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春桂 王莎
小學生在學習和實際生活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外在因素干擾而產生不良心理,直接影響其自身心理健康程度和樂觀向上的態度,使其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下降。這就需要強化家校共育在小學生心理狀況優化調整中的作用,借此確定相關的應對策略,充分發揮家校共育模式的實際作用,使小學生現有的不良心理狀況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出現焦慮、煩躁的情緒問題
小學生年齡較小,天真活潑,對世界、社會的認知正處于發展的過程當中,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很難做出正確的理解和判斷,所以極易出現恐慌、緊張等心理。當學生在新聞中聽到不好的報道時,會感到非常害怕,出現擔憂、焦慮、煩躁的心理,甚至在開學之后,不知道應該如何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
(二)生活節奏被打亂
線上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教育作用,但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小學生來說,線上教學是一種新的形式,教學內容也非常復雜,教師以直播的方式來進行硬性灌輸教學,讓學生很難擁有自主思考的空間。上網課使學生生活規律被打亂,學生很難在短時間內適應新的規律,導致生活混亂。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混為一談
在對學生進行線上教學的過程中,導致學校教育的功能逐漸與家庭相似,所以當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混為一談的時候,會讓學生產生強烈不適應的心理狀態。
二、應對小學生心理狀況的一系列策略
(一)學校與家長共同培養學生
首先,學校要不斷引導家長以身作則,讓學生在家庭當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可以要求家長與孩子一起按時作息、飲食,開展有序的生活,并且在家庭中開展一些簡單的運動,堅持體能鍛煉,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其次,學校與家長要共同商議,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我防護能力。要培養學生自控、自律、自我約束的能力,家長需要與孩子共同規劃實踐,制訂一些可以循序漸進實現的可行計劃,全家人都要共同遵守計劃并執行,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按照學習的規律、自我的認知、復習等進行作業反饋,培養孩子的統籌決策能力。學生定時清掃家里的衛生以及個人衛生,需要著裝整齊,學習姿勢和用眼姿勢正確,課間要做好鍛煉與休息,提升情緒管理能力,通過傾訴、休閑娛樂等分散注意力,緩解焦慮的情緒。
(二)幫助學生了解家校共育
為保證學生嚴格按照家校共育模式學習各項知識,必須保證小學生對家校共育模式以及自身心理狀況有清楚的了解,使小學生可以在改善自身心理教育的狀況下全面融入家校共育氛圍,縮小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差距,逐步提升實際教育水平和小學生不良心理實際調控力度。改善家校共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面臨的限制,確保家校共育模式在小學生線上教學以及心理狀況優化中的作用得以彰顯。
(三)建立班級管理制度
班級管理制度可以分為多種。首先是班級健康管理:學生每天需要做到打卡、簽到,教師要做好對學生健康信息的統計,建立健康臺賬。其次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管理。班級可以分組來建立教育群或者微信群,發揮出同伴效應,學生之間要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幫助,避免有學生掉隊的情況發生。最后是關注特殊學生。教師對那些家庭中無人看管、家庭困難、學習不主動的學生要保持高度關注,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
(四)整合教學資源
教師可以在線上選擇優秀的教學資源,不斷豐富現有的教學資源,如時代楷模故事、勵志故事、優秀教師談學習方法等內容開展教學。教學內容的優化上可以從愛國主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入手。
三、結語
長時間的學習壓力和突發狀況可能會導致小學生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和學習興趣,線上教學和家校共育的實施也會因為小學生心理狀況干擾而出現問題。這就需要根據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和實際誘因確定合理應對措施,并強化家校共育在小學生心理狀況應對中的滲透力度。找準線上教學與家校共育之間的契合點,在兩者相互配合狀態下調整小學生心理狀況,使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國瑞.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3):67.
[2]張恒.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19(3):38.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干預策略: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探討”(項目編號:GS[2020]GHB189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蘆春桂(1973—),女,漢族,甘肅金昌人,蘭州大學本科,就職于金昌市第二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教學
研究。
*通訊作者簡介:王莎(1992—),女,漢族,甘肅金昌人,西北師范大學碩士,就職于金昌市第七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物質成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