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已成為我國新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
面對生態文明建設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生態環境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能源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明確我國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工作總體部署。《方案》是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進行系統謀劃,明確目標任務和實施機制,為2030年前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動指引。
分階段目標要求
《方案》錨定美麗中國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統籌大氣、水、土壤、固廢與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減排要求,將減污和降碳的目標有機銜接。同時,充分考慮減污降碳工作與其他工作的協調性,重點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關鍵期,提出到2025年和2030年的分階段目標要求。
《方案》提出,到2025年,減污降碳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結構優化調整和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減污降碳協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減污降碳協同能力顯著提升,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碳達峰與空氣質量改善協同推進取得顯著成效,水、土壤、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領域協同治理水平顯著提高。
五個工作原則
《方案》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的整體性,以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為關鍵,以優化治理路徑為重點,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完善法規標準,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
突出協同增效
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碳達峰碳中和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強化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以碳達峰行動進一步深化環境治理,以環境治理助推高質量達峰。
強化源頭防控
緊盯環境污染物和碳排放主要源頭,突出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強化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加快形成有利于減污降碳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優化技術路徑
統籌水、氣、土、固廢、溫室氣體等領域減排要求,優化治理目標、治理工藝和技術路線,優先采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加強技術研發應用,強化多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控制,增強污染防治與碳排放治理的協調性。
注重機制創新
充分利用現有法律、法規、標準、政策體系和統計、監測、監管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基礎能力和市場機制,一體推進減污降碳,形成有效激勵約束,有力支撐減污降碳目標任務落地實施。
鼓勵先行先試
發揮基層積極性和創造力,創新管理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做法和有效模式,加強推廣應用,實現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
重點任務措施
《方案》從源頭防控協同、重點領域協同、環境治理協同和管理模式協同等方面提出重點任務措施。
加強源頭防控協同
強化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構建分類指導的減污降碳政策體系,增強生態環境改善目標對能源和產業布局的引導作用。加強生態環境準入管理,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突出重點領域協同
推動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生態建設等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加快工業領域全流程綠色發展,建設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協同實現生態改善、環境擴容與碳匯提升。
加強環境治理協同
強化環境污染治理與碳減排的措施協同,推動環境治理方式改革創新。加大常規污染物與溫室氣體協同減排力度,一體推進大氣污染深度治理與節能降碳行動。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集中或分散式治理及就近回用。鼓勵綠色低碳土壤修復,強化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加強“無廢城市”建設。
創新協同管理模式
在重點區域、城市、園區、企業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在區域層面,加強結構調整、技術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在城市層面,探索不同類型城市減污降碳推進機制;在產業園區,提升資源能源節約高效利用和廢物綜合利用水平;在企業層面,支持打造 “雙近零”排放標桿企業。
強化支撐保障
《方案》注重政策創新,提出加強減污和降碳工作在法規標準、管理制度、市場機制等方面的統籌融合,充分運用經濟政策和市場化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加強協同技術研發應用
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基礎科學和機理研究,在大氣污染防治、碳達峰碳中和等國家重點研發項目中設置研究任務。充分利用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提升減污降碳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和效率。
完善減污降碳法規標準
制定實施《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推動將協同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生態環境相關法律法規。完善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制修訂相關排放標準,強化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管控,研究制訂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標準。
加強減污降碳協同管理
研究探索統籌排污許可和碳排放管理,銜接減污降碳管理要求。開展重點城市、產業園區、重點企業減污降碳協同度評價研究。推動污染物和碳排放量大的企業開展環境信息依法披露。
強化減污降碳經濟政策
加大對綠色低碳投資項目和協同技術應用的財政政策支持。扎實推進氣候投融資,建設國家氣候投融資項目庫,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建立有助于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綠色電價政策。
提升減污降碳基礎能力
拓展完善天地一體監測網絡,提升減污降碳協同監測能力。研究建立固定源污染物與碳排放核查協同管理制度,實行一體化監管執法。探索實施移動源碳排放核查、核算與報告制度。
推動落地實施
《方案》印發后,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按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安排部署,抓緊推動各項工作落實。
加強宣傳教育
推動將綠色低碳發展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干部隊伍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業務培訓。選樹減污降碳先進典型,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大信息公開力度。
加強組織領導
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協同推進《方案》落實。同時,指導各地制定實施方案,跟蹤調度目標任務進展情況。
加強國際合作
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氣候和環境治理,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綠色發展政策溝通,加強減污降碳國際經驗交流,為實現2030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加強考核監督
推動將溫室氣體控制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生態環境相關考核,逐步形成體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求的生態環境考核體系。
專家解讀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柴麒敏、徐華清
《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邁入了新征程。方案堅持系統觀念,強化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同時,方案的聚焦點不同于一般的末端治理,而是緊盯環境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把實施結構調整和綠色升級作為了減污降碳的根本途徑,對水、氣、土、固廢、溫室氣體等多領域治理工藝、技術路線及激勵約束機制的協同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方案尤為注重領域的左右協調與央地的上下協同,鼓勵發揮“頭雁效應”、實現重點突破,積極推動建立多層面、多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創新模式。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 王金南、嚴剛、雷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工作只有落地才能增效,推動減污降碳協同落地見效,需要在多層次、多領域推動試點的基礎上,科學評價相關成效,加強基礎能力建設,由點及面在全社會形成減污降碳高效協同的工作格局。
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要點是突出源頭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手段是強化減污降碳的目標協同、區域協同、領域協同、任務協同、政策協同、監管協同,途徑是通過減污和降碳兩個領域工作的深度耦合和同頻共振,實現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