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荷
摘 要:個體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得到發展,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找到自己。在心理學研究中,很多心理學家都表明了人際互動在個體成長發展中的重要性。個體在團體中尋找認可感,在團體中發展自己,在與他人的互動中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本文從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現象入手,以藏族鍋莊舞為例,結合社交焦慮的心理學概念,對藏族鍋莊舞在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應用特點及優勢進行具體研究,并提出相關實施策略。
關鍵詞:藏族鍋莊舞;舞蹈心理治療;社交焦慮;大學生
舞蹈心理治療①作為一門融現代心理學與現代舞蹈理論為一體的新興治療方法,已經通過臨床試驗得到證明,其在提高個人體態、自我意識、注意力和交際能力等方面有著良好的療效。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下,大學生群體心理方面的問題日益突出且復雜,從而使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更為艱巨。目前在學校中,專門負責心理咨詢的人員對于大學生心理問題所采取的治療形式主要有個別心理治療與團體心理治療兩種。[1]雖然學校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較為重視,但仍然有很多問題難以解決。在研究過程中發現,中國傳統的藏族鍋莊舞能夠應用于團體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它作為一種輔助方式,可以為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一定的參考經驗。
一、“藏族鍋莊舞”與“社交焦慮”的一般概念
鍋莊舞,在藏語中意為圓圈歌舞,是藏族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方式,也是藏族地區古老且廣泛流傳的傳統民間歌舞藝術。中國藏族各區域鍋莊舞的舞蹈形態與曲調雖然不盡相同,但整體形式同為圓圈或半圓,由此統一稱為鍋莊舞,并被稱作“圓的舞蹈”“圓的歷史”“圓的文化”。[2]鍋莊舞整體動作呈現出舒展流暢、充滿活力的特點,將藏族人民勤勞、勇敢的精神風貌完美體現了出來,在造型上更是姿態夸張,獨具一格。鍋莊舞不僅技巧難度高,花樣也非常多,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在自身基礎上又與藏民族的其他藝術相結合,具有極高的群眾參與度。目前鍋莊舞在藏區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特征,成為西藏、青海、云南大部分城鎮中人們的主要娛樂方式。
社交焦慮主要是指個體在與他人進行交往互動的過程中,感到緊張或者不適等,例如臉紅、心跳加速、呼吸困難等,并不是處于一種完全放松的狀態,通常是害怕做錯事,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者被批判。按照一般情況來看,大學生有適當的社交焦慮是正常的,并且焦慮是一種未來導向的畏懼感或憂慮感,這種情緒能夠促使其充分挖掘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也有利于其社會交往活動。如若焦慮發展到了一定程度,就會演變為害怕與他人進行交流,在交往過程中處于極度緊張的狀態,這種情況會導致大學生產生極其嚴重的心理問題。具體來說,社交焦慮的表現形式在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中分為很多種,不同的社交情境會發生不同的狀況。例如有的學生會逃避社交,與他人盡可能保持距離;有的學生會懼怕公共演講,甚至與人共用公共衛生間時也會感到緊張;有的學生經常不敢面對眾人,會避免同學間的眼神接觸等。以上情境的這些學生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并且這些現象在大學校園里普遍出現。[3]
具體調查發現,某高校的社交焦慮訓練營安排在校心理健康中心團體活動室,每期持續六到八周的時間,每周設置兩個小時的課程,主要目的在于為大學生社交焦慮群體創造安全、溫暖的團體氛圍,以此提高他們面對社交情境的應對能力。此課程一經推廣,報名人數迅速達到上限,由此可以體現大學生對于擺脫社交焦慮的需求較為強烈。大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展都較為成熟,自理能力很強,并且大部分的娛樂活動也被手機所代替,課程的減少和自由支配時間的增加導致個人可以獨處的機會變多。但如果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一個獨處的環境中,長期缺少與他人的情感互動,就可能導致其逐漸喪失溝通欲和社交能力,對其身心產生嚴重危害。因此在當下,以積極健康的面貌去面對自己的校園生活正是每一個大學生的愿望。而舞蹈心理治療不僅能夠有效地為大學生進行情緒上的疏導,更能夠提升學生的情感溝通能力。舞蹈心理治療第一人伏羲玉蘭認為:“舞蹈心理治療是運用動作和有節奏的表情動作來幫助個人建立整體意識和正常行為操作功能。它的特殊之處在于身體與心智并重、語言與非語言兼用,而且以啟動人性的健康潛能為主,不偏重于處理病狀問題?!辈刈邋伹f舞之所以適用于這種團體式的心理治療,也是由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輔導與治療能力,以舞動的方式進行心理疏導不僅能夠獲得大眾的喜愛,還能提高心理輔導的參與度,具有更高的實踐性和靈活性。
