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漢杰
讓優秀的嶺南音樂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進入我們的音樂課堂,我們就必須在了解嶺南音樂文化的內容結構基礎上,研究和探索嶺南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方法和模式。
一、基于“微視頻”資源利用的教學模式
我國優秀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像粵劇、粵曲、嶺南民歌等地方性很強的嶺南音樂傳承,對于師資的要求非常高。對于許多非本地的“新客家”教師來說,開展教學難度比較大。基于此,我們的對策是集中一些對嶺南音樂有一定造詣的優秀教師進行教學“微視頻”資源的開發,通過這些微視頻為廣大教師提供可資利用和借鑒的相關教學資源。
以民間歌曲為例,微視頻資源開發制作可分為語言、技能、文化三大類別。語言教學資源可根據相關作品,如粵語童謠歌曲的歌詞內容設計微視頻教學資源錄制,可通過動畫制作學習理解字詞、誦讀粵語歌詞,讓學生在誦讀歌詞《月光光》《落雨大》時更加有趣味、更貼近生活、更能夠理解歌詞所表達的意境;技能教學資源主要學習如客家山歌、粵劇、粵曲的演唱技能及不同的風格特點,可將藝術名家的演唱或講解視頻根據需求進行制作,形成每一種類的系列資源,結合名家的演唱為學生設計恰當的歌唱技能學習的目標和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加以訓練和提升;文化傳統資源主要通過作品的賞析實踐,開發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傳統,使學生能夠真正感受中華優秀音樂文化的力量,一個介紹“粵語童謠”“粵劇”“廣東音樂”歷史發展或者代表人物、經典作品的小視頻,具有很強的代入感和力量感。
二、基于課程融合的欣賞教學方式
客觀地講,現階段中小學音樂課程教學的落實并不樂觀,國家規定必須開設的課時能夠保證已屬不易。因此,在現有音樂課程課時的基礎上,如何將所開發的優秀嶺南音樂文化資源融入常規音樂課程,是嶺南音樂文化進入課堂的關鍵點。
1.分析研究教材,找到融合點
分析教材、拓展教材、資源融合。如在高中鑒賞“鼓樂鏗鏘”的教學中,雖然教材內容中沒有嶺南地區的鼓吹樂作品,但我們可適當融入嶺南鼓樂文化,如潮州大鑼鼓、醒師鼓樂等表演作品,以此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形成嶺南音樂文化的有機融合。
2.通過對比式欣賞教學,形成嶺南音樂內容與其他地方音樂內容的融合性教學
在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對比欣賞最為直接和有效。一是嶺南地區音樂的對比欣賞學習,如廣東音樂與潮州音樂的對比、廣東音樂與客家音樂的對比等,通過對比欣賞、實踐體驗,引導學生多角度感受和體驗嶺南音樂文化。二是不同地區作品的對比學習,如我們在學習江南絲竹樂作品時,可以選擇《步步高》《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禪院鐘聲》等具有代表性的廣東絲竹樂作品進行對比欣賞,讓學生評價同為絲竹樂,廣東音樂與江南絲竹的差異性,以及形成差異性的歷史文化背景,這樣既學習和掌握了廣東絲竹樂與江南絲竹樂的不同音樂風格特點,又強化了學生對嶺南音樂文化的認知。
三、基于學科融合的雙師教學模式
《四元綜合樂教體系》一書提出一個藝術與非藝術學科融合的理念——即“樂加X”,也就是藝術學科可與任意學科進行融合。我們在課題研究中不斷探究學科融合理念下的雙師教學模式。
作為美育的兩大學科,音樂與美術學科的融合可以說是最為廣泛的。以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為例,我們會基于一部音樂作品鑒賞的共同目標為音樂、美術教師分別設計教學任務,音樂教師需要完成學生對主題旋律的學習演唱、作品結構的分析、音樂知識的教授等,美術教師則通過作品的結構背景文化等方面獲取的知識,從音樂的角度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創作作品,再從畫面的角度去理解音樂。音樂與美術學科教學目標的高度一致、相互印證,能夠促進學生對作品的深度理解和感悟。
四、結語
近年來,我們通過嶺南音樂課題的實踐研究,有效促進了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正確認知和了解,提升了文化內涵,增強了文化自信。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嶺南音樂中小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YQJK015)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