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善
新時期,高中地理的教學更注重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培養,因此,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需注重學生空間能力的提升,以促使學生將抽象化的地理知識轉變為具象化,并促使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形成深度認知。鑒于此,本文主要對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空間能力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提出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空間能力的培養策略,以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地理學科的空間能力主要指個體對地理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綜合、抽象,并在頭腦中對其實施再造的能力,且能實施空間位置的判定,以明確空間的分布狀態且實施組合與排列的一種能力。在高中地理學科中,主要是對宇宙與地表的空間與環境進行學習,需要學生通過自身的空間能力對地理事物的空間結構以及分布結構進行掌握,從而實現地理事物的練習。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學生需形成相應的空間能力,這不僅能為地理知識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還能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地理知識,從而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一、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空間能力重要性
首先,高中時期的地理知識較為復雜、抽象、煩瑣,有著較強的聯系性與系統性,其對學生的觀察、整理、分析、想象、概括等能力都具有較高要求。特別是地理圖像與地理現象的學習,更需學生積極思考想象、搜集資料、探究分析,以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與印象,并收獲相關地理知識,掌握有關技能。其次,在高中地理相關知識的學習中,不僅需充分掌握相關地理現象以及常識,還能對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實施解決與應用,以實現完整知識結構的構建,以此為學生后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相應的保障。因此,在地理教學中,需注重培養學生空間能力,指導學生依據其學習的知識經驗,構建地理概念以及空間結構,并經過深入的對比與思考,找出與其相適應的學習技巧,從而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并實現知識結構的構建。最后,在高中地理的教學中,還需注重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以此使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因此,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空間能力,不僅能使學生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以及思維方式,還能主動參與地理問題的解決與分析,從而有效解決相關地理問題。
二、高中地理教學培養學生空間能力的策略
(一)學生空間觀察能力的培養
所謂空間觀察能力,其主要指學生正確、全面、深入地認識相關地理事物的能力,其主要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為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或研究而開展的知覺行動,是學科研究活動開展常用的方法。學生經過對事物實施觀察獲取到感性認知,并通過地理教師的引導,對相關事物的規律與本質等地理問題實施深入思考,并充分掌握相關空間規律,并形成相應的空間能力。想要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察能力,地理教師可先將相關學習的地理知識呈現給學生,指導學生明確觀察對象,然后讓學生明確觀察對象,依據觀察對象進行提出,最后進行問題的思考。例如,對“地球上的水”相關知識展開教學時,因為水是實際生活中常常接觸的東西,這就使學生在學習時十分感興趣。在課堂前預習時,地理教師需將下節課即將講解的內容提前告訴給學生,并布置相關的觀察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其中的問題,并認真思考其發現的問題,而通過思考后,仍無法解決相關問題,學生可記錄問題,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通過該過程,學生就掌握到觀察的基礎。本節課所講解的內容雖然較為抽象,但學生在學習時感覺難度不大,究其原因就是學生的空間觀察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對學生空間能力培養通常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學生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的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地理圖像通常在地理教材中占據了重要位置,這也能使教師在課堂知識的講解中更加直觀。地理圖像主要是將平面立體化,以促使學生形成相應的空間思維。因此,地理課堂的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地理圖像的合理引用,以此使學生空間思維能力得以發展的同時,實現知識的深入鞏固。例如,在對“氣候”進行學習時,地理教師可與圖像相結合,將氣候分布的特點與緯度位置相結合,講解海陸位置,并通過多媒體將教學內容做成動態化視頻或圖像,指導學生以此為基礎,對大氣環流的相關知識點實施分析,對相關學習內容加以鞏固。或在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進行學習時,教師可與學生的生活常識相結合,以圖片的形式,引導學生對濕地、森林、草地地貌存有的差別及其彼此的演變規律實施分析,并通過多媒體動態地呈現課堂教學的課件,從而使學生通過該演變構建相應的地理空間思維,并實現相關地理知識的鞏固。除此之外,地理教師可通過相應的知識框架構建,讓學生以圖像的形式,對相關學習內容實施歸納與總結,如氣候的相關內容,如氣候的生態特點、文化發展,讓學生依據氣候對不同氣候區域的人文特點、環境特點及其有關知識進行標注,從而使學生在歸納知識中形成相應的空間感,并實現空間能力的提升。
(三)學生空間認知能力的培養
地理學科的空間認知能力屬于常規性教學策略,其更注重在課堂教學時,對學生自身的空間認知力進行培養,依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課堂內容創新,以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地理知識的樂趣,并促進學生地理知識學習能力的提升。高中地理的相關知識講解中,地理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空間意識構建時,需立足于地理要素,引導學生在地理課堂上對相關地理要素進行自主分析,并依據具體的地理問題,促進學生對地理空間的認知能力提升。例如,現實生活中常見到的“荒漠化”的地理問題,教師可指導學生從人文要素以及自然要素兩個角度對荒漠化的問題實施分析,其通常是由人類濫砍濫伐而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以及土壤貧瘠,從而導致氣候條件逐漸變差,河流的徑流量下降,通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疊加,造成了土地的荒漠化,將兩個要素疊加與改變,通常能使整體地理產生無法逆轉的變化。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需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生活,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依據地理規律逐漸推理出地理原因、地理現象,并注重地理要素具備的特點,從而使學生充分掌握相關的地理要素,挖掘與分析方法的同時,根據地理要素的認知,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地理現象,從而形成相應的空間認知能力。