二、藏族鍋莊舞在治療社交焦慮中的應用特點
大學生群體在面臨人際交往關系所產生的焦慮實際上更多的是對陌生的恐懼。陌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使他們無法快速地從過去的社交圈中走出來,不懂得如何以新方式相處,故而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就會選擇只和熟悉的人相處以此獲得安全感,并逃避社交,不接觸新朋友。藏族鍋莊舞心理疏導在實施過程中必然要選擇集體接觸的方式進行,其在緩解社交焦慮方面卓有成效。下面將對鍋莊舞在應用中的特點進行闡述。
(一)以節奏律動促進身心放松
舞蹈會給人的心理狀態帶來改變,這是因為個體的身體與心理是相互關聯的。藏族鍋莊舞蹈風格鮮明,舞姿豪放。藏族樂器以彈奏、敲擊、拍打為主,這就造就了演奏出來的音樂清晰,聽起來節奏感十足,風格往往是輕快明朗的,帶給人輕松愉悅的感覺。通過音樂傳達出歡快、幸福的心理暗示,可以從內心深處調節人們的不良情緒。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當前可選擇帶有搖滾風格的現代藏區流行歌曲或舞曲,它們在節奏上主要采用4|4的運動強度,較為清晰易懂。同時藏族鍋莊舞的主要動作元素是顫、踢、踏,它們強調音樂節拍的準確,并根據音樂節奏進行身體的變化,循序漸進地在快板的歡快和慢板的流暢中融合呈現出生命的活力。
前文提到,“社交焦慮”發展過于極端之后,就可能造成這類群體在各種社交場合都會感到緊張或者恐懼,而鍋莊舞能通過愉快的情景改善低落的情緒,在身體的和諧運動中,使參與者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社交壓力得到釋放,放松自己的肢體和內心,從無拘無束的舞蹈中獲得自由,從而提高大學生群體人際交往的能力。[4]
(二)以身體接觸跨越社交邊界
邊界的概念不僅是頭腦和身體上的一種自我保護,更是多個維度的認知,有身體的、頭腦的、情緒的和人際交往的等等。而藏族鍋莊舞的主要隊形就是圓圈形,進行過程中通常由男女各分成一半拉手成圓,再順時針方向進行舞動,多強調肢體協調,男女生搭配,產生精神上的愉悅感受、幸福滿足等。[5]圓形本身有封閉的特點,藏族鍋莊舞的舞動范圍都在圈內進行,團體活動可以讓學生們產生穩定感、安全感,這種特點也能使整個團體的參與者們更加集中注意力,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舞蹈的圓上。通過藏族鍋莊舞中的接觸動作來打破個體心理界限,從而達到自我修復的作用。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研究證明人與人之間的身體接觸是一種很強大的機制,能夠幫助人們通過接觸過程逐漸意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他們認為,接觸可以作為傳統心理疾病問題治療方法的重要補充,例如治療焦慮和自卑以及嚴重抑郁等相關的疾病。藏族鍋莊舞在治療心理問題上主要是以身體為治療載體,配合著思想和行為的調理,參與者圍成一圈,以群體的力量緩解緊張情緒,通過人與人的身體接觸將個人融入集體當中,從而獲得群體歸屬感。在集體舞蹈中學會觀察他人,配合完成藏族鍋莊舞,不僅能夠使參與者改變以往在社交場合中自我逃避和忽視他人的習慣,逐步控制調節自身的社交焦慮程度,還能傳遞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和友愛,獲得傳統心理治療無法提供的美好感受。
(三)以即興發揮增強自我概念
藏族鍋莊舞之所以能夠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更多是因為它是一種表達性藝術,它所注重的不是動作的規范化,而是重在即興發揮,宣泄自我內心情感。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論“焦慮的信號說”中認為,焦慮產生的根源不是本我,而是自我,只有自我才能產生并感受焦慮。研究證明,提高自我信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癥狀。在舞蹈心理治療中也強調身體以自然的方式去表達和交流,進而緩解社交壓力。藏族鍋莊舞可以幫助參與者學會運用自身的動作來傳達信息,在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中,緩和不良情緒,達到情緒凈化的效果,進而清晰地表達出當前的態度與情感,產生更多的積極情緒。因此,在藏族鍋莊舞活動的進行過程中,如果能夠通過即興發揮的方式來增強自我表現力與表現欲,就更有利于建立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藏族鍋莊舞在團體心理治療中的應用優勢十分顯著,相較于動作幅度較小的廣場舞,藏族鍋莊舞中有大量的“跳躍”“踏步”“甩臂”“轉圈”“拍手”等節奏性強并且幅度較大的舞蹈動作。這些舞蹈動作強度適中,對學生身體素質的要求較低,通過這些動作可以讓大學生在團體中得到情緒的釋放。舞蹈過程中伴隨著歡歌笑語,在這樣輕松愉快的氣氛里,大學生可以減少顧忌,用跳舞來宣泄自己焦慮的情緒,這對他們的心理有著積極的作用。但藏族鍋莊舞在團體心理治療應用的過程中,還應該注意與心理健康相結合,這樣既要保留傳統的民族舞蹈特色,又要融合文化內容在其中,進一步豐富藏族鍋莊舞的表現形式。[6]
三、以水磨鎮為例看藏族鍋莊舞的應用問題及策略
心理疾病一直是一個較為敏感的問題,過于正式的心理治療方式難以讓在校大學生完全接受,而將藏族鍋莊舞作為團體心理治療的手段,雖然在形式上具有一定優勢,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難。例如個人由于對舞蹈團體的陌生感而產生抵觸情緒,抑或是擔心舞蹈能力不足而被人恥笑等諸多問題,都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近期的研究過程中發現,這些問題是能夠被有效解決的。[7]
