓慶,造物時必齋以靜心,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再通過匠人之手,得物之形態。古人稱之為“天工”,明代的《髹飾錄》在書的開篇便提道:“凡工人之作為器物,猶天地之造化。所以有圣者,有神者,皆是以功為法。”此話,就很直白地表述了更推崇于接近天工的人工這一觀點,以此來達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四者之間的平衡。
筆者也為這件作品裝配底座,為簡單的暗色底座。考慮到小葉黃楊的質樸氣息以及人參的繁復造型,在底座的裝配上,為了更凸顯出其濃厚的清雅文氣,筆者選擇的是更簡單耐看的暗色底座,使得整件作品看起來更穩重,遠望著更有濃郁的文氣。倘若將其置于案頭,是座右銘時時砥礪著你,也似無言之師時刻提醒著你,人當以寧靜淡泊感,生活方得從容。倘若將其贈送重要之人,也是一件寓意極好的雅物。
最后,也想談談筆者對于整個木雕工藝品行業的一些思考。說實話,黃楊木雕是雅而不俗的,它不同于紅木之列,但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近些年黃楊木雕的發展非常緩慢,因純手工制作的黃楊木雕作品工期歷時頗長、經濟效益低,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傳承危機,常常讓筆者覺得懊惱。倘若這樣的工藝失傳,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希望能夠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作者簡介:
孫華磊,男,1986年出生于河南省虞城縣。2006年在江蘇省南通市結緣木雕藝術。師承南通木雕大師宗玉華,潛心學習5年,期間日以繼夜、刻苦鉆研,終有所成,2012年前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進修學習“仙作”技法,得以蘇、仙兩種工藝融會貫通,形成個人獨特的雕刻風格,于2013年成立個人工作室。研究方向:木雕造型設計、雕刻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