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芳
摘 要: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方法對高中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且可以提升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本文以文學名著的閱讀活動為切入點,分析了整本書閱讀的具體實施策略,并且與學生展開了溝通交流,關注學生的閱讀想法。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可以推動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方法的有效應用,提升學生的閱讀質量,促進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語文方面的成長和發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策略
在現代高中教育之中,學生的閱讀量是存在較為明顯的不足的,由于高考壓力以及應試教育的影響,許多學生長時間進行短篇閱讀、碎片閱讀,影響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思維,而整本書閱讀的應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亟須教師意識到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并且在未來的閱讀教學中采取有效措施,有效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法的應用,讓學生愛上整本書閱讀,真正從閱讀之中受益。
一、高中階段閱讀現狀分析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20位學生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和探討,獲取了相關的意見,并且對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數據進行了記錄和分析。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筆者發現,對整本書閱讀較為了解的學生只有4位,而能夠真正落實整本書閱讀的學生只有兩位,其他學生要么沒聽說過整本書閱讀,要么不了解整本書閱讀的具體內容和含義。在筆者與這些學生講解整本書閱讀的含義之后,有14位學生表示愿意嘗試整本書閱讀,但是害怕沒有太多的閱讀時間,而有5位學生表示自己對整本書閱讀沒有太大的閱讀興趣,另有一位學生表示整本書閱讀可能會浪費太多時間,對整本書閱讀抱有反對的意見。大多數學生對整本書閱讀還是持有認可態度的,但是許多學生并不了解整本書閱讀的具體內容,而且高中階段的學習活動較為緊張,時間安排較緊,一些學生害怕耽誤學習時間[1]。
與此同時,在調研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表示自己閱讀的主要目的是提升閱讀題目的分數,而且學生表示不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余時間,自己大多是進行單篇閱讀和碎片化閱讀,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并不是經常得到教師的指點。教師對閱讀的指導主要集中于解題技巧方面,而不是閱讀技巧,學生也沒有養成整本書閱讀的習慣。
簡而言之,現階段高中學生的語文閱讀情況并不理想,閱讀呈現出碎片化、淺層次的特點,而且不太了解整本書閱讀,也意識不到整本書閱讀的重要價值,教師對學生閱讀方法和閱讀習慣的培養也不到位,學生的閱讀效率較低。
二、高中階段整本書閱讀問題分析
結合教學實踐,筆者認為現階段高中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狀況不理想,其原因涉及多方主體,包括學校、教師和學生,因此在接下來的論述之中,筆者從這三方面對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問題的原因進行了逐一分析。
(一)學校層面
在與學生的交流之中,筆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對閱讀活動是抱有一定興趣的,而且樂于嘗試對文學名著以整本書閱讀的方式進行閱讀活動,但是在當前的高考制度下,學校方面更加重視學生各科的學習成績,學校方面缺乏閱讀課程。雖然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閱讀教學的目的,而且對閱讀方法,以及閱讀要求進行了規定,要求學生需要達到相應的閱讀量,但是并未提出具體的閱讀策略和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缺乏卓有成效的指導。此外,許多學校并沒有營造崇尚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閱讀方面缺乏積極性,無法進行積極有效的閱讀活動[2]。
(二)教師層面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教學活動具有直接的影響,教師的專業水平直接影響到整本書閱讀的水平。在針對文學名著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一些語文教師的自身因素對這一閱讀方法的應用形成阻礙。
教師本身的工作內容較為煩瑣,涉及備課、講課、批改作業,以及教研活動等多方面內容,很少有空閑時間研究新的教學方法,而且一些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保守,依舊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單篇閱讀的訓練,沒有認識到整本書閱讀的潛在價值,而且教師本身也缺乏對學生閱讀技巧的指導,長期習慣于單篇閱讀教學的授課,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三)學生層面
學生是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的主體,學生的閱讀行為和閱讀目的直接影響到閱讀的效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生閱讀的材料大多數是零散的文章,或者是閱讀一些作文模板,其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成績,讓學生掌握一些解題技巧,而非是閱讀技巧。這種功利化的閱讀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學生對文學名著的閱讀價值認識不到位,更不用說針對文學名著開展整本書閱讀了。與此同時,許多學生的閱讀活動帶有娛樂、放松的性質,因此學生更愿意選擇短篇文章或者短篇讀物,包括《意林》《哲思》等雜志,即便進行長篇閱讀,也并非閱讀文學名著,而是閱讀一些玄幻小說、穿越小說之類的“爽文”,這些作品雖然讀起來很“爽”,但是對學生閱讀方面的發展是形成一定阻礙的,既無法提升學生的思維深度,也無法拓寬學生的視野[3]。
受制于傳統的單篇閱讀的教學模式,許多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單篇閱讀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學生閱讀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學生實現了做題能力的提升,但是并沒有實現閱讀能力的發展。
三、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策略分析
通過前文的論述,筆者認為,現階段的整本書名著閱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缺乏完善的閱讀氛圍和閱讀資源;缺乏閱讀技巧,以及完整的閱讀規劃;缺乏對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的正確認識,以及缺乏合適的閱讀評價與指導。在接下來的論述之中,文章主要從學校和教師兩方面出發,以教師為主要分析對象,對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策略進行了論述。
(一)推動閱讀環境及閱讀資源的建設
良好的閱讀環境可以有效推動閱讀活動的開展,在當前的高中階段教學活動之中,學生的學習壓力普遍較大,而學校方面可以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鼓勵每一位學生每周讀一到兩本文學名著。如可以組織成立有關讀書的社團組織,以讀書小組、讀書角、讀書會的形式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課外文學名著的閱讀。與此同時,學校方面也可以開展讀書比賽,并且將其作為文化娛樂活動的重要形式之一,既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活動,進行整本書閱讀,也可以讓學生以閱讀文學名著的方式放松身心,從而做到一舉兩得。從學校的角度來看,學校要在校內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就必須做好宣傳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能夠認識到文學名著的閱讀重要性,鼓勵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文學名著閱讀,鼓勵學生積極進行文學名著閱讀[4]。