以汶川大地震中受災的水磨鎮為例,政府以及民眾在重建過程中通過鍋莊舞進行藝術實踐,實現了因地震而產生斷裂的地方文化、社會關系以及民眾心理創傷的修復。水磨民眾在學習鍋莊舞期間,經歷了從不理解、抵觸,到現在全民參與的過程。這是由于水磨鎮的領導以及社工們提前制訂了帶領水磨民眾跳鍋莊舞的計劃,他們將活動分成了教學和展示兩部分,并大力普及鍋莊舞對身心健康的益處,將活動地點選擇在了人流眾多的廣場,邀請大家積極參與學習。而舞蹈教學主要由搬遷至水磨鎮的阿壩師范學院的大學生們帶領,他們專業性強,身處災后重地,也更能了解當地大學生在社交上產生的顧慮。同時,水磨鎮政府面向全鎮18個村舉辦的鍋莊比賽也是民眾開始接受并參與的重要原因。在地方文藝骨干和民眾自身的共同努力下,民眾逐漸由疏離的狀態到融入社區,重建社交網絡,最終構建了新的社區共同體。
從“共舞”到“共生”,水磨鎮在加強民眾的群體歸屬感、創造良好的舞蹈心理治療氛圍、提高民眾自我表達意識以及社交文化的建構等方面,為如何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實施團體心理治療從而緩解社交焦慮,提供了一定的借鑒意義。[8]高校大學生雖不像水磨鎮民眾那樣經歷過地震帶來的嚴重創傷,但大學是學校與社會的一個分界線,對人生有規劃的大學生在大學時期會對自己的發展方向進行深入思考,經常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所以面臨飛速發展的社會,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產生的壓力也是比較大的。針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問題,高校教師及領導可以采取團體心理治療的方式,在校內安排藏族鍋莊舞的藝術實踐活動場地,普及鍋莊舞相關知識,由舞蹈系學生參與相關教學活動,從而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當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滲透,學校可以組織以游戲娛樂形式的活動,使大學生可以在游戲娛樂的過程中回憶兒童時期的美好時光,提高其參與度。同時,在有關藏族鍋莊舞的團體比賽中,采取一定的獎勵措施,增加參與者積極性。在教學資源較為充足的條件下,也可以設置相關課程,讓藏族鍋莊舞在大學生群體中真正起到緩解社交焦慮的作用,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四、結 語
中國著名舞蹈家馮雙白曾經提出“結合社會現狀,舞蹈是否能夠為社會、全人類提供一些幫助,也許舞蹈治療是一個有效的方式。”舞蹈治療既繼承了釋放自身壓力,促進人際交往關系的建立以及發展的優點,又能夠幫助現如今的大學生減輕由社交產生的焦慮情緒,溫暖他們的心靈,促使其積極進行自我表達。因此,這種新型、健康的舞動心理療法適合應用在中國普通大學生課堂。自古以來,民間舞蹈就是以“群”而“聚”的,尤爾根·哈貝馬斯認為,交往是建構社會的基礎,現實生活就是通過交往建構而成,藝術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交往模式。高校大學生正在從學校這個象牙塔過渡走向復雜的社會,對于社會交往較為渴望的他們,更迫切地希望能夠擺脫社交焦慮,積極應對社會交往中的不同情境。而藏族鍋莊舞作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集體活動方式,適合于團體心理治療,對于緩解大學生社交焦慮有極大優勢。通過這種活動,可以使一些正在被心理問題所困擾的大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放松與治療,更能以此為契機推動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藏族鍋莊舞蹈對高校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價值作用,使舞蹈心理治療這一方式在現實社會中廣泛推廣。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參考文獻
[1] 閻博,樊富珉.第二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北京:中國心理學會,2018:113-114.
[2] 莫尚洋.藏族鍋莊舞的藝術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2.
[3] 劉娜.高校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個體心理因素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3):246-248.
[4] 馮建強,張冰松,許萬林.藏族鍋莊健身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10):125-128.
[5] 包蕊.舞動治療對消除心理障礙的作用[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61-62.
[6] 李萌,王瓊瑤.民族舞蹈介入青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治療研究——以藏族鍋莊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7):124-126.
[7] 齊光輝.舞蹈治療原理及其在危機干預中的應用[J].藝術評論,2008(7):12-17+4.
[8] 王文慧.從“共舞”到“共生”——“鍋莊”對災后民眾的社區融入研究[J].百花,2020(1):49-54.
① 舞蹈心理治療又稱舞蹈/動作治療(dance/movement therapy,簡稱DMT),是一種“運用舞蹈或動作過程,促進個體情緒、身體、認知和社會整合的心理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