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秀英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倍n前預習正是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預習的過程是學生比較全面地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獨立地、嘗試性地學習新課文,進行聽、說、讀、寫的自我實踐。預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信息,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筆者嘗試從以下三方面提高學生的預習效果。
一、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對于初入學的孩子來說,預習是一個陌生的詞語。老師在訓練學生的坐姿、站姿、行走、跑步、寫字、讀書等常規習慣,后開始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請學生課前把自己看懂的內容講給家長聽或者請家長給孩子講一講,培養學生傾聽和讀書的習慣。在不認識拼音和不識字的情況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看懂的內容,也可以說一說畫面上人物的穿著、打扮、表情等,還可以說一說圖上畫了什么小動物,它在干什么等,這也是培養小學生預習的一種習慣。
二、制訂合理的預習計劃
到了中、高年級,學生有了初步的預習習慣,這時就要求學生每天制訂合理的預習計劃,按照學習進度預習,也可以按照單元訓練要點預習,還可以按課文題材歸類預習。每學完一課,除了復習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和課本上的知識,還要預習下一課內容,有不懂的問題就標準,在課堂上專心聽講。字音、形、義學生都要自學理解。預習新課時,注意搜集有關課文的資料,加深對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在閱讀課文時要從閱讀的內容展開聯想。閱讀是先要讀通讀懂,獨立閱讀思考,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想到與課文有關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
三、教給有效的預習方法
(一)“1+n”模式預習法
好的預習方法能讓學習效果錦上添花。如今的學生學習主動性差,加之“雙減”政策下大部分家長給自己“卸了擔子”,老師的教育任務更加繁重,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能對語文教學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低年級學生的有效預習方法我采用“1+n”模式?!?”指學生回家重點是“讀”,課前預習多用嘴巴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n”指讓學生把畫面內容用“想一想、講一講、演一演、背一背、畫一畫”等形式,將自己對新課的自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三讀六步預習法”
中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自學能力,我采用“三讀六步預習法”。“三讀”指至少把課文讀三遍,分別是“初讀、細讀、精讀”。初讀時標出自然段、勾出生字詞語;細讀時給生字詞注上拼音,不懂之處做上批注,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精讀時想一想文章的主題是什么,并
查資料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方法。
“六步”指“標、勾、注、疑、想、查”。
(1)標:標自然段和字詞。讀課文前用阿拉伯數字“1、2、3……”在每段開頭空兩格出標清自然段序號,讀文時先標出不認識的字詞,然后查字典給生字和詞語標注拼音、注釋、組詞等,自主預習積累其中的字詞,則可以擴增學生的閱讀量,為學生在課堂上的高效學習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2)勾:勾畫句子和段落。讀課文時勾出不理解的句子和段落,給主要人物標上符號等。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勾出自己喜歡的精彩句段和不懂的地方,有針對性地思考。還可以勾出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擬人句等。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了解人物特點,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了解文章主題和構思,平時積累好詞好句有助于提高寫作能力。
(3)注:用不同符號標注。比如,文中的生字生詞可以用橫線“? ”標出,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容易寫錯的字用方框“□”標記;重點的字詞加圈加點,需要著重理解的詞語用著重號“△”標明,描寫優美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上下畫線“____”,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用這些符號加以標注,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4)疑:質疑或者提問題。要明確文本的學習目標,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課文前面的預習提示。這個內容大多是對課文內容的概述和歸納,預習課文就會感到有努力的方向。二是課后的練習題。如果對這些練習題進行思考,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5)查:查字典或上網查資料。對不認識的字詞自學,解決讀課文的攔路虎,對課文寫作背景或者作者查閱資料進行了解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如《秦兵馬俑》一文,課前讓學生查資料對兵馬俑的制造、歷史、發現……有了全面的了解,那么在課上他們對文字也會有更深的體會。
(6)想:將自己批注的疑難問題、難以理解的詞語句子、寫作方法的運用和課后練習提前想一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寫出感悟等。
綜上所述,預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并制訂合理的預習計劃,教給學生有效的預習方法并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作業才能提高預習的實效?!兜赖陆洝分杏羞@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當然,學生的預習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呈現的,作為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探索和創新更多有效的預習方法,才能進一步提高語文預習效率。
參考文獻:
老子.道德經[M].安徽文藝出版社,2018.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新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039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