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薇

雙創浪潮中,大量代表著新動能的新經濟創業企業孕育而生,開辟了廣闊的就業空間、創造了靈活的就業形式。把握好創新創業與新動能創造、新就業增容的關系,有利于深化創新創業政策舉措,提升創新創業能級,落實好國家穩增長、保就業的重要任務。
創新創業是催生新動能的強大引擎,體現在衍生新產業、新企業、新需求、新服務的過程中,新動能造就了就業新趨勢和新空間,助力經濟實現穩增長。
創新創業推動技術進步,促進高科技產業和跨界融合產業的繁榮發展,形成就業增長點。科學家、研發人員等“技術派”成為硬科技創業先鋒,在數字通信、類腦智能、空天、生物等前沿技術領域推動大量科技成果進行轉化,未來產業、高科技產業和跨界融合產業的創新創業活動變得異常活躍,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就業空間。人社部2020年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預計未來5年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缺口近150萬、人工智能近500萬。
創新創業催生了大量像瞪羚企業這樣的高成長新型市場主體。這些企業普遍具備技術含量高、發展速度快、市場競爭力強等特性,可通過技術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有效激發市場需求,高效配置創新要素,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形成爆發式增長,成為行業引領者,并由此帶來就業機會激增。
創業即就業,更多人突破傳統就業觀念束縛,選擇自主創業自由就業。創業與就業本就相互依存,創業是主動就業的體現,極大調動了“人”作為生產力最重要因素的積極性和想象力。隨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入推進,大學生群體經過創業實踐的磨礪,創業意愿、能力及信心大為增強,使得“畢業—創業—就業”的路徑更加現實可行。
創新創業服務載體大規模建設,科技服務業態蓬勃發展,創造了就業新空間。雙創浪潮下,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等載體規模穩步增長,創業大街、創業社區、創業小鎮等集聚區不斷涌現,圍繞“創造創富”這一主題,大量創客云集,夢想、機遇、項目和就業融為一體,相生相長。由此也帶動了科技服務的需求激增,為創客及初創企業發展提供研發創新、科技金融、技術轉移、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的企業迅速發展,吸納和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就業。
如此看來,堅持走創新創業發展道路,就抓住了新經濟發展和新增就業的“牛鼻子”。為此,應認真謀劃、持久部署,使創新創業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和高質量就業。具體而言,應從四方面著手。
第一,支持高水平創新創業群體。對科學家、技術專家、創新團隊以及企業家、風險投資人、連續創業者等這些有技術來源、有行業資源、有商業經驗的創業群體給予重點關注,統籌資源支持他們瞄準高技術前沿創業領域,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引領型技術創新成果的商業化應用。同時,重視青少年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發揮大學科技園作用,支持社會力量開展多樣化創業教育,探索建立各級“科技創業研修中心”。
第二,支持面向未來的高技術創業領域。在數字經濟發展大潮中,應大力推動以應用場景為支撐、以數據為生產要素的創新創業活動,研究出臺鼓勵新經濟創業的具體政策措施,加強“應用場景創新”供給,加大公共數據的開放力度和自由交易流動,形成有利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政策環境和輿論環境,引導其良性、健康、有序發展。
第三,支持培育創新型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是吸納就業、穩經濟增長的頂梁柱和主力軍,創新型企業的就業穩定性則更強,所以要加強對瞪羚企業等高成長企業的培育力度。需圍繞新興業態的監管、行政審批便利化、政務數據開放等深化制度改革,為其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與此同時,為平臺型企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穩定平臺主企業及其共生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預期,對平臺企業催生多樣化就業崗位和穩增長提供政策支持。
第四,推動區域創新創業生態向高能級發展。重點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創業共同體、概念驗證中心、龍頭企業未來研究院等新研發組織;引導孵化器提升“創業賦能”服務水平,探索新一代孵化模式,建設產業孵化器、硬科技孵化器;對于秉持“價值投資”理念的耐心資本和早期資本給予政策傾斜和信心加持;加快推進雙創生態數字化治理進程,通過大數據平臺工具實現雙創生態的數字建構、監測感知、評估診斷、決策實施的閉環管理。在創新創業制度建設上,深化對連續創業、創業保險、創業退出等問題的制度設計和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