此外,學校方面也可以組織教師開展有關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的教研活動,組織每個級部的語文教師對如何推進整本書閱讀教學進行探討,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并借此引導學生積極閱讀文學名著,讓學生在文學名著的影響和熏陶下實現閱讀方面的提升和發展。
(二)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念,明確文學名著閱讀目標
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帶來了教學觀念的變革,因此,教師應當積極學習先進的教育理論,并且促進自身教學觀念的革新,用正確的教學觀念來指導教學活動,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實現文學名著閱讀的價值。
在開展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活動之前,必須將其置于課程體系上進行研究,明確整本書閱讀的目的和具體的閱讀目標,明確閱讀活動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將核心素養理論和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相結合,讓學生從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高、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的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入手開展閱讀活動,并且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需要通過整本書閱讀讓學生感受到文學名著的語言美、修辭美,學會一些基礎性的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技巧,并且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在閱讀思維和文化素養方面的發展[5]。
除了核心素養理論之外,教師也可以實現文學名著閱讀與三維教學目標的結合,通過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并且掌握一些閱讀的技巧方法,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進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學名著閱讀的時候,要實現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的統一,關注學生在閱讀過程之中的成長和提升,尤其是良好的閱讀思維的養成。
此外,教師需要認識到,學生才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開展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生的進步,教師應當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積極進行文學名著的閱讀,并且為學生推薦相應的書籍。例如,如果學生喜歡現代文學作品,可以推薦郁達夫的《沉淪》、史鐵生的《務虛筆記》等,如果學生喜歡散文作品,也可以推薦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等書籍,如果學生喜歡科幻類作品,則可以推薦赫拉利的《人類簡史》以及劉慈欣的《三體》,這些都是較為不錯的文學作品,而且多為名家所作,對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一定的感悟[6]。
(三)重視閱讀技巧與閱讀規劃指導
在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期間,教師要傳授給學生一些基礎性的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雖然也會在閱讀期間給學生講解一些技巧,但那大多數是在單篇閱讀基礎上的解題技巧,而非閱讀技巧。
解題技巧和閱讀技巧是不同的,閱讀技巧關注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對文本內容的鑒賞,并且感受到書中主人公的精神或者作者所想要表達的情感,而解題技巧則是通過一些固定的套路或者模板讓學生取得分數。當學生具備閱讀技巧之后,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思維會得到有效發展,而如果學生只具有解題技巧,那么是無法有效應對多變的題目類型的。通俗而言,閱讀技巧鍛煉的是學生的基本功,而解題技巧則是教給學生一些快速分析題目的方法,如果基本功不扎實,那么再精細的解題技巧也無濟于事。因此,在未來的文學名著閱讀期間,教師應當傳授學生一些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且使得閱讀技巧和解題技巧融合起來,共同促進學生在語文閱讀方面的發展。
當前的高中學生長期進行單篇閱讀訓練,導致他們在初次接觸整本書閱讀的時候不知道如何開展閱讀活動,教師應當讓學生掌握速讀、精讀和跳讀的技巧。在初次接觸文本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速讀,大體了解整本書的脈絡和結構,速讀并不代表忽視閱讀的質量,而是幫助學生快速了解名著作品,而后教師鼓勵學生針對特定的章節進行精讀,使得學生能夠更加細致地了解章節內容,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同時教師還可以引領學生進行跳讀,對非重點部分進行跳過或者略讀,明確書籍的重點內容,并且養成勤于動筆、善于批注的好習慣。此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對一本好的文學名著之中的精華進行反復閱讀,每一次閱讀有每一次的收獲,做到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溫故而知新”。
(四)做好文學名著閱讀評價
良好的閱讀評價往往會對閱讀活動起到激勵作用,而且閱讀評價也是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期間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對學生閱讀行為的評估,可以了解學生存在的閱讀障礙以及閱讀需求,并且找到更有利于提高學生閱讀效率和閱讀質量的方法。傳統的閱讀評價較為注重閱讀的結果,而在現代化的閱讀教學之中,則應當關注閱讀的過程,教師可以將兩種閱讀評價方式結合起來,形成更加全面、更加具體的學生評價體系。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學生能夠持續投入閱讀實踐之中。在整本書閱讀期間,教師應當對學生形成持續化、可追蹤的教學評價,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此外,教師應當實現閱讀評價主體多元化,讓學生對自己的閱讀行為進行評價,并且引導學生對自己的閱讀結果進行反思總結。
結束語
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與校內學生進行了溝通交流,以此摸清了現階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而從學校、教師和學生三個層面分析了整本書閱讀的問題。在教學期間,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對學生的閱讀行為影響最大,因此,筆者從學校和教師兩個角度探討了如何推進文學名著整本書閱讀,重點包括營造良好的環境,提供良好的閱讀資源,并且實現閱讀觀念的轉變,傳授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技巧,兼顧閱讀評價,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希望可以為高中階段文學名著的整本書閱讀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俊.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考試周刊,2021(15):35-36.
[2]程蓉芬.高中學生課外閱讀:現狀掃視與指導策略[J].教育研究與評論,2020(6):77-79.
[3]馬琴.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優勢及方法指導探略[J].課外語文,2020(27):15-16.
[4]李海燕.淺議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策略[J].問答與導學,2019(33):25.
[5]楊建軍.指導高中學生名著閱讀的探究[J].新課程(下),2017(6):14.
[6]林肖永.語文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J].文學教育(下),2021(5):92-93.