(四)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地圖,但是,大多數學生對地圖缺乏相應的概念,也無法看懂地圖,更無法通過讀地圖了解到其中隱含的信息。如果學生能充分了解到地圖的概念,并通過地圖挖掘出其中隱含的信息,就能更好地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鑒于此,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培養,通過教學的相關輔助工具,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應用地圖,并通過地圖有效解決相關的地理問題。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教學工具都進入校園,此時,地理教師可依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選擇相應的輔助工具,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行培養。例如,大部分學生在學習相關地理知識的時候,對地球的陸地分布、各大等分線具體劃分等不是很清楚,此時,地理教師可購買些地球儀放在教室,引導學生觀看,并在課堂講解的時候,通過地球儀輔助教學。同時,在“地殼的層次劃分”教學時,也與地球儀有關,地理教師在具體教學時,可依據課堂的教學內容,促使學生直觀、形象地了解到地球內部的整體情況,并深化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記憶。這通常都是相對簡單的教學過程,在面對復雜的地理課題的時候,教師可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開展教學,以促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到課題的有關內容,并充分掌握相關地理知識。例如,高中地理的等高線內容,通常是學生較為害怕的部分,大部分學生在看到一圈又一圈等高線的時候,就會覺得頭疼,在具體學習時,也會覺得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此時,地理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舉出合適的例子,并將等高線與實物有效結合,將抽象化成具體,這不僅能使學生直接看到實物,還能簡化學生的學習過程。另外,高中地理中另個難點就是洋流圖,這通常是學生最難理解與分析的,也是高考過程中可能考查的內容,有著很大的難度。此時,地理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的運用,將洋流視頻播放給學生,再配合給地理教師相應的語言與動作等,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相關知識。與此同時,地理教師需引導學生畫出有關洋流圖,以促使洋流圖深深地融入學生的大腦。該教學方式,不僅能使學生形成空間想象力,還能使學生充分掌握世界地圖的分布及相關地理內容,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得到顯著提高。
(五)學生空間定位能力的培養
高中地理的日常教學以及作業評價中,通常都會涉及與區域地理的定位有關的問題,并將其落實至地圖中加以解決。地圖作為高中地理具體教學中的必備教學工具,通常是學生形成空間定位認識的重要橋梁。對地圖而言,相較于地理教材的文字信息,其不僅更加直觀、簡明、形象、生動,還能深化學生對相關地理知識的空間思考、空間定位、空間理解的學習,以充分體現地理知識具備的綜合性與區域性。因此,高中地理的教學中,學生的空間定位力培養,通常需要通過許多地圖的空間知識當作先決條件,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在大腦中構建地圖,以形成相應的地圖。依據心理學相關知識,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通常都是先整體再局部,先大后小。基于此,對區域地理的定位知識進行分析時,需先從整體上認識與了解大區域,然后對局部地區進行各個擊破。因此,在高中地理的具體教學中,教師需通過案例分析的教學法,從復雜多樣的地表選擇一片典型區域,以此將學生引入相應的地理教學的案例中進行地圖教學。例如,在對自然地理“中國地理分區——青藏地區”的相關知識進行講解時,在對地圖知識進行呈現時,首先為大尺度世界地圖,其次為中國地圖,以此讓學生處于較大的區域地圖中對青藏地區的大環境進行感知,并對區域范圍內的空間位置以及經緯度位置進行定位,以促使學生全面地認識到青藏地區的位置,最后,地理教師可呈現青藏地區局部的地形圖,并經過局部地形圖,通過山脈對青藏地區所處的區域位置進行定位。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空間定位力,還能為學生后期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利用模型展示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空間想象力是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畢竟地理相對來說比較復雜,而且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很多知識相對比較抽象,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遇到一些困難,學生必須具有較強的想象力,才能更好地理解相應的知識。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展示各種地理知識模型,讓學生能更直觀地觀察課本中的地理現象,并且有效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力。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學習中,包含諸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等知識,這些知識都建立在三維立體空間的基礎上;而像巖石知識、地貌知識等內容則需要對生活進行一定的觀察和積累,因此學習起來相對比較抽象且困難。而對高中生來說,大部分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想象以及立體空間思維能力相對有限,而且由于課業負擔過重、缺乏生活閱歷,很難了解相應的知識,即便課本中具有文字解釋和圖片演示,也很難讓知識更加直觀。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的重要性,而且過于注重課堂效率,因此課堂內容比較膚淺。比如,在講解地球運動時,只是在黑板上畫一個簡易的示意圖,然而這樣對提高學生的理解并沒有幫助,很多理解能力差的學生并不能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學生更直觀地學習并且接受知識,教師一定要學會利用模型對知識的內涵和原理進行演示。目前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達讓教師能快速獲取很多教學素材和視頻,其中就包括許多地理知識相關的模型,如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或巖石的細節以及地形地貌的辨別等。不管是從宏觀還是微觀,教師都能利用網絡下載相應的視頻和課件,并且將知識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學生自然能對這些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還有助于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更加直觀的理解。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的教學中,教師不僅需引導學生豐富自身的地理知識儲備,還需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生活常識。因此,在高中地理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注重地理知識具備的空間性與邏輯性,以此為基礎,對學生的空間觀察、空間思維、空間認知的能力進行培養,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空間能力的同時,促使學生實現高效學習。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